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摘要:《新課標》提出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作文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引導兒童克服畏懼習作心理,樂于習作;同時,也能夠利用生活平臺對習作方法進行浸潤,提高習作水平,善于習作。
關(guān)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激發(fā)興趣;提高水平
一、 小學作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可見一斑。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兒童對于作文的興趣并不濃厚,有甚者談作文色變。學生的作文也存在以下問題。
(一) 虛情假意主旨功利化
沒有真情實感,主旨功利、內(nèi)容虛假、缺乏童真童趣是很多學生作文的通病。比如在《我為自己喝彩》的文章中,很多人寫的是“助人為樂”的主題。一個孩子寫道“在路上我去幫助一些老人過馬路,每幫助一位老人,他們就會說:‘你真懂事、真乖。我發(fā)現(xiàn)這樣幫助別人自己很快樂,別人也很快樂。”另一個孩子寫道“上了公交車,車里坐滿了人。就在這時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上車了。車搖搖晃晃,老奶奶也跟著亂晃,差一點摔倒。但沒有一個人給老奶奶讓座,于是我走下座位,有禮貌地對老奶奶說:‘您一直站著不安全,我扶您到我的位子上坐吧。老奶奶滿懷謝意地說:‘謝謝你啊,小朋友。坐在一旁的爸爸也高興地說:‘兒子,你真棒!”由于這樣的例子缺乏真情實感,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也讓我們懷疑它的真實性。
(二) 形式呆板結(jié)構(gòu)公式化
作文教學的程式化使學生作文的公式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開篇點題—中間展開—結(jié)尾總結(jié)全文,照應開頭,深化主題。作文教學時注重理論的灌輸、方法的指導,很多老師在作文教學時總是先讀范文,再講理論。寫作的理論與方法對于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固然重要,殊不知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來源于生活的,想要使孩子內(nèi)化理論并運用到實踐中去,還需要在生活中進行長時間的浸潤、練習和體會。由于我們的作文教學脫離了兒童的生活,所以很多學生的作文都是對范文形式的簡單模仿,模仿范文的結(jié)構(gòu),模仿范文的語言形式。在教學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習作三《我的發(fā)現(xiàn)》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是無話可說,只是簡單地對范文進行照搬照抄,有的僅僅是將范文中的“黃豆”改成了“綠豆”。
二、 回歸生活,改善作文教學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教育極其廣闊自由,如同一個鳥放在林子里面。”“‘生活即教育,是叫教育從書本的到人生的,從狹隘的到廣闊的,從字面的到手腦相長的,從耳目的到身心全顧的。”《新課標》要求寫作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要引導學生關(guān)注現(xiàn)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一) 聯(lián)系生活起航
生活是作文的唯一來源,只有來源于真實生活體驗的作文才是飽含真情實感的,才會打動人心;只有聯(lián)系兒童生活進行作文教學,才能激發(fā)寫作興趣,打破他們無話可說、照搬照抄的僵局。
在一堂《有特點的人》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伊始設(shè)置了一個“認識別號”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并與孩子們進行了如下的談話:“同學們,課前我們聊了書中人物的別號。現(xiàn)在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身邊的人。不知你們班是否有這樣一號人物——有的人,你這一秒剛說,我告訴你個秘密,別告訴別人哦,下一秒全班都知道了;班級里江湖大亂,老師剛在拐角處出現(xiàn),他就會大喊:老師來啦!頓時,教室里就變得跟你們現(xiàn)在這樣。有這樣的人嗎?”這樣的談話在不知不覺中就將孩子們由作文課堂帶入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老師接著問:“你會給他起個什么別稱?”學生思維活躍,紛紛舉手。接著老師又舉了一個例子:“有一個同學,他是老師的專屬跑腿員工,我東西落在辦公室,派他去幫我拿來。他能秒回哦!當然呢,他在體育賽場上也絕不遜色,60米賽跑奪冠。連他的作業(yè)速度也是杠杠的。哦?你們班也有這樣的人嗎?你會給他取什么別號?”此時的學生們眼睛里閃爍著光芒,沉浸在生活的趣事中,早已忘了這是一節(jié)令人頭疼的作文課。在孩子們理解了別稱以后,教師進一步深挖;“聊著聊著,你發(fā)現(xiàn)別號里藏著什么秘密?”孩子們自然能夠總結(jié)出——別號包含著人物的特點,別號還會讓我們想起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從學生實實在在的生活起航,能夠調(diào)動學生習作的積極性,激發(fā)習作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找到習作的切入點。寫作的素材的廣泛挖掘也使作文表達的情感更加真實自然。
(二) 圍繞生活展開
在完成“認識別號”的教學后,學生們興趣盎然地圍繞身邊的人進行了片段創(chuàng)作。教師又設(shè)置了“交流”環(huán)節(jié)。一個學生寫道:“午飯時,他看到桌上有他愛吃的菜,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嘴邊沾滿了飯粒也顧不得擦一擦,邊吃邊不時向周圍看看,仿佛有人要跟他搶食。吃完了他自己的,他又問身邊人吃不吃得下。我猜他心里巴不得別人吃不下去,都留給他吃。”老師問:“聽了這段故事,你會給這個孩子取個什么別號?”孩子們紛紛發(fā)言:“大胃王、小饞貓……”老師接著問:“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他的哪些描寫讓你覺得應該取這樣的別號呢?”學生總結(jié)出“狼吞虎咽”“不顧自己形象”“自己吃完還要吃別人的東西”等多處描寫。教師進行總結(jié):“大家聯(lián)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關(guān)注到了人物的動作、眼神,甚至猜測了他的心理,讓別人一看就知道他的特點。”在學生的討論中通過學生的口總結(jié)出刻畫人物特點的方法。最后,要求大家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片段進行補充,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不知不覺地就誕生了。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文教學生活化是激發(fā)兒童習作興趣,拓寬兒童創(chuàng)作思維,提高兒童習作水平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生活即教育——答操震球問》[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2]王笑梅.《兒童作文的本義——嬉樂作文讓兒童樂并成長著》[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3]袁齊彬.小學生活化作文教學策略初探[J].語文教研,2016,5.
作者簡介:
李明,江蘇省昆山市張浦鎮(zhèn)第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