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在整體的語文教學中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應激發其寫作興趣,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并且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性和發散性思維。
關鍵詞:寫作;興趣;人生體驗;發散思維
英國詩人伯萊克說過:“一顆沙里看出一個世界。”是的,一個小小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一段小經歷體現了生命的真諦。作文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而且在考試中,作文所占的分數比例也是相當高,直接影響著學生語文成績的高低,可見寫作能力的培養在日常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這種能力,讓他們對寫作產生興趣,不再抵觸,且能寫出好作文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很重要。
一、 培養寫作興趣,激發寫作欲望
都說興趣是促使人學習的最好老師。要讓學生愛上寫作,面對寫作的時候不再一籌莫展,首先培養其寫作興趣極其重要。我在寫作教學中的思路一般是讓學生從自己身邊的、熟知的題材入手,逐步增加其寫作難度,由易入難,由簡入繁,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也能提高其寫作積極性。通過讓學生自主觀察生活,一學生寫出了這樣的文字。“一進海洋館這滿眼天藍,好不愜意。”比如引導學生親近自然觀察。“瞧,不遠處一條白精靈正在炫耀它的舞姿。白嫩的肌膚,滴溜溜的眼珠,好一副憨態。我忍不住想碰碰,隔著玻璃輕輕敲打,它好像受到了驚嚇,但毫不畏懼,瞪著眼看我。那流線型的身姿似乎也給它增添了幾許美意。它在水中搖擺著身子,好不自在。”一段文字寫得極其靈動。
因此,在寫作教學與訓練中,激發出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是培養和提高其寫作能力的重中之重,也是第一步必須要做好的。因為只有讓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寫作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去觀察生活,積累人生經驗;才能自主地多閱讀,提升自己的詞匯積累量;才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從而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營造教學環境,積累人生體驗
藝術來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可見生活是寫作靈感的來源。學生要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必須要積極探索和觀察身邊的人、事、物,多想多記,積累豐富的生活體驗,只有這樣,才能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對于寫作的教學,不能像其他科目一樣拘泥于課堂和教室之內,而是需要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習慣,給學生們創造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與社會多接觸,這樣不僅能為其增加寫作素材,還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和分析領悟能力。讓他們在寫作的時候,拓寬寫作視野,向寫作題材全方位、多角度發展。
“晨曦中的狼山是如此飄渺虛幻,在如仙境般的狼山上漫步,真是別有一番滋味。我們來到了山頂,放眼望去,一切盡收眼底。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別墅,一幢幢鱗次櫛比的高樓,一條條清澈見底的河流,真是美不勝收。”學生走出教室,來到狼山,感受到它的秀麗神奇,寫出了如此美輪美奐的文字。
平時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課外活動,利用身邊的事物來輔助教學目的的達成。教師提供的素材越新穎有趣,學生就越能產生濃厚的學習熱情和興趣,讓學生在一個輕松自由的環境中學習,還能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在看似“玩”的過程中,為學生學習寫作打下基礎。
三、 培養發散思維,勇于開拓創新
千篇一律的作文對作者沒有任何吸引力,在考試中也不會脫穎而出,取得高分。因此,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發散其寫作思維,引導學生寫出視角獨特又富有意義的好文章。
發散思維又稱擴散思維、求異思維,這種思維具有多角度、多層次、多側面的特點,他可以使人思路活躍,思維敏捷。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靈活地掌握求異思維,運用語文知識,由此及彼,發揮想象,以點帶面,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的作文提升,起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寫“牽牛花”,可以謳歌它勇于攀登,奮發向上,喇叭形紫花,質樸無華,像號手在吹奏進軍的號角;也可貶斥它攀附著樹枝才能上爬,分明是不能自立的軟骨頭。寫“雪”的題目,可以由“雪”的潔白無瑕,正面揚之,比喻潔白無瑕的高尚品質或者無私的奉獻精神;也可以反面抑之,它以潔白的外衣掩蓋人間的污濁;它見不得陽光,一融即化,非常虛偽;它儀仗狂風之勢耀武揚威,不可一世;它冰封大地,冷酷無情等等。這種多元化的認識事物,能夠拓寬思維空間,收到“發人之所未發”的效果。在作文教學中,我也注重多向求異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去聯想想象,構思寫作。
學生有了創新性,寫作視野會變得更加廣闊,寫作思路就不會拘泥于老生常談的幾個題材之中,只有這樣才能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優秀作文,對于提高整體語文成績,也有重要作用。
總之,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教學過程。教師要緊跟時代潮流,更新傳統老舊的教學觀念,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并加以引導,這樣學生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激發情感,馳騁思維,想象出更豐富的內容,寫出更感人的文章。
參考文獻:
[1]孟軍葉.怎樣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19期.
作者簡介:
潘珍芳,江蘇省南通市虹橋二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