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使得國際交流日益增多,提升了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從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學角度出發,分析了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此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能夠為同類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師們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供一點參考意見。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王連芬,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學院。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使得國際交流日益增多,大學生無論是出國學習還是畢業后工作都漸趨參與跨文化交際。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出臺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明確提出大學英語課程就其人文性而言,主要任務之一就是進行跨文化教育;并將增強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納入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范疇。由此可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已是大勢所趨。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
1.文化與語言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語言的豐富與發展,兩者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不僅能夠陳述事實、觀點,也體現了其背后的文化知識,同時也傳達了人們的生活態度、宗教信仰與看法。所以,生長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理解對方的語言表達方式,也需要了解對方語言的文化背景,理解雙方語言與文化的差異,這樣才不至于引起誤會,導致傷害。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跨文化交際”概念是由美國人類學家霍爾在20世紀5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80年代,國內學者開始引入這一概念,不同學者對其進行了不同的界定,目前未有統一定論。賈玉新指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基本交際能力系統、情感和關系能力系統、情節能力系統與交際方略系統。寧惠萍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組成,強調學習者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趙愛國和姜雅明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指非母語或第二語言的外語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楊慧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是英語語言學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組合”。楊盈和莊恩平嘗試建構了由全球意識、文化調適、知識和交際實踐四大能力系統組成的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
二、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側重語言知識的學習,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因此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在講授英語時,僅僅把英語當做一門知識來講解,給學生們傳遞語言知識的信息。他們認為,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僅限于學習英語語言知識,對語法、語音、語句進行剖析與解讀就足以。但實際上,知識學習只是語言學習的一部分,老師們忽略了對英語這門語言背后文化的講解,也忽略了將英語這門語言在不同語境當中的運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語言運用變得死板,很可能讓學生在實際生活當中使用英語的時候出現錯誤。
2.認為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講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很多英語老師求學階段只是學習了跨文化交際課程,工作后并未繼續學習并深入研究,所以對跨文化交際的認知比較模糊。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當中,他們錯誤地認為要培養學生們跨文化交際能力就是要讓學生們理解中國與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這就只需要多在英語教學課堂當中加入文化背景知識講解就可以。比如,有一些英語老師就在上課前花幾分鐘的時間采用外國文化進行導入,或者在課文講解時遇到文化知識點,拓展下背景,認為這樣一來,學生們就能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了。實則不然,因為跨文化能力不僅僅是讓學生們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而是需要讓學生們真正地體驗、研究與對比目的語文化,僅僅了解目的語文化是不夠的。
3.學生缺少跨文化交際的環境和口語練習機會。目前,大多數的獨立學院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主,主要靠英語教師講解。口語訓練以糾正發音、語法,背誦口語句型和模擬情景對話為主,學生們缺乏真實有效的跨文化交際環境進行鍛煉。在這樣的口語教學模式下,教師們盡管可能在教學的過程當中也會設計情境,但是與真實環境還是相去甚遠,學生們只是被動機械地記住了幾句簡單的句型,很難真正獲得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另外 ,獨立學院普遍存在學生人數多老師少的現象,被迫采用大班教學。教師面對一個班級五十幾名學生,很難開展口語教學,更做不到讓每位同學課上都有機會參與口語表達。再者,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并未開設單獨的口語課,至多是聽說課,由于學生基礎不好,老師課上較多地以聽為主,口語表達為輔。因此,學生們嚴重缺少練習口語的機會,導致其口語水平降低,也就更別談提高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了。
三、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策略
1.采用多渠道、多途徑,讓學生們學習跨文化知識。大學英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將語言知識、實際情景與文化背景結合起來,加深學生們對外國文化的理解,提高學生們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課上為學生提供地道的語境材料,將英語母語地道的發音與真實的交流語境以文字、視頻、音頻、圖像等形式生動形象地在課上展現給學生們,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英語這門語言,也能夠更好地運用英語與外國人進行溝通、交流。同時,大學英語教師還可以通過作業形式,讓學生課下利用網絡多媒體資源查找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從而讓學生們更加了解外國人的思維與處事方式,擴寬視野,加深他們對外國的理解;通過BBC、VOA等新聞聽力、影視片段、紀錄片及歌曲賞析等增強學生們對英語國家歷史、宗教、信仰等的認知,引導學生思考英語母語者與中文母語者思考方式與處事風格的不同,主動去包容與接受外國的文化,形成跨文化思維,這樣就能與英語母語者更好地交流、溝通。
2.引入案例教學,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興趣。想要真正地提升學生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僅僅講授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與知識是無法達到目標的,還需要主動去培養學生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大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課堂授課中引入教學案例,啟發學生對案例進行分析與評價。比如外教社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一單元Learning,Chinese Style一文就是很好的分析中美教育差異的典型案例。作者作為美國父親,會讓自己年幼的小孩嘗試用鑰匙開酒店房間的門,雖然會鼓搗多次;而若是中國的酒店服務生在近旁則是會握著小朋友的手直接引向鑰匙槽口,并幫他把鑰匙插入。通過這樣的案例分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思考為何中美會有如此不同的表現,根源何在,繼而拓展其他材料,如虎媽教育、紀錄片《中國老師在英國》等。案例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與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做出客觀評價,以開放態度和寬容精神接受多元文化,達到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提高學習興趣的目的,而不是使學生僅僅停留在被動吸收枯燥的理論知識層面。
3.給學生創造口語實踐機會,切實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獨立學院的定位基本上都是應用型大學,《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也明確規定,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因此,獨立學院的大學英語教師應牢記該目標與定位,在對學生進行語言知識和交際知識輸入的同時,切實為學生提供跨文化交際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真實的環境下鍛煉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課上老師可以布置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跨文化交際場景,如同來自不同背景的人見面打招呼,在餐廳點餐等,讓學生們通過角色扮演體驗跨文化溝通情形,來鍛煉自己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觀賞某個體現跨文化的影視片段,引導他們進行思考與討論。此外,老師們可以開展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如開設英語角、組織學生進行英語節目表演、參加英語演講比賽等。最后老師們還可以多鼓勵學生參加學校及學校所在地舉辦的外事、國際賽事等活動的志愿服務,與國際友人進行直接溝通,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來。有外籍教師資源的獨立學院,則應充分發揮外籍教師的作用,多創造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機會。這種體驗式學習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流。但是目前許多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育仍然處于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大多關注學生們對語言知識的理解能力,忽視了學生們對語言文化背景的理解與運用能力;同時,學生們也缺少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操作機會。因此,獨立學院應該根據《教學指南》的要求,與時俱進,加大對跨文化交際的重視程度,改變大學英語的傳統教學模式及固有的教學理念,在不單獨開設跨文化課程的情況下,將跨文化交際能力滲透進課堂教學中;在加強學生語言技能訓練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敏感度,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具有跨文化能力的國際化人才貢獻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王守仁.《大學英語教學指南》要點解讀[J].外語界,2016(3):2-10.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寧惠萍.文化素質教育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2):147.
[4]趙愛國,姜雅明.應用語言文化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5]楊慧.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Z].南京:第六屆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2005.
[6]楊盈,莊恩平.構建外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框架[J].外語界, 2007(4):13-21.
[7]葛春萍,王守仁.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與大學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6(2):79-86.
[8]沈洪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