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問題解決把小學數字、計算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數量基本關系運用于實際,一直是小學數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模塊。基于低年級認識水平與理解能力的不足,帶有實際運用的問題解決教學內容成為其學習的難點。文章結合最新版教學課程與新版教材內容,選取部分教學案例,論述低年級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問題解決;方法論述
“問題解決”一直是小學重要的教學內容模塊。“問題解決”具有綜合性質,它把小學數字、計算具備的基礎知識和數量基本關系運用于實際,這是一種具備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發展數學思維的重要內容。文章結合筆者的平時課堂教學,論述低年級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方法與策略。
一、 新教材中“問題解決”的學習模式
2011年版的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解決問題”的要求是:首先,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和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為此,教師選取學生生活中的數學提出數學問題,比如一年級的生活問題練習:例題1:爸爸、媽媽和我,家里還要來4個客人。媽媽準備了6個飯碗,夠嗎?(先計算,再回答夠不夠)
其次,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為此,教師給學生講述解題過程時注重多方面訓練學生思維,解題思路往往不止一個,比如二年級《100以內的加減法(二) 》的“問題解決”練習:例題2:一輛汽車最多可以乘坐45人。已知這輛車從車站出發就坐了30人,中途停車后上車16人,下車19人,請問現在車上有多少人? 這輛車超載了嗎?
第三,體驗與他人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數學學習過程中離不開與同學的交流合作,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創造讓學生參與課堂中與同學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機會。比如二年級《表內除法》的“問題解決”練習:例題3:光明小學二年1班32人要租車去春游。已知A型車——限乘客9人,B型車——限乘客4人。現在回答以下問題:(1)如果都坐小車,需要租幾輛?(2)還可以怎樣租車? 我覺得還可以這樣租車:A型車——限乘客9人( )輛,再租B型車——限乘客4人( )輛。
最后,初步學會整理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由于學生的認知與理解能力不足,教師需要根據“問題解決”題目,認真地給學生理清里面的關系量,讓學生理清題目蘊含的數學關系,從而有效地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鑒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不妨從以下幾個步驟做起,即創設情境引出主題圖——學生觀察——找出數學信息——獨立思考——提出數學問題——合作交流——分析數量關系——列式解答、驗算、口答。
二、 創新教材的“問題解決”教學方法
基于新教材的“問題解決”融合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模塊教學內容方式的呈現方式,2012年版一年級新教材中,每一個知識點都設計了解決問題的例題,這為眾多學生提供了廣大的思維發展空間。
(一) 充分結合新教材資源,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考“基點”。
無論在編排設計,還是在教學知識問題設計上,教材中總能有眾多資源。教師需要結合學生情況,好好利用教材有效資源,提取有效教學信息,使抽象的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得以有效展開。新教材在細節處理上頗具特色,一年級的新教材中解決問題的幾步策略,在所有的例題中都有體現。教師充分結合教學例題進行有序拓展,將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學生的接受能力結合起來,帶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從而連貫問題與題目信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一年級下冊《100以內的加減法(一) 》這一單元中,教材第77頁創設了3個同學一起折星星的情境來學習《生活中的連加問題》,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學生明白解決生活中的連加問題可以列連加算式,也可以用列表的方式進行解答。這種情境式可以激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能掌握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新教材也讓“數量關系”隱含在情景中,注重讓學生在情景中體驗、感悟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樣性。
(二) 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審題,為解決問題提供思考“重點”。
小學“問題解決”的難點不是在于里面具體數據的多少,然而要解決的關鍵在于題目中的蘊含的文字語言理解與數量關系,即要如何讓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尋找到里面蘊含的數學關系,為此解題的首要環節和前提就是理解題意。可是,面對“問題解決”題目,對低年級學生的理解會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多種途徑引導學生審題。
首先,認真讀題,注意各種信息。教師需要傳授學生獲取信息的方法。為此,第一,從情景圖、題目文字以初步理解題意;第二,從題目問題、數量關系中深入理解題目條件;第三,教師要跟學生講述分析已知量與未知量是什么?例如,上面例題2中的題目是配合了一張圖片,即“中途停車后上車16人,下車19人”文字的圖畫,同時在車的上方寫著“已知這輛車從車站出發就坐了30人”,在圖片下面就提出了題目的問題。在這道題中教師就需要認真引導學生看圖,分析語言文字信息,不能遺漏相關信息。再如,在二年級中《有余數的除法》中“問題解決”的教學內容,教師要跟學生講述分析已知量與未知量是什么?一個題目“一本練習本要6元,小明有20元錢,他可以買幾本練習本,還剩多少錢?”分析這個題目中的已知量“一本練習本的價格”和“小明的20元錢”,未知量也就是要解答的內容是“可以買幾本練習本”和“還剩多少錢”。
其次,多形式的題目,培養審題能力。現行新教材在解決問題內容上采取了多樣的呈現形式,以情境圖、對話、表格等形式,這能多方面促進學生的審題能力。為此,教師要多訓練學生此種形式的試題練習。
三、 總結
數學源于生活,反過來又應用于生活。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提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課程標準》中規定的課程目標之一。教師給學生有一種滲透學習數學的應用意識,即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樂趣。小學低年級問題解決的教學是整個問題解決教學的基礎。只有在不斷的實踐和反思中前進,才能找到更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姜海波.低年級解決問題教學方法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1,(29).
[2]郭美銀.新課程理念下解決問題教學的思考[J].小學教學參考,2010,(14).
[3]黃義貞.談小學低段解決問題教學的策略[J].中小學教學(小學版),2010,(Z2).
作者簡介:
吳雪花,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賴源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