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語文微課程:一是因“微”而精致的微課程;二是見“微”而“知”著的語文微課程開發;三是由“微”而“妙”的語文微課群。
關鍵詞:微課程;語文微課程;語文微課群
隨著微時代的到來,微課程走進了教育教學領域,而且迅速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自上而下的培訓、賽事頻繁不斷。筆者在參加第十三屆NOC全國網絡教研團隊競賽過程中,對微課程作了理論的學習和思考,并將其與語文教學相結合,通過語文微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開辟新的路徑。下面以《散步》一課的微課程制作為例,具體談談見“微”“知”著的語文微課程。
一、 因“微”而精致的微課程
據文獻研究,一些學者認為“微課程”起源于美國北愛荷華大學教授Leroy A.McGrew于1993年所提出的60秒課程。針對當時有機化學概論教材篇幅很長且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學習的情況,提出了60秒課程,希望在一些非正式的場合,如舞會、搭乘電梯時,為非化學專業的學生以及民眾普及有機化學常識。而正式提出此概念的人,則是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戴維·彭羅斯。2008年秋提出,而后被國內學者翻譯為“微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引進了國內。那么,“微課程”的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呢?在國內研究中,普遍采用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鐵山教授給予的解釋:“微課程是以新課程標準及教學實踐為依據,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反映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教與學活動的各種教學資源的有機組合。”
微課程與傳統課程相比,小而精致。在微課程的應用研究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 把握一個核心:微。首先是時間之微,最短不少于3分鐘,最長不超過10分鐘,以5至8分鐘為宜;其次是目標之微。傳統課堂容量大,教學目標往往有三個以上的大目標組成,這些大的目標又可以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而微課程中,只能選擇一個知識點,點小則目標也微,因微而更清晰明確;再次是內容之微。以語文教學為例,微課程教學內容不需要學習完整的一篇課文,可以是一個句子或一個段落,可以是表現手法或篇章結構,可以是人物形象或主旨思想,等等,內容多樣,只取“一瓢”飲。
2. 擁有兩種意識。首先是課程意識。微課程,顧名思義,微型的課程,首先是作為一種課程而存在。我們在制作與應用時,要有一種課程意識,要圍繞新課程標準,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要有全局觀念,要在整個教學的大框架下頂層設計、整體設計,注重前后的關聯與相互補充,注重課內與課外的配合。其次是高效意識。微課程,將課堂教學內容分解。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往往有這樣的體會,因為教學任務多而導致課堂低效。那么,將其中的某些內容移交給微課程,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課堂教學的壓力,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微課程,使知識拓展成為可能。傳統的課堂教學靠布置書面練習和口頭作業來實現拓展,費時耗力而低效,制作微課程來拓展知識,則是提高效率的一種做法。微課程,將零碎時間用上。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等公交、擠地鐵、餐廳用餐等零碎時間里,大多捧著移動設備諸如手機、平板、iPad玩網游,于是,我們就想利用這一便利條件,將學科知識作為學生網游的一部分,從而將學習自然而然地納入生活的軌道之中,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3. 體現三個特點。一是結構完整。盡管微課程選擇的是一個知識點,內容少,目標小,但就其本身來說,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它可以獨立于課堂之外,融學測評于一體。二是層次豐富。針對一個點的教學,而且這個點是重點、難點、疑點或考點,為了讓學生學有所獲,理解透徹,深度學習,只有從多角度、多側面對這個點進行闡述、辨析,才能突出主題。因此,微課程內在的層次豐富,才有學習的價值。三是趣味實用。微課程一般由微視頻、微課程設計文稿和實施方案組成。包括多種教學資源,可以進行多方互動,可以即時評價。在各種資源的交互作用下,避免了審美與視覺及思維的疲勞,趣味性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當然,微課程的制作一般是基于學情,針對課堂教學的查缺補漏,因此其設計落腳點在于本校或本班學生的個性化輔導,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二、 見“微”而“知”著的語文微課開發
(一) 開發背景
在6月的七年級期末學情調研中,有一道閱讀題,涉及表達方式的類型,結果我們全班竟然只有三五人寫出;在我校九年級語文考前動員中,主講老師問及五種表達方式,十來人中只有一人說全。可見,表達方式成了我校學生語文學習的一塊“短板”,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說到“表達方式”,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曾多次提及,可學生為什么還是不會呢?學生對此掌握不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課堂的低效,這由教學方式的落后決定的,導致這些小知識在課堂上處于零星的、散落的狀態,學生的認識不成系統。再加上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決定了對于理性知識的接受力不足。而微課程在改進教法方面存在很大優勢,同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那么,是否可以通過微課程教學來彌補課堂知識教學的不足呢?
(二) 見“微”“知”著
鑒于以上思考,《散步》一文以“表達方式”為主題來實施語文微課程的開發:
1. 微課程具有情境再生性,讓語文生動形象
師:親,想增加你的“顏值”嗎?這很重要哦;想增加你的“言值”嗎?這更重要。如何提升自己的“言值”呢?這就需要我們在說話和寫作時,注意表達方式的恰當運用。
這是《散步》微視頻“情境導入”部分。對于只有幾分鐘的微視頻來說,能否有一個吸引人的開頭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不能繞彎子,入題要快而直接。巧用網絡流行語——“顏值”,再仿造一個新詞——“言值”,創設一種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然后引出“表達方式”。同時,畫面也很吸引人,在出示“顏值”時,跳出一個美女;出示“言值”時,將其字體用大號紅色標出,再配以一只小動物開口說話的可愛動畫,非常有趣。另外,老師的聲音讓學生聽了也感到親切。這種將知識教學情境化的處理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endprint
和出現在語文課本中的知識短文相比,那些靜態死板的知識短文就像是陳舊的擺設,幾乎無人問津。而集文字、畫面、聲音、音樂為一體的動態的視頻文件,則給了學生全方位的沖擊。在鮮活跳躍的音頻與視頻的滲透下,語文知識信息也不再是面目可憎的那副模樣了。
2. 微課程具有指向單一性,讓難點各個擊破。
師:你知道常見的表達方式有哪五種嗎?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百度一下,輸入“表達方式”四個字,你會獲得有關表達方式的許多信息。你會知道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抒情、記敘、說明、議論、描寫。老師編一個順口溜方便大家記憶——“書記說疫苗”,仔細揣摩一定能發現“諧音”是多么美妙的記憶方式!
師:現在讓我們在莫懷戚的《散步》中,了解記敘、描寫這兩種表達方式吧。《散步》中的記敘就是對一家三口人去郊外散步的過程所作的敘說和交代;描寫就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一家人的言行舉止或郊野風景具體地描繪出來。
師:現在讓我們停止播放視頻,到文中勾畫記敘、描寫句各一處,到QQ群中討論一下吧。
師:相信大家對記敘和描寫已經有了更多的認識,那么老師就來考考大家。請同學們辨析一下下面語句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
A組:
我們在田野散步。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組:
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
母親信服地點點頭,便去拿外套。
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
師:大家會發現A組是記敘句;B組是描寫句。仔細比較,記敘側重的是“事”,表現事情的發展過程;描寫側重的是“人”或“景”,有具體形象的刻畫,B組分別是環境描寫,人物的動作、語言描寫,當然,描寫還不止這幾種,同學們一下子還記不住那么多,別著急,以后我們慢慢學。
師:為了更深入地辨析記敘與描寫的區別,我們來看一組句子:
原句:我們都笑了。
改寫:兒子開心地笑了起來;母親也笑了,臉上的皺紋舒展開來,宛如一朵盛開的金菊;我和妻子也相視而笑。我們的笑聲在這空曠的田野上回蕩著,傳得很遠,很遠……
師:看了這兩個句子,大家發現沒有,記敘只是簡單的敘說,與上下文的敘說相聯系,構成事情發展的過程。而描寫則是更為細致生動的刻畫,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
以上是本課微視頻的主體內容。這節微課從“表達方式”切入,然而表達方式也含有許多知識點,所以將范圍縮小,最后落腳于“記敘”與“描寫”的辨析,逐層分解,從大概念到小概念,將難點各個擊破。由知識學習到范例演練,最后歸納總結,上升為理性認識。其中,無論是五種表達方式的順口溜記憶法,還是辨析時,不同內容的三個句子運用同一種表達方式,相同內容的兩個句子運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多角度多層次,都力求做到精致。在這樣的微課程設計中,對于記敘、描寫的“知識”,學生的認識自然清晰明了了。因此見“微”而“知”著。
3. 微課程具有相對獨立性,讓知識串成項鏈
語文知識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理解起來不易,運用起來更困難。當語文知識作為獨立的微課程呈現時,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形成性測試題的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師: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散步》這篇課文主要運用了記敘和描寫兩種表達方式。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呢?下面就請掃一掃二維碼答題,有意外的驚喜等著你哦。
題目:將下面兩句運用記敘表達方式的語句改為描寫表達方式的語句。
1. 母親本不愿出來的。
2. 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
一般每節微課都有一個形成性測試,目的是讓學生學練結合、學以致用,通過將運用記敘表達方式的語句改為描寫表達方式的語句,深入理解兩種表達方式的區別,以致掌握這一語文知識。
過去的一些知識概念由于得不到及時的練習鞏固,很快就會遺忘。微課程重視學習、測試、評價的有機結合,因此更有實效。
在表達方式中,記敘與描寫是七年級必須掌握的內容,僅這一節微課,是遠遠不夠的。拿描寫來說,環境描寫就是一個重點和難點,而這節課無法深入涉及。而抒情,是八年級必須掌握的知識;議論,則是九年級要學習的內容。這些知識除了掌握,還要運用它來寫作。這些都需要有多個獨立的微課程的支撐,而且還要能夠前后貫穿,形成一條知識鏈。
三、 由“微”而“秒”的語文微課群
微課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保存。有些語文知識繁瑣枯燥,一些概念知識講解許多遍學生都不一定能領悟于心。越是難的知識點,越要反復強化。可是大多數教師可能有這樣的感覺:越是繁難的知識,因為講解得辛苦,講過之后越是不愿意再多講。有了微視頻,這種困難就迎刃而解了。視頻具有存儲記憶的功能,可以暫停、快進、后退,可以反復觀看,可以定期復習,讓知識教學的消化吸收、復習鞏固變得簡單易行。
既然可以保存,就可以資源共享,教師勞動力就可以優化組合,從而構建語文微課校本課程,打造語文微課群,建立起語文微課程教學序列。通過教師之間的、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開展教研,不斷豐富語文教學路徑,提高教學效率。
筆者設想,語文微課群,可以分類開發。按使用時段的不同,分為課前預習類、課中探究類、課后拓展類等。按內容的不同,課前預習類,可以再劃分為字詞驛站篇、作家導航篇、時代風云篇等;課中探究類,可分為佳句賞析、寫法舉隅、主旨探究等;課后拓展類,可分為推薦閱讀、后續故事、仿寫園地等。每位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自選自創門類,進行微課程的開發。因為微課程制作方便快捷、易學易操作,可以用PPT轉化,可以用錄屏軟件,可以隨時修改。使用現代技術為教學服務,簡直妙不可言。
綜上所述,微課程的開發為為語文教學注入一股新鮮的血液。語文微課程是將語文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進行資源整合而形成的微型的新課程,既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又具有開放性,力求寓教于樂,讓學生感到容易學,想要學,喜歡學,也值得學。
參考文獻:
[1]劉名卓,祝智庭.微課程的設計分析與模型構建[J].教育應用創新,2013,(12):07-05.
[2]周青政.微課程的內涵、特征及應用研究[J].考索·探微,2013,(11):0255-02.
[3]鄧水祥.高中語文教學中微課程運用淺談[J].中學語文,2016,12.
作者簡介:
王慶梅,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