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蘭
摘 要:“以生為本”的作文評講模式,是創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課堂模式,它突破以教師為主體的課堂傳統,實現“教師講少,學生評多”,從作文素材的評估到成文過程的評議再到升格文的評改,層層的環節都要凸顯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評”的優效。
關鍵詞:評估;評議;評改;學生主體;興趣;尊重
在進行“高中語文作文講評課的策略研究”這一課題的摸索過程中,我們始終在探討如何在“講”與“評”中踐行“生本教育”。一味地只是弱化教師的“講”,并不能凸顯學生的“評”,要想講少評多,前提是學生愿意去評,不去尋求“評”的最佳形式,最終只會出現沉默的課堂抑或重回教師一言堂的傳統。只有有效和富有吸引力的“評”,才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參與的熱情,只有當學生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課堂主體時,進而外化為主動行為,教師的“少講、不講”才會帶來學生的“多講、多評”,如此才能形成健全的作文講評課堂。
當然,首先我們要來探討的是“評”的概念。所謂的“評”,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學生寫文章、教師旁批文章這樣一種單一的評改模式,它應該是更開放的,內涵更廣的,它包含最初作文素材的“評估”、成文過程的“評議”、升格文的“評改”這三個階段,也是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的過程。
一、 作文素材的評估亟待學生的參與
現代認知學派學者皮亞杰說:“一切有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興趣能帶領人們不斷地探索事物的根源,也會不斷地激發人的潛在能力。最初的素材選擇如果沒有學生的參與,就很難激發他們的興趣,也就不容易觸發他們接下來“評”的熱情。的確,傳統的寫作素材的選擇,往往采取的是教師篩選、再布置給學生的方式,素材的選擇上帶有濃厚的教師個人色彩,如此因為年齡帶來的三觀差異,可能就會出現不受學生歡迎的情況,因此,教師對于作文素材的挑選、評估可以做大膽的“放手”。而這個階段的高中生開始擺脫懵懂的被動接受狀態,獨立思考和學習能力隨之發展,他們對于事理的判斷初具雛形,且又能有同齡人的立場角度,由他們來篩選話題,評估話題的受歡迎程度,或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出于這一方面的考慮,我們在學期初嘗試通過班級作文QQ群收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并以投票的形式篩選。例如之前的一次網絡調查:你目前最關注的新聞是什么?其中3月23日在長沙賀龍體育中心舉行的中韓兩隊世界杯預選賽這一事件就以高票勝出,我們就此素材設置了作文題,這樣的出題形式遠比教師苦心選擇來得簡單且受歡迎。網絡時代,人們的生活與網絡密不可分,科技不僅僅改變了生活,它也將改變我們的課堂學習方式,90后、00后的學生身處這樣的環境,他們比之前任何一代的學生都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這樣的學習模式。更重要的是,以投票形式鼓勵學生參與對作文素材的評估,能使學生有主人翁的切身感受。當他們真正有了我是課堂主體的意識后,越來越多貼近他們的作文素材便借助網絡投票平臺閃耀登場:談“創新”,五易畫風的齊白石絕對拼不過以顏值刷爆全球的韓國Running Man;談“簡樸”,不浪費一粒米的周總理自有他的偉人魅力,然而依舊不如身為億萬富翁卻始終灰色短袖T的臉書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來得更有暴擊力;再有用符號、冷僻字、平假字來表達自己感情的“火星文”;行走在互聯網時代的極客一族;安逸也無奈的亞文化群體“校漂族”……他們選擇這個年齡層喜聞樂見的素材,他們站在他們的角度抉擇、思考、判斷,這樣的信息接受必然是主動自然的,當然也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因為話題無法貼近學生、造成學生不愛評不想評或無話可評的尷尬。
二、 成文過程的評議形式要“夠味”
作為“評”的主體環節,成文過程的評議形式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也是檢測學生是不是真正成為課堂主體的關鍵,它的效果以學生“議”的熱烈與否、廣泛與否、深刻與否來判定。形式多樣新穎,才能帶動學生的情緒,因為興趣是個體進行各項活動的最佳驅動力。葉圣陶先生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這也是當代教師所應當具有的專業素養之一。誘導成功與否,在于相機是否得當,得當的“機”才能將學生這個被動的接受者變為主動的參與者。因此,無論是實體課堂還是虛擬課堂,教師都可以做更多評議形式的嘗試,正如一道美食只有色香味俱全,才能誘惑食客的胃,同樣,要想吸引學生,評議形式要“夠味”才行。
例如:在傳統寫作課堂,一篇學生的習作往往局限于一人或兩人評,容易“一錘定音”。針對這一弊端,在實體課堂,我們可以嘗試將升格文采用漂流的形式在班級中流動修改,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個性的感受和獨特的評議,總不希望自己千辛萬苦寫的文章被“一票否決”,于是這時候總是期待有更多的共鳴者出現,采用漂流的形式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利用學生希望被別人認可、自然也更認真地認可別人的心態,這樣的評議行為自然會更主動高效,這就是著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作文評議過程中的運用。
再如,在實體課堂還可以采用小組互評互改的方式。《新課標》中提出寫作應重視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相互促進。”由此可見,鍛煉學生互批互改作文的能力,是進行語文教學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傳統課堂教師多是一言堂,留給學生呈現個人觀點的時間和空間是有限的,小組互評互改就能很大程度上改變這種現狀。在小組活動中,學生既可以從他人作品的語言、思想、構思中獲益,又能擺脫以往“教師課堂霸權”現象,可以自由發表自己的個人見解,展示自己對所評改的文章的不同看法,進行思維的碰撞交鋒。在這過程中,學生是以自身興趣和內在需求為前提、以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能力為目標來參與課堂實踐活動的。
我們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手段,利用班級QQ群創建虛擬課堂。QQ以設計超前、個性多樣、社交多元的特點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而近幾年來,90、00后群體更是成為QQ的新一代核心用戶群。要想進行語文課堂改革,就要審時度勢析人,以當下的“網潮”為契機,大膽的引入新的教學模式。例如,在虛擬課堂上,教師拋出一個話題,讓學生以辯論的形式進行正反方的自由辯駁;或者在預設的話題下教師給出一段作文開頭,由學生在QQ群里進行不同形式的段落接龍;再或者以論壇跟帖的形式升格某篇學生的習作……在這里,學生們可以更加隨性自由地使用他們認為“潮爆”的QQ表情、個性簽名來表達他們的個人情緒和個人思想。在這樣一個寬松、前衛的多媒體環境下,又何愁學生評議的熱情不夠高?endprint
三、 “評改”的高效來自于對學生付出的尊重
“評改”即為修改文章。為何要改?俄國作家契訶夫曾說過:“寫作的藝術,其實并不是寫的藝術,而是刪去寫得不好的東西的藝術。”魯迅先生也說:“好文章要修改兩遍以上。”這道出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正如璞玉,只有經過精心雕琢,才能制成晶瑩奪目的藝術品供人們欣賞。作文也不例外,只有經過反復認真地修改,才能寫出文質兼具的美文。然而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多數的學生認為“改”應該是教師的事情,學生作文章,教師改文章,天經地義,順理成章,實際上這是種思維誤區。學生單純看老師的評語,不去反復斟酌推敲自己的作文,就無法在語言、構思、選材、思想等方面取得突破,自然無法獲得作文的要領。因此,“評改”環節要吸納學生成為主體,其首要任務就是要打消學生的依賴性,轉變他們的態度。
其次,在作文教學中,我們習慣把著力點放在作文的“評議”這個環節而弱化“評改”,弱化“評改”的結果是忽視,當學生花費時間和精力對自己或他人的作品進行修改之后,往往缺少合適、足夠的平臺來展示,學生收獲不到成功的愉悅和他人的認可,就很難產生內驅力,堅持便不過是紙上談兵。如此形勢之下,教師就應該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鼓勵方式。例如:對于已漂流結束的升格文,選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呈現在班級學習園地,對在評改作文過程中產生的“百家爭鳴”教師應予以肯定和適度引導;將學生在虛擬課堂中評改的精彩片段打印成冊,在班級或年級中傳看借鑒;在教師的技術指導下,由學生選取具有代表性的作文評改范例制作成微課上傳共享……重視學生的評改成果,既認可了他們的付出與努力,又能使評改落實到實處;既提升了他們的修改能力,又能遷移形成學生自己作文的能力,如此看來,這是一件該長抓不懈的大事。
葉圣陶先生曾問:“能不能把古來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我想能,也是必須能!傳統的作文講評模式是高耗低效的,在不斷優化作文講評課堂的道路上,我們要盡一切可能的努力,去尋求更多更好的“評”的方式,只有當學生以“主體”的身份走上“神壇”時,教師才能真正從課堂中“解放”出來。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美)亞伯拉罕·馬斯洛.人類激勵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43.
[3]符文波.高中語文教學法之我見[J].新華教育導刊,2010,6.
[4]姚海嬰.作文還可以這樣改[J].語文教學通訊(高中刊),2006(6):46-47.
[5]于漪.于漪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6]北京青少年研究所.青少年熱點問題研究[M].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