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記敘文寫作是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教師“挖空心思”去指導學生書寫的“聲情并茂”,由于學生缺乏豐富的生活經驗和深厚的文學底蘊,往往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而古詩因其深刻的思想、精湛的藝術表達對記敘文寫作有很大幫助。本文旨在引導學生從古詩中汲取營養,并運用到記敘文寫作中。
關鍵詞:古詩;記敘文;寫作
一般來說,高中常見的作文教學有兩種:記敘文和議論文。議論文寫作有章法可循,比較“保險”。因此,大多數教師都鐘情于它。學生也因為簡單操作,易于出手,于是考場上會出現大面積的議論性文章,但優秀的卻是鳳毛麟角。從近年來高考命題角度及評分標準著手,同水平的記敘文分數要高于議論文,被遴選出來的優秀作文有許多都是記敘文或是帶有抒情色彩的議論性散文。在這樣的形勢下,提高記敘文寫作水平迫在眉睫。
通過對學生習作的研究發現,其記敘文所選的材料無外乎“父母雨中送傘”、“奶奶騎三輪車送我上學”……語言平鋪直敘、描寫粗略,所寫的文章真是乏善可陳。究其原因,不難看出,當代高中生既缺乏深厚的文學素養,加上處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只能空發議論,寫一些人云亦云的文章。筆者在講授《唐詩宋詞選讀》時發現,詩歌優美凝練的語言,杳遠幽深的意境,細膩動人的情感,博大精深的思想對學生開闊眼界、陶冶情操有很大的幫助。在詩詞中,讓學生去體味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和語言美。另外,從優秀的詩歌中能窺探歷史,詩人往往抽取歷史事件中相關片段場景,灌注思想情感,從而給人一種厚重的敘事效果,呈現“詩史”的品質。這豐富的故事背景、強大的敘事能力,可以幫助突破目前記敘文寫作的瓶頸。
一
作家莫言所說,藝術的創作源于真實的生活,同時還需要藝術的加工,增添想象的翅膀為其潤色。但沒有實踐經驗積累的想象是空想。因此要增加表象的儲備,而閱讀是一個有效的途徑。指導學生鑒賞、品味詩歌就是一個豐富心靈和開闊眼界的過程。
中國古典詩歌是詩人眼中之景和心中之境交融的過程。所謂“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詩人在言志時,抓住意象描繪場景引人入境,對詩歌進行想象與創作。在教材選取的《夢游天姥吟留別》中,李白憑借極致的想象、輝煌流麗的語言描繪了天姥山的高聳。學生讀后感到震撼就在于詩人在高聳雄偉的天姥山上加上了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膽夸張的手法,描繪出一幅亦虛亦實的夢游圖。因此在賞析古詩時,訓練學生進行合理而豐富的想象,不斷拓寬思維,增強寫作的趣味性。
另外,古詩具有跳躍性。在時間和空間上有很大的跨度,詩人喜歡采用“留白”藝術,引發人無盡的遐想。如晏殊《破陣子·春景》中“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斗草贏,笑從雙臉生”。詩人有意在“昨宵斗草”處留白,少女們嬉鬧斗嘴的場面卻在頭腦中回放。這些文本以外的審美空間,都可以刺激學生在頭腦中描繪人物的活動場面。以習作《選擇》為例,有學生塑造一個拒絕使用機器,堅持傳統、徒手炒茶的師傅。但文章以人物對話貫穿,在于別人的對話中強行貼上“選擇”的標簽。文章空洞,缺少渲染鋪墊。“選擇”不僅體現在行為上,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支配。因此,可以通過對師傅行為的描述肯定內心那份堅守。在寫作中,大膽進行合理的聯想,回想一下炒茶的場景,進行細致的刻畫,再設身處地思考一下在機器生產包圍下,炒茶師傅內心那份矛盾、執著……必然使文章感情真摯,是難得的佳作。
二
在詩歌鑒賞過程中,常常提醒學生關注“人”、“景”、“情”之間的關系。詩人以詩言志,又往往借景抒情。對蘇教版《唐詩宋詞選讀》所選的詩歌統計發現,除去白居易的《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和辛棄疾的《丑奴兒》是屬于純粹的敘事加抒情,其余都對景物有所描寫。由此可見,詩人對“景物”描寫的熱愛。對此,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對詩歌學習,培養學生的寫景意識和提高寫景能力。
許多學生在記敘文的開頭寫一段議論性文字,往往一發不可收拾,導致文體不分。其實不妨借鑒古詩寫作特點,在敘事言志前多一些景物的渲染,既可以傳情達意又可引人入勝。當然,在“仿古”前,引導學生理清古詩中景物描寫的作用。如在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汀湗漣四洲》中,前三聯都是寫景。首聯,登上城樓,滿目荒涼,進而愁思茫茫。奠定全詩情感基調;頷聯看似近景描寫,實則托物言志,“芙蓉”和“薜荔”象征純潔、高尚的人格;頸聯又通過對江流曲折比喻愁腸來抒發內心的愁苦。同時,還需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詩人是如何描繪得“有聲有色”的。如在《走馬川奉送西師出征》中“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茫茫黃如天。輪臺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岑參用比喻、夸張的手法,描繪出飛沙走石的塞北邊疆,突顯了環境的惡劣;或施加色彩的點綴,如晏殊《破陣子·春景》中“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詩中,燕子“黑”、梨花“白”、苔蘚“碧”和黃鸝“黃”交相輝映,春意盎然,色澤明麗。或以樂景寫哀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概而言之,景物描寫需要調動各種感官,抓住典型事物,對場面進行細致的刻畫,指導學生在寫作中大膽描寫,“曲徑通幽”地表達情感。還是以習作《選擇》為例。可以引導學生對炒房的環境進行著色,比如對物件的擺放或者對柴火灶的刻畫。既反映人物形象,又流露出師傅對炒茶工藝那份深沉的熱愛,所以他在選擇時才能如此的堅定。
三
古詩經過上千年探索,詩人和詩評家都提出許多成熟理論,成為相當成熟的寫作形式。中學生作文與其相比,差距很大,但也是一種創作。筆者經過一學年的嘗試,改變以往單純講解詩歌的形式,努力將詩歌和作文結合在一起。如今,學生不僅喜歡引用古詩句表情達意,而且善于聯想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描寫的生動性。當然,作文教學問題不是靠幾首詩歌能夠解決,還需要綜合考慮其他因素,但挖掘古詩中的精粹為作文而用不失為一種良方,希望能為作文教學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丁帆,楊九俊.唐詩宋詞選讀.江蘇教學出版社,2006.
[2]杜一仙.例談景物描寫教學[J].現代語文,2010,(3):129.
作者簡介:
侯亞慧,江蘇省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