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學是一門前后知識聯系緊密的學科,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往往需要舊知識作為基礎。而我們經常發現一種現象: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學習較為死板,他們只會機械地照搬老師所教授的解答方法,然而舉一反三能力卻比較差。另一種現象是:學生對于同一類型的題目出錯率較高,就算老師強調過很多遍,但是學生還是容易將相關概念混淆,造成一次次失分。這些知識的混淆日積月累,既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給老師們的教學帶來了不小的麻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項基本任務。
關鍵詞:巧妙設計;思維發展;舉一反三
一、 從復習導入入手,讓新知衍生于舊知
新問題的解決總是伴隨著舊知識的積累和運用,所以復習導入法是課堂導入方法中最常見、使用頻率較高的一種方法,它是在復習舊知識的基礎上提出新問題,從而將新舊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從舊知識的復習中自然獲得新知識。而老師們經常以復習導入為一種工具,忽略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學期的《認識分數》一課中,學生們已經學習了把一個物體平均分,取其中的一份是這個物體的幾分之一。所以,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一課中,老師引導學生觀察: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夠回答:其中的一份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在學生回答后,將蛋糕圖和分數板書在黑板上。接著將8個桃子平均分成兩份,取其中的一份,問是這8個桃子的幾分之幾。當學生回答后,老師同時將圖片和分數板書在黑板上。例題教學結束后,適時引導學生對這兩種分法進行比較。學生能夠回答:這兩個分數都是二分之一,都是平均分成兩份。但是它們也有不同,第一個二分之一是將一個蛋糕平均分,而第二個二分之一是將8個桃子平均分。在這時,教師就介紹:一個蛋糕即是“一個物體”,而這8個桃子是把它們看成“一個整體”。不管是一個物體還是一個整體,我們最重要的是關注:把這“一個物體”或“一個整體”平均分成了幾份,取其中的一份是“這個物體”或“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
三年級下冊《認識分數》一課中,學生容易將整體的個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混淆,而在本課教學中,利用三年級上冊《認識分數》的復習引入,既讓學生深刻認識分數與平均分的份數有關,與整體的數量無關,又了解了兩節《認識分數》知識的不同,由把“一個物體”平均分變為“一個整體”平均分,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讓復習導入成為學生辯證新知的依據,將舊知的能力最大化發揮出來。
《認識負數》一課中,教師第一次直接利用例題情境導入,因為數在溫度計中顯示的局限性,學生只能對整數進行正負數的學習與判斷。教師第二次利用復習導入新課,讓學生回憶以前學習的數,學生的思維是開闊的、發散的,所以出現的不止有整數,還有分數、小數等。此時,數的概念就從整數的框架中跳脫了出來,而教師再適時讓學生對這些數進行比較判斷,學生就會對正負數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二、 從畫圖操作入手,讓新知轉化為舊知
空間幾何問題是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難點,因為問題抽象,題型變化較多,空間想象力不好的同學根本搞不懂題目。而在空間幾何教學中,畫圖操作是必不可少的。有時,空間幾何知識的教學萬變不離其宗,需要教師在恰當的時機對學生進行方法的點撥。
三、 從課堂拓展入手,讓新知應用于舊知
數學課堂拓展,是指數學學習內容由課內向縱深處或向課外的延伸和合理滲透。可以是主體內容的輻射、鋪墊和延續,也可以是某一知識點的綜合、深化和提高。有效的課堂教學拓展,能使趨于平靜的課堂再起波瀾,一方面使本堂課的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另一方面為學生的后續學習埋下伏筆,做好鋪墊,從而優化教學效果,建構數學知識網絡。
例如,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學生明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后,教師出示一個長方形,請同學們思考,這個長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學生根據本課中算三角尺內角和的經驗說明:長方形的幾個內角都是90度,所以90×4=360度。接著,教師再次出示一個不規則的四邊形,請學生嘗試計算它的內角和。大部分同學發現不知道不規則四邊形每個內角的度數,無法直接計算出內角和的大小。這時,教師引導: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你能在這個四邊形中找出三角形嗎?因為在二年級《認識圖形》單元中,學生已經學過將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的方法,所以,大部分學生將這個不規則四邊形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學生畫圖后并指出:將這個四邊形最少分割成兩個三角形,原來四邊形的內角和就是這兩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接著,教師出示多邊形,并讓學生嘗試計算出它們的內角和。學生依據學習經驗,依次將圖形分割成三角形,并進行計算。同時,教師提問:從剛才的計算,你感受到什么?學生回答:學習了三角形的內角和,我可以計算出更多圖形的內角和了。
本課中,教師在課堂教學拓展中,插入了長方形、不規則四邊形等多邊形,讓學生嘗試用三角形的內角和的知識來計算出它們的內角和。學生對于特殊的長方形計算較為簡單,而在教師出示不規則四邊形后,學生出現困難后,教師適時的點撥讓拓展題目回歸到本課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應用當中。利用二年級分割圖形的方法,學生在四邊形中“找”到兩個三角形,進而應用三角形的三角和的知識計算出四邊形的內角和。接著,教師再出示其他多邊形,學生就容易解答了。
為什么學生解題時易出錯?我認為除了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理解得不夠透徹外,還有學生所獲得的這些知識都是零散的、孤立的,缺乏和其他知識點間的橫向和縱向聯系。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需要特別關注各部分知識點的聯系。復習導入、空間想象、課堂拓展都是貫通學生數學思維的有效切入點。而這就要求教師對各學段、各年級的教材有較深刻的把握。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教師除了在課堂中幫助學生進行數學知識體系的構建,還應多培養學生反思自己學習的過程,通過回顧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嘗試用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解決,這也是值得老師們繼續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張天鴻.激發學生思維生成數學知識——構建高效數學課堂[J].讀寫算:教師版,2014,(28):53.
作者簡介:
洪菲,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化纖廠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