楊波
【摘要】探索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方法與途徑,從而豐富數學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本文分別從運用生活情境、引入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問題等方面進行論述。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 生活化 探索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117-01
數學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涉及到了數學符號、公式、定理等抽象的知識和內容,很多學生認為比較難,進而產生了恐懼感。但是學生對生活中或周圍的事物感覺到好奇,進而想探個究竟。為此,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把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生活經驗等結合起來,豐富數學課堂,激發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從而提升數學教學實效。新課程標準要求,數學課程應該從初中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學會結合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為此,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教學生活化,促進學生學習和理解知識,并且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中的問題。
一、運用生活情境
對于初中生來講,已經具有了一些生活上經驗,對生活中的事情和現象也充滿好奇。而作為數學老師要抓住教育的機會,為他們創設與其生活相符的生活情境。比如,很多初中學生寄宿在學校中,對宿舍就很熟悉, 教師就可以設置一些問題情境:學校是宿舍正常是安排8個人住,都住滿就會剩余3個空宿舍,可以給教師住,但是還是有3個老師沒法安排;如果每個宿舍住7人,學生還差3個宿舍才能住完,問一共有多少個學生?根據這樣的生活化的問題情境,就可以利用二元一次方程來思考和解決問題。通過運用生活情境,讓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讓學生感受快樂,這種學習積極性就很容易調動起來,學習效果也比較明顯。
二、引入生活經驗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對生活中實例進行講解、闡述,并演示數學課本中的乏味、抽象的知識,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和掌握。新課標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生活體驗,讓生活體驗數學知識,豐富數學過程。數學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學生自身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理解和領會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們就要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并積極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在課堂上有效利用并與課堂數學知識結合起來,從而豐富課堂教學。例如,在學習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時,對于打折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會商場購物的場景,讓學生分組合作學習,設立商店,營業員,出示商品及其價格,讓學生現在小組中進行購物模擬訓練,然后再進行分組討論。學生根據實際生活中例子,再在小組中進行模擬訓練,就能對商品的進價、售價和利潤之間的相互關系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識,然后設置問題:若對商品打7 折,利潤如何變化?對于積壓的商品,打幾折才能不虧損等。這些生活經驗的引入到課堂,加強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分析和理解,提升了課堂教學實效。
三、解決生活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與方法,還要在生活中進行運用,進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學生建立學習好數學的信心。知識來源生活,又到生活中去,這樣知識才有其價值。當學生能夠利用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時,他們的成就感就會產生,就能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生活中,學生和家長經常會去超市購物,如何買東西才能劃算,這其實就是一個數學問題,如果做理性的消費者,就要利用數學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例如,為慶祝五一勞動節的到來,小區附近兩家超市都對同一種商品進行降價銷售,商品原價為 150 元。第一家商場打出的優惠條件是,購買第一臺時按原價,從第二臺開始優惠 10% 。第二家商場的優惠條件是不限購買臺數,一律優惠9% 。問學生在哪家購買商品比較優惠?因此第一家商場比較優惠。通過引導學生計算并進行比較,就會發現當購買的大于 15 臺時,第一家商場比較優惠;當購買等于 10 臺時,兩家商場一樣優惠;當購買的臺數少于 5 臺時,第二家商場比較優惠。為此,通過這樣一生活為背景,進行實際問題解決,學生就會應用這些知識。學生在對數學數學知識有效運用的同時,也感受到解決生活問題的快樂。
總之,數學新課標強調,數學課堂要以生活化的教學形式開展教學,豐富教學,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數學能力,感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為此,數學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觀察,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釋放,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豐富他們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單強.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8(02):39.
[2]尤慶林.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讓學生在數學中“享受”數學[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5):288-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