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的家庭教育,并不存在教條,更多的是父母的處事習慣,對待事物的認知水平和對待能力。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在家庭教育方面,一直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動念寫此文,或許更多的是想和其他家長分享交流下經驗,以便日后更踏實地以老媽自居。
關鍵詞:家庭教育;童趣;閱讀;視野
普通:也會惱怒、會生氣,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媽媽的形象
在成為媽媽之前,我對自己有過N種為人母形象的設想,比如溫柔、慈愛、寬容、有耐心等等。但在真正成為了媽媽之后,這些曾經想象中的標準悄悄地發生了變化,我終究也成了那種會惱怒、會生氣、會對著孩子大聲叫的媽媽。
確實,我也只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媽媽。對孩子,沒有太多要求,有個快樂的童年,有份不錯的心情,足矣。
童趣:盡我所能讓孩子感受什么是純真的生活——媽媽的期盼
相比我們小時候,現在的孩子已經少了很多樂趣。我們小時候,可以在小河溝里摸魚,可以結伴去小溪里抓螃蟹,每到桃子成熟的季節,幾個小伙伴就偷偷地溜上后山偷桃子。那時候的溪水很清,泉水可以直接用手舀著喝,爸爸媽媽從山上回來就有野果吃。
現在的孩子,再也無法擁有我們童年時的待遇,但作為媽媽,我會盡我所能讓孩子感受什么是純真的生活。我會和孩子一起去地里挖野菜,一起看小蝌蚪,一起感受新鮮的空氣。相比嚴厲的媽媽,我更愿意成為孩子的朋友。記得很早以前有一部電視劇叫《少年方世玉》,最打動我的就是方世玉和自己父母的相處方式,可以沒大沒小,直接稱呼老媽翠花姐,稱呼老爸德哥,和媽媽出門可以勾肩搭背,貌似姐弟。我期待的父母觀就是這樣的,父母和孩子平等民主地相處,沒有所謂的長輩晚輩,沒有那么多陳規舊俗,有的只是相互理解,歡聲笑語。也許要達到這樣的狀態很難,但我一直在努力。
學習:不需要你第一名,但需要你認真感悟過程——媽媽的體會
說說孩子的學習吧。一直覺得學習是最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我對孩子的成績真的不在乎。換句話說,我更在乎的是孩子的學習能力。鑒于自己小時候背負過異常大的心理壓力,我對孩子說的最多的是:媽媽不要求你考一百分,不需要第一名,但是你要認真體會這個過程,努力的過程比結果重要。
所以,我家的孩子從來不參加補習,寫完作業愛怎么玩怎么玩。我也很少提醒孩子什么時候該寫作業了,因為我認為這是她自己的事,她需要有這樣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事情。
為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開闊孩子視野——媽媽的引領
為人方面,我一直引導孩子要低調。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每個人都是一個特別的個體,都值得尊重。為讓孩子有更寬闊的視野,每個暑假,我都會帶孩子出去旅游,見識不同的風土人情,不一樣的海闊天空。其實,旅行更多的是想讓孩子去適應各種不同的生活環境,途中的自理能力,出門時內心的淡然和從容。每次旅行回來,都是收獲滿滿,充滿美好的回憶。
閱讀:以“讀”浸潤孩子的人生,終身受益——媽媽的理念
一、 如何充實有趣地度過假期
一到放假,孩子如何充實有趣地度過假期是每個家長都必須面對的問題。作為孩子的媽媽,我選擇適量地讓孩子看看書,簡單地寫寫內心的感受;或是完全不用寫,以語言交流的方式讓孩子自己表達內心的思想。對于孩子來說,愛玩是天性。也許一本書放到她面前,五分鐘不到,注意力就開始轉移到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去了。這時候,就需要家長以適當的方式來提醒讓她繼續或是作一些方式上的調整。
二、 如何高效地去看一本書
如果能養成認真看書的習慣,對孩子來說無疑是一件終身受益的事。但是如何高效地去看一本書,也是需要技巧的。反思一下我自己看書的方法,大體總結起來是這樣的:拿到一本書,先看目錄,理清整本書的架構,大體能總結出來這本書想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么,這是第一步。第二步,看章節名稱,可以大概把整本書肢解成幾個大的模塊,從而進一步了解作者是從哪些大的方面來闡述自己觀點的。最后一步,才是看書的具體內容,當然包括前言(看前言的目的也只是為了理解作者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寫的此書)。
三、 如何引導孩子看一本書
(一) 陪孩子讀書時,需要有意識地引導
孩子看書時,不能要求像大人一樣用自己的技巧或是多年來積累下來的閱讀方法來讀一本書。記得一次假期,我陪女兒讀了一本書。剛拿到這本書,孩子首先是被書中的插畫所吸引,從頭到尾翻看了一遍插畫。然后我問孩子,這本書的書名是什么?書名的意思是什么?讓她大概猜猜作者寫的是什么方面的內容。這時,孩子的大腦已經開啟思考模式,讓她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到底是寫什么的。
(二) 開啟閱讀之旅,需要有意識地帶著疑問
當和孩子一起慢慢地讀完第一段話,停住,問一個問題:這段話在說什么?孩子這時會望著我,結結巴巴地總結段落大意,但凡能總結得差不多,也就說明這段話沒白讀。然后,繼續按這個方法往下,直到讀完最后一段。這時,每段話大概說了些什么內容。
(三) 共閱精彩美文,靜享親子交流時光
也許,這樣的方式,只適合我和我的孩子。但不管一本書看完后,孩子的收獲有多少,至少一起閱讀的過程是美好的。也許,很多時候,繁忙的工作讓親子間的精神交流出現斷檔,但至少在一起閱讀這一刻,作為一個媽媽,能感受到暖暖的幸福,讓孩子順著自己的引導,意識慢慢靠近,也是另一種靜待花開的喜悅。
淺談至此吧。我就是這樣一個對孩子沒有具體的要求,很隨意的媽媽。但我相信,我對生活的坦然,必然能最大限度地感染給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孩子常對我說:媽媽你別吵我,我還沒做好自己的事情。雖然有點無語,但我的內心是欣慰的,她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生活,作為媽媽,我只需靜靜地看著就好。
參考文獻:
[1]張洪華.和而不同和合而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合作的生態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下半月刊),2009,(10).
[2]李璐.西方發達國家社會教育模式及特點探析[J].社科縱橫,2009,(11).
作者簡介:方青青,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花橋鄉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