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蔓姣
摘 要:精準扶貧是當前時代境遇下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國家戰略,筆者基于專職駐村進行精準扶貧工作獲得的經驗材料,發現扶貧對象呈現出脫嵌于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所構成的“五位一體”社會扶貧體系的鏡像。唯有克服上述困境,方能使扶貧對象真正脫貧,讓扶貧對象再嵌入社會扶貧體系。
關鍵詞:精準扶貧;脫嵌;再嵌入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2 — 0110 — 04
一 、引言
2017年筆者曾在湖北某村從事專職駐村扶貧工作一個月,期間,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扶貧對象在政府扶貧政策的強力推動下,該村的精準扶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存在的問題也不可小覷,呈現出脫離于當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鏡像。如何擺脫上述困境,成為了精準扶貧能否在該村“落地生根”的關鍵。卡爾·波蘭尼的嵌入性理論可以對上述癥候進行完美的闡釋和指出一條可能擺脫困境的出路。他在《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一書中,對其著名的“脫嵌”與“再嵌入”理論進行了深度闡述〔1〕。本文以期借助于“脫嵌”與“再嵌入”理論為上述精準扶貧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
二、扶貧工作現狀及成效
潛江干部駐村幫扶實行“市領導聯系鄉鎮、市直部門包村、黨員干部包戶”的精準扶模式,而對口幫扶該村的市直部門是潛江市廣播電影電視局。潛江市廣電局充分結合自身優勢,多年來一直堅持“雪中送碳”與“錦上添花”的傳播理念,一手解決困難群眾的燃眉之急,一手為精神貧困的村民送去書籍、電影、電視、廣播。而扶貧對象也切實感受到了來自黨和政府,還有市直部門及黨員干部的溫情關愛。筆者在為期一月的入戶訪談和“書香童年 相伴成長”關愛留守兒童教育小組工作中,也親身體會到扶貧對象發自內心的接納和感激。
以下是5位訪談對象對精準扶貧工作成效的看法文本。詳見表1。
從訪談記錄中可以得知,扶貧對象大多是因病、因災、因學、因老致貧。但是在當地政府部門的幫扶下,扶貧對象的生活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也從內心里感激黨和政府,同時對自己未來境遇的改變充滿信心。可見,該村的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預計今年年底,會有30名扶貧對象脫貧。
但在入戶訪談中,也有扶貧對象說“不需跟我談其他,只要給我來錢就是真本事”,甚至也有扶貧對象說“你不需輔導孩子看書學習了,幫我兒子介紹個媳婦才是真的扶貧”“我就需要低保,你能給我弄個低保么?”可見扶貧對象對政府補貼依賴性較大,也更傾向于政府部門直接給予經濟援助。這種“等靠要”的觀念似乎成了扶貧對象的思維定勢,而“扶貧依賴”也成為精準扶貧的桎梏。甚至無論是扶貧對象還是村民都認為經濟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因素,沒有經濟,扶貧似乎成了空話。
這就導致對扶貧對象的經濟扶貧脫嵌于“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的扶貧體系而單獨存在,無形中忽視了文化、黨建、科技、教育、醫療、產業、生態等扶貧的重要性,以致出現扶貧對象主體地位缺失、訴求渠道阻塞、政策宣傳不到位、技術幫扶不徹底、產業發展資金匱乏、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醫療救助不及時、文化娛樂設施貧乏、六合彩賭博泛濫、生態環境惡化等多重困境。
四、 經濟扶貧脫嵌于社會扶貧體系導致的多重困境
(一) 政治困境
1.扶貧對象主體地位缺失。目前我國政府采取自上而下的扶貧模式和部門責任制的考核方式,基層政府、市直部門作為扶貧的主體,扶貧對象僅僅作為客體而存在,而主客二分的不均等地位使得扶貧對象不能及時表達自身訴求,其主體地位和意識被制度性地遮蔽了。筆者入戶訪談時,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看我患有膀胱癌,家里還有一個孫兒馬上要讀大學,你能幫我申請下來低保?”“我有心臟病,我老伴有帕金森病,兒子是智障,兒媳無法生育。我們兩老口沒法活了啊,能不能給我們申請個低保?”可見,扶貧對象喪失了進入精準扶貧工作的權利和機遇,更未享受到“扶真貧”、“真扶貧”帶來的政策紅利和改革成果。扶貧在某種程度上已被異化,甄選為扶貧對象的可能并不是真正貧困,而真正貧困的卻并未進入到精準扶貧的數據庫。
2.扶貧對象政治地位邊緣化。農村作為一個“熟人社會”,稀缺的政治資源早已被精英群體所掌控。扶貧對象不僅難以獲得他人的政治認同,更難以進行有效地政治參與。加之村“兩委”班子成員雖參加了上級政府部門組織的扶貧會議,但并未“吃透”文件里的政策和舉措。在村委會會議上,也未能思路清晰地傳達會議精神和要求,并結合村莊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職責,分工協作,督辦落實。這勢必導致各項惠民利民政策都無法及時有效傳達至村民,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出現“政府失靈”的狀態。而處于邊緣化政治地位的扶貧對象更難以有效地了解國家的扶貧政策,進而積極主動地參與精準扶貧、脫貧工作。
(二) 經濟困境
1.生產經營缺乏有序組織與引導。從經濟模式來看,以小農經濟為代表的傳統農業模式在該村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水稻等傳統農作物依然是當地主要農作物,是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現代經濟作物還比較匱乏,這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從產業結構來看,該村地處江漢平原,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但在市域經濟環境中,當地企業以化工、紡織為主,極度缺少種養殖、農產品、食品加工企業,導致扶貧對象的勞動成果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如種養殖、農產品僅賣給中間商獲取最低額的利潤,不然自給自足或爛在地里。殊不知,只要對其進行深加工,就能獲取比原材料更大的商業利潤,同時也能解決一批扶貧對象的再就業問題,進一步解決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等問題。
2.獲得小額金融信貸難度較大。國家的金融政策力度較大,但較高的信貸門檻使許多村民乃至扶貧對象都敬而遠之。近年來,隨著潛江龍蝦在國內外的品牌和地標效應愈來愈強,且蝦稻共作的農業模式也盤活了種稻業的存量發展。但筆者在駐村幫扶期間發現,扶貧對象甚少進行蝦稻共作或大面積的龍蝦養殖,究其原因,才知扶貧對象缺少產業的啟動資金。“我很想養蝦,但我需要錢去盤地,買蝦苗、蝦飼料、蝦籠,但村里信用社只貸款給60歲以下的人,我已經超齡了。”“我之前養豬,現在養魚,年底想改造魚池,明年還想養蝦。但銀行工作人員嫌我沒多少文化,不會算數,覺得我沒有還款能力。”endprint
(三)文化困境
1.公共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利用。雖然政府部門投入了大量的人物財在農村智能廣播、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文化廣場等民生工程上,但村民并未做到物盡其用。如頗為典型的文化惠民項目——“村村通”要么被拆掉,要么音量被調到極小,要么將喇叭移到田野去了,原因竟是“喇叭的聲音吵到村民打牌了”。而筆者在駐村期間開放的公益圖書館,只有零星的小孩偶爾過去看書,但也只是把公益圖書館視為一個游樂場所。至于其他人就更不喜歡看書,農家書屋幾乎常年關閉。
2.文化娛樂方式的單一化、庸俗化。該村文化娛樂方式存在單一化與庸俗化并存的特征。據筆者調查發現,村民白天的主要娛樂方式就是打牌;晚飯后,村民最大的樂趣就是搬著小板凳扇著蒲扇圍坐一圈嘮家常。而“六合彩”賭博,幾乎是全村人都有參與。村民見面打招呼也不再是問“吃飯了嗎”,而是“昨天出了什么?”此外,扶貧對象并不善于通過廣播、電視、書籍獲得最新的時事政策、當地新聞以及其他開闊視野的信息。而封閉落后的生活方式、因循守舊的思想觀念、單調乏味的娛樂方式讓扶貧對象極度缺乏改變人生命運的勇氣和信心,更缺乏一個通過教育、文化、信息改變前途和命運的場域。
(四)社會困境
1.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當地政府將九年義務制教育都集中在鎮上,而之前的村辦小學都集體取消,民辦教師也一一清退。這勢必導致鎮里的小學跟初中一樣,每個班都有近70多名學生。可見,農村孩子壓根就無法獲取跟城市孩子一樣的教育資源,畢竟教師的精力是有限的。據筆者得知,暑假中,大部分小孩會被家長送去鎮里補課。而城市小孩只在上學期間才去培優,暑假則參加興趣培訓班。注意,同樣是學習課本知識,農村是補課而城市則是培優;同樣是暑假,農村是學習課本知識而城市則是培養興趣愛好;同樣是九年義務教育,卻足見城鄉教育間的鴻溝,這勢必會導致社會階層的固化和貧困的代際傳遞。
2.醫療基礎設施貧乏。該村59名扶貧對象中,因病致貧占比32.2%。可以說,癌癥和慢性病的身心困擾已讓扶貧對象苦不堪言,每年巨額的醫藥費用更是讓扶貧對象入不敷出,甚至出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扶貧對象反映村衛生所經常看不到人,因為醫生關門打牌去了。市人民醫院則對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手術無能為力,只能建議患尿毒癥的扶貧對象轉至臨近縣市醫院就診。依據當地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的相關程序和規定,在外地就醫僅能報銷三成,這種不合理的醫療現狀和制度設置對扶貧對象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
3. 贍養老人意識淡薄。筆者駐村期間,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令人耳目一新的洋房比比皆是,但在這些洋房的旁邊或后面,總有一些大煞風景的矮舊平房。進去一問才知,平房里住的都是洋房主人的老母親。不光洋房主人認為老人家沒有權利入住洋房,甚至老人家都會認為,自己入住后若離開人世,就會“臟”了洋樓。而即便是平房,也是老母親住在更為破舊的石屋里,甚至將廚房上鎖,理由是自己贍養父親,弟弟贍養母親。面對因老致貧的社會現象,基層政府曾出臺相關政策,將扶貧對象的父母也納入精準扶貧數據庫,享受相關兜底保障。但村“兩委”班子成員卻基于多種原因并未真正落實此政策。
4.種養殖技術培訓匱乏。筆者調研得知,扶貧對象對種養殖技術基本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有的愛鉆研,就在賣魚飼料的攤販處買幾本種養殖技術的書籍看。有的愛取經,就跟村里其他種養殖能手請教,如魚塘每年都要抽干水,將池塘內的泥土掏空放到岸上暴曬以消毒,不然來年飼養的魚很容易生病或死亡。可以說,種養殖技術方面的專業培訓,村莊一年都沒有一次。無論是農業局還是農技所,甚或是科技企業、科技協會,都沒有介入技術扶貧領域,科技扶貧尚屬空白狀態。
(五)生態文明困境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已不只是城市的專利,在農村也非常嚴重,正制約著農村的可持續發展。該村以水稻為主要農作物,輔以芝麻、黃豆、土豆等農作物。支柱產業就是養豬,輔以養魚、蝦、蛋鴨、野雞、土雞等。但無論是農作物的胡亂施肥、農藥的任意噴灑,還是養豬場排遺物的隨意堆放,甚至生活垃圾的任性丟棄,都讓村莊的土壤、河流、空氣、農作物受到嚴重污染,甚至對村民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據筆者調查發現,當地村民都不敢燒自來水喝,而是去小賣部買桶裝水。養豬場則更是讓整個村莊的空氣都變得臭氣熏天。
五、再嵌入:精準扶貧的出路探析
面對精準扶貧過程中呈現出來的經濟扶貧脫嵌于社會扶貧體系的困窘局面,這不僅嚴重制約了精準扶貧的成效,而且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所構成的“五位一體”小康社會。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改變當前精準扶貧的不利境遇:
1.增強扶貧對象的主體意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扶貧對象的主體意識缺失是當前扶貧工作遭遇的一個主要困境,“等靠要”依然是占據扶貧對象的主導意識。因而,筆者認為實現扶貧對象主體意識的覺醒是獲得扶貧效果的關鍵。而實現路徑有:一是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讓黨員真正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真正為扶貧對象提供“最后一公里”的服務。而不是稀缺資源都被當地的精英俘獲,導致精準扶貧并未“扶真貧”。二是并及時傳達黨和政府的最新政策,以免出現“政府失靈”的怪現象,讓扶貧對象“政治邊緣人”的標簽不復存在。三是加強社會調查,摸清扶貧對象的真實需求,并為當地政府提供決策參考,只有“以民為本”把準脈才能真正實現精準扶貧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扶貧對象從“被脫貧”向積極主動地尋求脫貧轉變。
2.暢通扶貧對象的訴求渠道。眾所周知,扶貧對象在農村是作為弱勢群體而存在的,往往不能實現自己真實、有效的訴求。此外,該村的扶貧資源尋租與精英俘獲現象突出,更是嚴重制約了扶貧對象的現實訴求。筆者認為,除市直各部門在各自駐村扶貧點設置專門的“扶貧對象接待日”活動外,市委市政府還應定期組織市紀委、檢察院、法院、司法局、教育局、農業局、人社局、民政局、環保局、衛計委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部門在各村開設“扶貧對象接待日”活動,受理扶貧對象的直接訴求,確保扶貧對象的訴求渠道暢通。endprint
3.加強扶貧人員的培訓和扶貧資源的優化配置。根據筆者的扶貧經驗,下鄉容易,做事難,原因在于不知道該做什么,抑或是明白了該做什么,卻苦于手頭無資源可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是對這種心態的最真實寫照。故筆者認為市扶貧辦應加強對駐村工作隊員的系統化培訓,尤其是對相關惠民利民政策的培訓。更應選調各行各業有志于“服務三農”的專業人才駐村幫扶,每年“人才引進”的碩博士可下鄉一月,據各自專業優勢撰寫一篇調研報告為政府各項決策提供參考依據,避免駐村幫扶成為“走過場”的形式主義。
此外,當地政府還應整合市直各部門資源,實現資源的合理優化配置。除進一步擴大“蝦稻共作”和化工企業的品牌和地標效應外,還可引進更多適合發展當地種養殖品、農產品、食品的加工企業,真正實現精準扶貧的“輸血式”向“造血式”的根本性轉變。進而實現土地集約化和農業規模化發展,既讓扶貧對象每年能分紅,還能實現在地化就業,解決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的“空心村”問題。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城鄉二者的優勢作用,實現市區教育、文化、醫療、科技、生態等資源與農村種養殖品、農產品等原材料資源的互相補給和合理優化配置,在化解城鄉二元體制的基礎上,做到“一盤棋”城鄉一體化發展,真正實現城鄉的均衡發展。
4.加強對農村生產經營的組織與引導。據筆者了解,該村生產經營活動處于一種無序的“原子化”狀態,在這樣的社會境遇中,扶貧對象更是不能找準自身位置,只能愈來愈貧窮。筆者認為可以采取兩種措施加以引導:一是村委會牽頭成立專門的農業合作社,實現對農村生存經營的組織與引導。有組織地將農產品從種養、加工,再到銷售、物流,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定能獲得良好的經濟效益;二是因地制宜,規劃當地的產業發展。眾所周知,蝦稻已經成為當地的一張名片,加之該村水稻種植的傳統優勢,當地村委會可牽頭規劃當地的蝦稻產業發展,同時水產局、農業局、科技局、科協應定期下鄉組織扶貧對象學習更多專業的種養殖技術,帶領扶貧對象真正脫貧致富。
5.加強文化建設,建設美麗鄉村。在現代化發展和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傳統的鄉村也經受了現代化和市場經濟的洗禮,其各個方面也歷經著自身的嬗變。孝文化的消解、消費文化的入侵、庸俗文化的橫行等表征著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并進而腐蝕著村民的身心。在筆者看來,我們政府應該通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代表的富有正能量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實現對農村文化的引領,實現鄉村社會農民精神家園的重塑,從文化上給他們心靈以歸宿。
面對鄉村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窘境,加強其生態文化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當然生態文明建設并非一朝一夕之功,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舉措實現對村民的引導,如加強垃圾分類、循環農業、立體式種養殖模式等具體行為引領村民關注環境與生態問題,進而建設美麗鄉村。
〔參 考 文 獻〕
〔1〕卡爾·波蘭尼.馮剛,劉陽,譯.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孫玉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