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數學課堂如何基于數學思考,通過各種教學策略,引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思考,以及數學實踐活動,從而促進數學問題的解決。
關鍵詞:思考;表象;數量關系;融通
數學思考貫穿著整個數學活動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現象,運用數學探究方式思考數學現象,分析數學信息,總結和概括數學概念,采取相應的策略和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建構完善的數學知識模型,發展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教師就是要注重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去發現、去探究數學新知,運用理性的數學思維去思考,能夠獨立自主和參與合作學習去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解決數學問題。
一、 深入數學表象,激發參與思考
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是數學化的活動過程,它是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思考與探究,在具體、形象化的數學活動過程中,形成完善的數學知識模型,訓練和發展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數學現象中捕捉各種數學信息,對數學信息進行分析、研究、交流與分享,有效地深入數學表象之中,運用已知的數學知識活動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尋找相關解決數學問題的策略,直觀地了解事物的特征,掌握數學知識點的特點和認知要求,這將有利于夯實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基礎,有效地激活學生積極參與思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時,教師根據例8的題目要求,在多媒體電子白板屏幕上出示情境圖:王鵬在運動場賽跑,觀眾們對他的種種評價。教師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情境圖,從中尋找有關的數學信息。學生在直觀的數學表象中積極參與觀察,生1:“這是一場400米賽跑。”生2:“王鵬在400米賽跑中獲得第一名,速度真快呀!”生3:“王鵬在400米賽跑中只用75秒。”屏幕上列舉出有用的數學信息,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出數學問題,學生對數學信息進行討論與分析后,提出:“王鵬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教師列舉出這個數學問題,要求學生進行思考探究,應該怎樣列式計算,學生通過列出算式:400÷75=( )米,并進行豎式的實際計算之后,發現這道算式無論怎樣除,除到小數點后多少位,除數75都無法把被除數400除盡。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這道除法豎式,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相互交流各自的思考和觀察的結果,學生都發現到這道算式商的小數部分一直重復出現3,而每個余數都是25。學生對此產生困惑:商為什么總是不斷出現3?繼續除是否可以除盡?經過一番思考探究與交流分享,學生總結:余數總是出現25,繼續除所得的商依舊是3,這道算式永遠也無法除盡。
二、 梳理數量關系,引發有序思考
學生通過觀察與分析數學表象,在獨立思考探究活動與小組合作交流分享,以及對數學信息進行分析、討論與抽取的過程中,做到層層深入,清晰地梳理了數量關系,引發學生的思維進行深層次的交流與碰撞,促使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考探究,形成了一定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學“數學廣角——數字編碼”時,教學例1之前,教師根據教材提供的情境圖,采用點名的方式,引導學生探討運用編碼的方法,區分班級里學生的姓名,讓學生進行編碼活動,給班級中的每個學生編個號碼,根據學生的編碼,不用叫出學生的姓名,就可以區分是哪個學生,這樣的編碼活動使學生逐步初步了解數的作用,懂得了數可以表示數量和順序,也可以運用于編碼。教師還要求學生從生活中收集一些由數字組成的號碼,思考一下,這些由數字組成的號碼,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課前的準備活動,引導學生抓住數學信息,通過思考探究活動,使接下來的例1學習活動變得直觀而有趣。教師運用多媒體屏幕出示例1一組連續的示意圖,學生從圖中尋找一系列數學信息,并加以思考、分析與探討,了解到郵局機器和郵遞員是根據信封上的郵政編碼進行分類和傳遞,最后根據地址投遞到收信人的手中。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產生了認知困惑:郵政編碼上的數字是怎樣編排的?教師出示教材中的信封,讓學生對信封上的郵政編碼進行觀察與分析,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探討郵政編碼上的六個數字分別代表什么。通過思考與分析,以及交流分享活動,學生了解到六個數字中的前兩個數字代表省、區、直轄市,第三個數字是郵區代號,第四個數字是縣、市代號,最后兩個數字是郵政局、所的代號。學生通過積極自主的數學思考和有序探究活動,體會和掌握了郵政編碼的作用。
三、 追求自我融通,增進思考深度
學生學習數學新知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教材的重點、難點,激活學生的認知困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和活動經驗,從多個角度地強化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把數學知識與熟悉的生活現象相互結合,引發學生的新舊知識和經驗相互交融,不同的知識體系相互貫通,讓學生在思考與探究過程中不斷地迎接挑戰,通過深度地思考探究與合作交流,以及運用“舉一反三”的解決問題策略,使數學知識的學習實現有機而深刻地進行,幫助學生解決認知上的困惑,自我融通了思維各個點的關聯,觸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逐漸走向深度,實現深入學習數學知識技能,快捷地解決數學問題,以及深化學習數學知識的情感態度。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教師運用多媒體電子白板屏幕出示教材情境圖:如何計算紅領巾的面積?教師讓學生帶著這個與生活相結合的數學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思考、探討,教師巡視指導點撥,啟示學生是否可以模仿剛學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對三角形紅領巾的面積進行計算。此時,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活動經驗,從多維度地進行思考:可以把兩個三角形拼成不同形狀的已學過的圖形,或平行四邊形,或長方形,或正方形,或菱形等。也可以采用折疊或割補的方法,把一個三角形轉化成一個已學過的圖形。接著,教師讓學生準備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兩個,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動手操作,運用兩個同樣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拼出的圖形是什么新的圖形?這個新的圖形的面積是否能夠計算?這個新的圖形與原來的三角形是什么關系?學生帶著思考題在小組中操作、思考并交流,分別采用兩個直角三角形拼一拼,兩個鈍角三角形拼一拼,兩個銳角三角形拼一拼,再推舉代表在全班里匯報拼出的圖形,并敘述如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
作者簡介:詹海英,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