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隨著新課程理念教育觀念的確立和發展,對創新能力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如今的教育已經把思維培養、智力開發,創造性思維塑造作為學生終身成長與發展的教學目的。教育教學工作者越來越重視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與此同時,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對學生素質具有較高層次的要求。因此,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性的、艱苦而又循序漸進的培養過程。所以在日常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啟蒙、指導教師的我們必須打破陳舊腐朽、照本宣科的課堂教學模式,必須開辟一條啟發學生全方位檢索知識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新路。
關鍵詞:歷史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的一系列講話告訴我們:“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創新是人類的希望,民族的希望。所以,要迎接知識經濟的挑戰,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創新,而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又靠教育。素質教育的靈魂創新,已經成為當今教育的主旋律。中學教育肩負著培養新世紀人才的重任,推行創新教育責無旁貸。筆者將圍繞“在高中歷史課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見解與看法。
歷史教學在創新能力培養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優勢,西方史學家曾說“歷史需要藝術家的天才,科學家的組織和分析能力,研究者的敏銳與勤奮,以及哲學家的真知灼見”。這說明需要具有創新思維。我們應當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每一節課的教學目標落實到教學過程中。發散性思維是歷史學習中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條件,而創新思維與發散性思維之間密不可分。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思維方式的重要階段,而在高中階段配合學科課程的學習,因勢利導促進學生形成創新思維方式的做法正符合了學生成長的規律。但對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前所未有的創造發明是相當具有難度的。高中歷史教育需要培養的,主要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欲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等,從而使其具備持續性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為將來大學的細分專業學習、乃至更加深入的學術性研究奠定基礎。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對廣大中學教師是一個全新課題,高中生歷史學習的過程主要分為四個過程。
一、 課余歷史知識儲備;二、 課前預習;三、 課堂學習;四、 課后復習,做習題。針對以上羅列的四個學習過程,筆者提出點見解與建議。
一、 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累歷史知識、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具體來說可以鼓勵學生多閱讀歷史故事如《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中國歷史故事》、《白話史記》;觀看《百家講壇》如易中天的《品三國》、袁騰飛的《兩宋風云》等有關歷史的講座;以及由歷史小說改編的電影、電視劇,如《太平天國》、《武則天》、《大決戰》、《建國大業》等。在課堂的講解中教師穿插一些有趣的歷史故事如岳飛堰城大捷、石達開大敗湘軍;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對歷史懷有興趣,抱有探索之心,才能夠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對待這門學科。作為歷史教師,應該經常性地嘗試各種方法引導學生對歷史產生興趣。
二、 努力營造寬松、和諧、民主、合作的學習氛圍
實踐證明,愉快的教學使學生沒有精神壓力和心理負擔,心境愉悅,情緒飽滿。傳統的歷史教學多采用“滿堂灌”、“填鴨式”、教師“一言堂”,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教學方法已不適應當今教學發展的需要,需要轉變這種僵化的課堂教學模式,將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素質教育強調“交流與合作”,即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為適應這種學習方式,教師在實施具體的教學時,要注意融洽處理好師生關系,雙方互相協同合作。具體的做法有以下:(1)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新的前提是獨立思考,想人之所未想。課堂上是學生們獨立思考的較佳場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多鼓勵學生進行思考。一個歷史事件發生的原因,一位歷史人物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出于哪些因素做出了重要的決定等等。(2)鼓勵學生交流表達。課堂有學生與老師這兩個主體,教學是知識的雙向輸出與輸入的過程。教師若在課堂上壟斷發言的機會,實行“一言堂”,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降低、參與度下降。為轉變這種不利的局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采用“互動式”教學方式,要求教師以理解和寬容的心態面對具有思維與個性差異的每一位學生,為學生搭建自我表現的平臺,騰出部分的課堂時間給學生,讓學生有機會和自由來充分地表達意見,鼓勵學生積極發言,調動暢所欲言的積極性。
三、 通過習題設計激發學生深度思維及創新能力
無論課堂教學怎樣優化,要發展學生的歷史創新能力,離不開精心編制的各類習題。習題是學生們鞏固課堂知識,拓展思維深度的重要工具。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習題設計中增多開放性習題,給學生留出較大的思維空間,促使他們以問題為出發點,從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靈活的思考歷史問題,挖掘其創新潛能。例如高考試卷中的開放性試題,其答案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確定性。
四、 強化思維訓練,培養創新意識
溫家寶總理曾指出:“要注重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自由的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不僅學會書本的東西,特別要學會書本以外的知識。”這段話說明了創新思維對于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多種創新思維能力的訓練。一是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二要善于用教材教會學生創新地學習。開放性學習,注意從多方面獲取知識。引導學生主動發問,提倡學生質疑問難。三是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提倡自由思考,對所學的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全面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五、 組織學生進行歷史考察、研究
意大利近代著名的歷史學家克羅齊(公元1866—1952年)曾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研究要重視實地歷史考察,考實地歷史考察的重要對象包括古墓葬、古建筑、歷史遺跡、革命遺址等等。進行實地歷史考察,是實現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的一個重要手段。當學生置身于北京紫禁城觀看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中國歷代文物國寶,或是在古老的長城上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或是在西湖邊觀賞湖光山色,或是在京杭大運河的古道上漫行,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為自己是一個炎黃子孫而感到驕傲、自豪!實地歷史考察不僅給我們以歷史知識和美學享受,同時還能陶冶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操和提高我們的歷史使命感。
六、 開展研究課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自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首先應該是確定研究的課題。課題,會促進學生思考,會促進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其次讓學生會帶著問題去查閱資料。可以上圖書館收集資料,也可以采訪當地生活閱歷豐富的老人,提倡利用網絡資源學習歷史。這些都會切實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國正在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開展創新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關鍵。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現代化人才。總之,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在重視基礎知識教學的基礎上,增強教改意識,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在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方面加大力度,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創新、標新立異,就一定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戚裕.對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05(3):27-28.
[2]王建林.中專歷史教學之我見[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1(3):83-84.
[3]孫樹清.論歷史教學觀念的轉變[J].考試周刊,2013(27):133.
作者簡介:徐余生,福建省南平市建甌市,福建省建甌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