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志國
摘 要:初中地理課堂實現德育滲透:一要回歸本位,升華認識,凸顯地理課德育功能;二要依托文本,對接現實,提高地理課德育實效;三要搭建平臺,借力活動,延展地理課德育途徑。這樣,才能讓課堂綻放德育之花。也只有這樣,才能把德育工作引向深邃。
關鍵詞:初中地理;德育功能;德育實效
作為教師,相信你和我一樣也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多年后,你曾經的得意弟子,見到你連聲招呼也不打,與你視若陌路;而那些非常令你頭疼的學生,見到你時卻能噓寒問暖,對你非常的熱情與尊敬。如此反差的禮遇,相信一定令你五味雜陳。個中緣由其實很簡單:于你得意弟子,你多關注其成績名次,忽略了對其思想教育;而于曾令你頭疼的學生,他知道你的經常“膩乎”是存心為他好,所以他心存感激。
通過這個小小的事例,筆者只是想說明,我們的教學不能只追求分數,還要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否則,就如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所說那樣:沒有道德教育的教育,等于讓利劍握在瘋子手中,你說可怕不?這樣看來,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和在地理課堂進行德育滲透是何等的重要??!那么,作為一名初中地理教師,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呢?
一、 回歸本位,升華認識,凸顯地理課德育功能
1. “課標”對地理課德育地位剛性要求
地理學科是人文學科的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最新版《初中地理課程標準》對促進學生德育方面的發展要求,個人的理解有三個方面:第一,從學生個人層面來講,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塑造學生健全人格;第二,對國家和民族來說,培養學生熱戀故土,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第三,對世界乃至整個人類而言,則培養學生全球意識全球眼光。就這三點,筆者認為第一點最為重要,最接地氣。因為人只有成其為“人”了,才能有所擔當,才會有益于國家和世界。
2. 歷史和現實賦予地理教師的使命要求
教師從事教育工作,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要知道,分數是我們需要的,但這不是全部。別忘了,我們在挖空心思給學生知識深度和寬度的時候,還要教給學生做人的厚度和溫度。就現用地理教材(湘教版)而言,其間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包含著很多有價值的德育因素,以及學生很感興趣的德育因子。
二、 依托文本,對接現實,提高地理課德育實效
基于以上分析和對現實的考量,筆者認為,初中地理課滲透德育,主要從做好做實以下兩點。
1. 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全球化的時代大潮銷蝕著國家在人們心中的神圣。同樣,信息化下便捷的通訊手段遲滯甚至取代了游子回家的腳步。
2015年是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在教學《等高線地形圖》相關內容時,我就結合時政,給出相關的地形圖,讓學生討論如何伏擊準備掃蕩的日軍;2016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在教學中國地形的時候我就結合紅軍長征路線來出題讓學生討論。這樣既緬懷了歷史,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講湘教版八上《中國的疆域》一節中,在學生已明確我國陸地總面積的情況下,結合中印兩國的領土爭端,我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強調:雖然我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但沒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從而讓學生懂得在領土主權問題上要毫不含糊絕不能讓步,從而珍視祖國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
地理教學中還要適時適度結合鄉土地理資料進行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桑梓情懷。八年級上冊很多章節,如中國的地形、氣候、河流、自然資源等,都很適宜結合鄉土地理進行教學。這樣,不但能大力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培養了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2. 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
地球是我們全人類的共有的家園。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現代化與傳統化不可避免的沖突更需相融對接的大背景下,各國、各地相對封閉的情況已不復存在。特別是在世界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面前,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為此,結合初中地理教材中這方面的知識點,讓學生擁有全球意識、全球眼光就顯得特別重要。為此,加強對學生的全球合作意識和全球責任意識的培養。
初中地理教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內容非常多,窮盡之,不可能,也沒必要。就重要性而言,培養學生的“中國情結”,還要讓學生擁有“世界眼光”應是地理課堂德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三、 搭建平臺,借力活動,延展地理課德育途徑
1. 結合重要節點,開展課外活動
教育實踐中,可結合學生實際適時地辦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比如:針對我國目前的海洋現狀,可舉行以“我愛我的藍色國土”演講比賽,以增強學生的海洋意識;開展“古詩詞中的地理知識”競賽,提高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可以通過集郵等活動,讓學生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產生濃濃的愛國情;還可以通過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讓學生關注家鄉的資源、環境現狀,從而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2. 打通學科界限,構建立體體系
對中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不是某一個或幾個學科的事。換而言之,地理教師不能光顧自己學科的“一畝三分地”,而應該與各學科各極形成合力。如在講授我國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的時候,我就引用一些中國古詩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揭示氣溫高低與地形高低的關系,我在教學中引用了“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的詩句,并且配以相關的廬山的桃花盛開時的圖片,讓學生去討論;為了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我國南、北方氣候差異大的特點,我引用了“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等詩句,這樣深入淺出,形象而且生動,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
學習《中國的疆域》一課,我結合有關歷史知識,讓學生懂得歷史上英、美、俄等國都曾依托海洋創造大國奇跡。而我國也是世界上較早走向海洋的國家之一,但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只有明初(特別是鄭和七次下西洋)短暫的一瞬。明朝中期以后,我國海洋事業開始慢慢走向衰落:近代以來淡薄的海洋意識讓我們吃盡了苦頭,面對今天不容樂觀的海洋國土現狀,我們該自覺地樹立積極的海洋觀。
綜上所述可見,中學地理課堂德育滲透,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須的;也不是隨便可以放一放,而應是常抓不懈的;同時,地理課堂的德育滲透中也不能零打碎敲,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要有一條主線。為此,這就要求我們實現地理課堂的德育課程化。倘如此,我們的課堂在引領學生探尋知識的百花園時,就能自然地實現德育的無痕滲透,把德育工作引向深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