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促進學習者專項化技能提高和核心素養的發展是當今高中體育專項化課程與教學改革研究的主要議題。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結合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要求,通過開放性編碼、主軸編碼和選擇性編碼,分別從人與工具、人與自身發展、人與社會三個層面構建出具有乒乓球項目特質的核心素養模型圖。以期豐富核心素養研究已有的理論,同時為高中體育教師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實踐操作圖,以使其對專項教學做出科學而系統的規劃。
關鍵詞:核心素養;扎根理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整個教育界關注焦點之一。未來基礎教育的頂層理念是強化學生的核心素養,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主要圍繞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來設計,以幫助學生形成具有相關學科的特質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高中專項化教學改革以“健康第一”思想為引領,以培養體育核心素養為教育價值取向。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依據,在綜合高中各學科核心素養理論基礎上,來嘗試構建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理論模型。
一、 核心概念界定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是指通過學習和實踐而習得的知識、技能和態度等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二、 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構建
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是由美國學者Glaser & Strauss(1965) 創立的一種建構理論的方法。扎根理論是一套系統的數據搜集及分析的方法和準則;從基本邏輯上來看,扎根理論強調從經驗數據中建構理論。扎根理論的核心是資料整理和分析,最終在經驗事實基礎上抽象出理論,以解決研究問題,扎根理論的研究流程見圖1。
2. 數據收集
Glaser認為,“一切皆為數據(All is data)”,訪談記錄、總結反思、文本文獻、實踐觀察、調查問卷和備忘錄等,都可以成為扎根理論對原始數據系統分析與逐步總結歸納的依據。本研究將上海市新中高級中學乒乓球專項化教學常規班為研究對象,獲取數據的方式如下:首先,深度訪談20位學生,獲得乒乓球核心素養的概覽性范疇;其次,根據觀察上海市乒乓球專項化教學公開課結合文獻分析,進一步定位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核心范疇;再次,在自己長期教學實踐過程中,經過長期的總結反思并請教體育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驗證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定義,據此提出本文研究框架結構和研究內容。
3. 研究過程
根據扎根理論三次編碼的要求,首先進行開放性編碼。通過研讀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結合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編碼,開放性編碼逐步明晰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概念化和范疇化,用概念和范疇來聚焦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屬性和范疇。經過多次整理資料,聚類分析,最終提煉出18個范疇,如表1所示。
其次是主軸編碼。主軸編碼以關聯式編碼為主,將開放性編碼所發現的范疇鏈接起來,在確定其間類屬關系的基礎上進行第二次編碼,把各范疇存在的內在關聯進行歸類,將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高中階段各學科核心素養理論相結合,聚斂成以下幾類范疇,各范疇之間關系如表2所示。
表2在綜合考慮體育學科內涵、結構與本質功能等因素的基礎上,將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所屬范疇進一步凝練聚類,提煉出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三大主范疇:人與工具、人與自身發展、人與社會。由此可見,主軸編碼既是對開放性編碼的總結歸納,也是為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模型構建做鋪墊。
最后是選擇編碼。選擇編碼逐步澄清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內涵,以區別其他學段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概念,焦點聚焦在高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該年齡階段的學生通過學習乒乓球理應獲得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共性和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個性相結合,篩選出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范疇,基于扎根理論的編碼分析構建相應的模型圖。
四是理論飽和度檢驗。本研究對隨機抽取的6個樣本進行編碼和分析,檢驗結果沒有出現新的代碼和范疇,這既符合扎根理論停止采樣的標準,也說明“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理論類屬達到飽和。
三、 結果分析
乒乓球核心素養模型的構建是依據經合組織(OECD)的研究,在梳理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提煉出符合高中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乒乓球特質的核心內涵,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人與工具,學生通過學習乒乓球,掌握乒乓球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及學以致用的關鍵能力;人與自身發展,學生學會運用所掌握的乒乓球知識技能鍛煉身體、運動中收獲的滿足感和快樂感可以延續到終身鍛煉的進程中;人與社會,乒乓球學習需要合作學習和協作能力,有時候還需要團體凝聚力,學生在角色定位和扮演中體驗人生,為進入社會充當和適應不同情境的社會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礎。
1. 人與工具
“工具”泛指生產勞動中所使用的器具,也比喻用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事物或手段。本文中“工具”是學生學習乒乓球知識和技能的必要條件,學生通過“工具”獲得乒乓球理論知識、運動技能和學以致用的能力。
(1)乒乓球理論知識
乒乓球理論知識包括乒乓球運動概述及乒乓球運動簡史,乒乓球運動技術特點及身體鍛煉價值乒乓球簡單裁判法及競賽的組織與編排等內容。乒乓球理論知識是學習乒乓球技能的基礎,學生將理論學習和實踐練習相結合,既有利于正確理解乒乓球技術動作原理,加速動作技術的掌握,也有利于促使自己努力掌握頭腦中映像的正確的技術動作要領,較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2)乒乓球技能
乒乓球學習主要以運動技能學習為主,技術學習逐漸由理論層面過渡到操作實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技術動作操作能力只有在技術動作的整合中,乒乓球的技術才能完整地表現出來。乒乓球技能是乒乓球核心素養中的核心因素,乒乓球教學主要圍繞乒乓球技能掌握為主,通過進行高強度、高頻率的運動技能訓練,既能促進學生理解、掌握乒乓球動作技術,又能提高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不僅如此,掌握乒乓球運動技能也是實現終身鍛煉的重要“基石”。學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運動技能之后,才能長期堅持體育鍛煉并形成習慣。endprint
(3)學以致用
學以致用是指學習是為了實際應用。此處的“用”主要涵蓋“夠用”和“實用”兩層含義,學生是否掌握乒乓球理論知識和運動技能以及相應的健身管理方法,掌握得好不好,離開課堂以后會不會用,這是教和學的關注焦點,教師既要教會學生“學”更要教會學生“用”,“用”引領教學,學以致用、以用促學,一技在身終身受用,為終身鍛煉奠定理論和實踐基礎。
2. 人與自身發展
人與自身發展作為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范疇之一,起到了關鍵作用,掌握乒乓球知識和技能并且會用來健身、健心,逐步養成鍛煉的習慣,這是乒乓球項目價值功能的主要體現。
(1)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內隱在健康體能,外顯在健康行為。健康體能包含了心肺功能、身體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和神經肌肉松弛等幾個方面,是學生正常學習、生活的重要保證,也是體育與健康學科的重要目標。健康行為體現在身心健康,學生能夠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是改善健康狀況并逐漸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關鍵。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教學主要教會學生掌握乒乓球知識和技能,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進行鍛煉,逐漸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逐步形成鍛煉的習慣。
(2)心理健康
乒乓球運動可以改善調解神經系統,實現應激“接種免疫”的效用。乒乓球運動有助于減輕受到應激刺激時的機體生理反應,并加快恢復過程,舒緩壓力,對心理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愉悅的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教學環境中感受和品味乒乓球運動所帶來的樂趣。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學生浸潤在教學的芬芳里,從而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健康的心態去學習生活。乒乓球也會像磁鐵一樣緊緊地吸引著學生,成為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終身鍛煉
乒乓球運動簡捷、方便,受場地限制小,而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高中階段是學生身體發育成熟和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學生接受系統的、正規的乒乓球專項化學習對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的意識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3. 人與社會
(1)社會適應
社會適應是指個體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習慣或態度來適應社會環境。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的學習過程是個體認知性知識不斷積累,體能不斷增強,乒乓球技能不斷熟練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具有高度的參與性和實踐性才能完成學習任務,因此乒乓球項目在個體社會適應能力培養方面承擔重要的責任。
(2)學習能力
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學習能力是保證學生獲得知識、技能所需要的個性心理特征。可劃分為心智技能、自我調控能力即元認知能力和學習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幾個類型。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獲得乒乓球知識、掌握乒乓球技能的能力;(2)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調控自己學習方式和學習策略高效完成學習任務的能力;(3)學生學會運用乒乓球知識、技能指導健身、娛樂預防運動損傷的能力。由此可見,學習能力是乒乓球項目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3)體育道德
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注重對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擺脫課堂道德教育僅僅停留在道德認知水平的現狀,實現由“他為”向“自為”的轉變,變“他律”為“自律”。這就需要教師從日常行為舉止上下工夫,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的教育和影響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另外,實際教學中當道德認知或者道德行為產生沖突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懂得尊重、學會包容,以對話協商的方式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對學生道德能力的培養。
四、 結論與建議
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不僅承擔著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基本要求,而且承擔著培養學生成才所需要的核心素養。通過本文的梳理和歸納總結出人與工具是根,人與自身發展是干,人與社會是果。在“核心素養”無疑是教育領域最受關注的熱點話題之一的當下,高中專項化乒乓球項目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滲透著核心素養培養的意識,學生學習乒乓球項目所獲得的“核心素養”可以通過教學設計加以規劃,通過課堂教學加以引導,通過學習而獲得,或許成為越來越多人共同探討的主題。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6,(3):3.
[2]吳毅,吳剛,馬頌歌.扎根理論的起源、流派與應用方法述評——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案例分析[J].遠程教育雜志,2016,3.
[3]Straus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5.
[4]張艷芳.扎根理論:圖書館學本土化研究的新視角[J].圖書館雜志,2011,(3):2-5.
[5] Glaser, B. G.. The Grounded Theory Perspective: Conceptualisation Contrasted with Description[M].Mill Valley: Sociology Press,2001.
[6]王紅霞.中小學名校長教育思想形成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2(22):71.
[7]辛濤,姜宇,林崇德,等.論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內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國教育學刊,2016(6):3-7.
[8]汪德華.乒乓球技術體系建構的科學認識[J].科技風,2008(5).
[9]姜勇,王梓喬.對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內涵特征與構成的研究[J].中國學校體育,2016(10):41
作者簡介:周永,上海市宜川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