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寰 陳云子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業的快速發展,相關企業對于相關人才的需要量業在逐步增多。但是,隨著對人才的需求量的增加,高校之間的競爭也在加劇。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明確目標,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體制,與企業合作,共同培養專業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企業型人才。
【關鍵詞】校企合作 工學結合 高職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49-0227-02
引言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一種針對性為企業培養人才的教學模式,主要是以校企合作為載體,將課堂上的學習與企業工作中的實踐有機的聯合起來,來為企業培養專門的技術型人才,這種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的主要教學模式,結合國內外的相關教學經驗,雖然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是同時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本文主要針對此教學模式出現的問題做出剖析分解。
1.“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1理論知識不能用于實踐操作
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種新的教育體制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準確的應用到企業工作中,但是,在當前的高職教育工作中,理論知識學習不能有效的跟進,同時對于實踐操作缺乏科學的指引,導致學生不能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操作中。
1.2“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發展停滯不前
雖然國家現在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這種新的培養人才的教育模式,但是仍然有一些企業對于這種教育模式不認同,缺少合作教育的概念,認為現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一抓一大把,不需要進行校企合作。還有的企業認為,企業只是工作的地方,學校才是教學的地方,從而拒絕校企合作。所以這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眼下面臨的最嚴峻的考驗。
2.如何解決“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面臨的問題
2.1改變教學觀念
改變傳統的教育思想觀念,學校、政府、企業找準自己的定位。學校應該主動改變傳統的教育模式,積極主動的進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教育方式,使更多的企業認識到校企合作帶來的種種利益,同時高職院校需要整合企業信息,將學生與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密切的連接起來,同時利用企業的優勢積極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政府應該結合高職院校的辦學資質投入更多的教學資源,在資源配置方面給予高職院校更多的支持。
2.2制定培養目標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要目的是學校與企業合作,尋求共同發展,其最主要的目標就是根據崗位要求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及專業知識,利用企業和學校不同的學習環境以及學習資源,培養專門的實用性人才。在校企合作初期,學校制定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標準,同時與企業發展融合,根據崗位的需求,針對企業日后發展目標,為企業培養有用的人才。
2.3加強教師的專業技能
根據企業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不僅僅要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還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專業知識,高職院校可以讓學校教師與企業人員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定期舉辦培訓活動,使教師增加專業職能,同時也可以讓企業工作人員到學校為學生進行講授,形成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同時企業也要積極地為師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制定優秀的人才培養教學模式,從而還可以加深校企合作的發展。
2.4建立實訓環境
實訓環境的建立是高職院校在完成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互相融合的前提,其中政府方面要大力支持高職院校對于實訓環境的建設,并且不斷加強對實訓環境的建設,做到與時俱進不落后,從而使學生能夠在良好實訓環境下進行實踐操作,同時企業方面也要配合高職院校,持續幫助學生完善實踐技能,形成長期教學。
2.5進行企業化教學
我國高職院校數量多,規模小,各種學校教學設施不完善,綜合教育水平不高,而且高職院校中科目繁雜并且重復現象居多,這種情況下就導致了學生偏專業現象嚴重,甚至有的學生學完了但是不了解自己學到手的理論知識可以用到何處。所以在政府的支持下,高職院??梢院推髽I聯合,共同建立以企業為主的教育體制,使教學資源共享,借此提高教學資源應用的效率,這也是現在高職院校教育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模式。
結束語
總而言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的必經之路,是為社會培養專業人才的根本途徑,在此模式教育下走出來的學生,不僅專業技能強,對于實際工作也是得心應手,而且畢業生就業率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樣不僅提高了學校的知名度,同時還為學校爭光。
參考文獻:
[1]汪幼辛,程博.從工學結合到選育結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新思路[J].高校教育管理,2017(01):111-115+124.
作者簡介:
莫寰(1976年3月-),男,江蘇宿遷人,本科學歷,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陳云子(1985-),女, 漢族,江蘇盱眙人,碩士學位,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