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潔
摘 要: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目標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好美術,畫出一幅精美的美術作品。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用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去尋找生活中的趣味與美麗,并將其更好地運用到課堂的美術創作中去,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物,這些廢棄物我們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尋找自己的靈感對這些廢棄物進行開發,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變廢為寶;小學美術;生活
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功底,發現更好的美術創作方式。更需要學生通過對美術的學習發現生活中的美。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物,面對這些廢棄物我們應該如何對待,是非常值得學生思考的。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尋找到屬于自己的設計思路,設計出更多精美的美術作品。
一、 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尋找思路
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尋找的素材,比如一件廢棄的酒瓶、一個破舊的包、衣服,一些用剩下的紙張、一堆扔掉的塑料等等。這些東西很多人都不覺得值錢,即使看到也不會去管理。但其實這些東西都可以用來制作出很多精美的小手工。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尋找適當的素材,并引導學生更好地對這些素材進行設計和制作,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
比如在講授《罐和壺》(蘇教版小學美術四年級下)時,教師提前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作業:“生活中有很多廢棄的罐和壺,相信大家平時應該經常見到。面對這些廢棄的不能用的罐和壺,我們能不能將其布置,讓它再次發揮出其自身的功能?”教師給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其實就是在生活中找到了一個罐和壺的素材。于是學生們紛紛對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有學生說道:“老師我可以把這些東西徹底打爛,然后再重新組裝成另外一個造型。”有學生說道:“我覺得應該在壺上面貼一些彩色的繩子或者紙片,讓它具有更加漂亮的造型。”大家紛紛根據自己的想法各抒己見,形成很多不同的想法,最后教師說道:“大家的想法都很好,下次我們一起嘗試做一下好不好?”教師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既能拉近生活與課堂之間的距離,又能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思考,因此是非常好的一種教學方式。
二、 在生活中尋找案例,精心改良
生活中有很多經典案例,有的是人們不經意進行制作的,有的是人們故意為之的,但不論如何,生活中廢棄物的使用案例非常多。作為教師應該引導學生用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將這些生活中的案例帶到課堂上來,引導他們對這些半成品進行改造,從而讓一件原本廢棄的物品重新發揮出其自身的光芒。
比如某次課堂上教師在家帶來了一個打碎的瑪瑙項鏈,然后向大家很沮喪地說道:“今天特別不順,我剛買了一條瑪瑙項鏈,大家看看就是這個東西,還沒有戴一次呢,就被我4歲女兒打碎了,大家看,一點都不能用了。”于是教師將自己帶來的瑪瑙項鏈的碎渣展示給學生看。隨后教師說道:“我本身想把它們扔掉呢,后來一想現在都提倡‘集思廣益,我們能不能用什么辦法將它們穿在一起,重新制作出一個更為精美的項鏈呢?于是我就把它們帶到了課堂上,各位愿不愿意與我一起設計一個全新的項鏈呢?”學生們一看教師的項鏈都非常同情教師,于是紛紛給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老師,我媽媽是開首飾店的,我讓她幫你吧。”有的說:“老師,我們找一根線把它們串起來吧。”有的說:“老師我們用膠水將它們黏在一起怎么樣?”但是教師都覺得想法不夠創新。突然有個學生說道:“老師,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系列,大家一人分一個手串可以嗎?”教師眼前一亮說道:“這個主意好,我們一起做吧。”于是大家開開心心地進行手串的制作。
三、 在生活中尋找靈感,努力實現
生活中的靈感是非常多的,很多優秀的設計作品都是從生活中領悟過來的。作為教師應該給學生一些生活中的靈感,讓學生根據這些靈感去生活中尋找答案,并努力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這一靈感。當然靈感的發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作為教師在給學生提出問題后不要著急讓學生給出自己的方案,可以讓學生慢慢去尋找,有時一個不經意間的發現就能幫助他們實現某一目標。
比如在上《我也能做飛機》(蘇教版小學美術)時,教師給學生在PPT上投出了一個照片,照片中是超市中的店員為了促銷牙膏,用上千只牙膏盒子做成了一個牙齒的巨大造型。大家看了以后都感覺非常有趣,教師說道:“生活中這樣的案例有很多,相信大家都見過吧。”學生們:“見過。”教師:“每次我見到這種造型都覺得他們這個設計靈感非常好。我們大家能不能也用這種方式來實現一個巨大的造型啊?”學生:“但是我們沒有這么多牙膏盒子啊?”教師:“我們可以用別的東西啊,比如咱們用平時收集的各種小廢棄物進行制作怎么樣?”受到教師的啟發,大家開始分組進行飛機的制作,從找思路、繪制草圖、尋找材料、一起制作幾個步驟開始,大家一路走來設計出很多優秀的美術手工作品。
總之在進行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廢物利用是一個教學主題,也是一種創意的教學方式。在這個主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廢棄使用的好習慣,必須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尋找、去適應、去完善、去創新,通過多種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廢棄物的使用和設計,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并讓學生在不斷的發現和改造廢棄物的同時更好地愛上生活。
參考文獻:
[1]柳曉燕.融入“變廢為寶”理念的中學創新美術課程與教學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周紅英.“變廢為寶”——創設多彩高效的美術課堂[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02):138+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