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穎
【摘 要】官員問責制是我國體制改革的一大亮點,代表著我國政治文明建設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我國官員問責制還不完善,需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官員問責的經驗,參照我國實際情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本文通過對我國官員問責制進行梳理,分析當前情況并進行有效探討,以提出一些建議意見能夠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官員問責制;現狀;引咎辭職
隨著政府執政理念和行政價值取向的轉變,政府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指揮者,而是向服務社會,服務大眾的服務者轉變。我國是社會主義民主制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但是近年來,政府的責任缺失和官員的不作為行為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行政問責制也正式走近人們的視野,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發展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議題[1]。
一、官員問責制的相關內涵
官員問責制是為了限制和規范政府權力和官員行為,通過各種形式約束政府行為或官員行為。簡明扼要就是對政府及其官員的一切行為和后果都必須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出問題誰擔當,對問題能夠倒查追究責任的制度。官員問責制最終是強化、明確現代政府責任,改善政府管理的一種有效的制度,促使掌握公共權力的官員忠于職守,以此達到權力為民所用的目的。官員問責制推進了責任政府建設,特別是近年來對安全事故的追查問責,官員問責也成為一時的熱門話題。但是現實中官員問責中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有些責任模糊不清職責不分。
二、我國官員問責制的形成
我國的官員問責制始于2001年4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這項規定的出臺讓每個官員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以及所負的安全責任有了全新的了解。第二年的7月,中共中央又頒布了《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這項規定更加明確了黨政領導干部需要對自己的工作負責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做的不好可能面臨擔責,還有可能會引咎辭職。到了2004年4月,中央辦公廳再次發文對“引咎辭職”和“責令辭職”進行了規定。同年7月,重慶市出臺了國內第一部政府規章以法定化的形式出臺的《政府部門行政首長問責暫行辦法》,這就是“高官問責制”,標志著中國官員問責制開始正式實行[2]。
三、我國官員問責制施行的積極意義
官員問責制是治理政府改革模式的一種,能夠推動政府擔當責任,對完善我國的民主理論,完善我國干部制度均具有重要意義。
(一)官員責任意識在加強
官員問責制的實施,問責力度也在不斷加強,增加了官員的責任意識。自實施官員問責制以來,很多官員因為不作為、違規等行為被問責的人也很多,因為有了官員問責制,能上不能下的官本位思想也開始動搖,做官發財的美夢還是被“做官有風險,做官難,做官不易”等現實的官員問責制取代了。以前的“跑官、要官、買官賣官”等現象也有了遏制,對官員的進入和升職都有了很嚴格的把關審核。隨著官員問責制力度的加強,做一個為百姓辦實事解決老百姓生活疾苦的領導是最終標準,只要你心系百姓為百姓著想誰也不會阻攔的,大環境下只要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老百姓做事,有一顆正值、公正的無私心就能夠贏得百姓的愛戴。
(二)由單一的行政問責開始轉變為多主體問責
以前的“上問下責”主要是行政機關內部問責,這種問責方式隨意性較大,一般以上級主管部門的意志為主。和上級主管部門領導走的近關系好就會不了了之,關系疏遠如果還摻雜個人情感那就會出現不公處罰。目前,隨著網絡的普及社會公共輿論和依法治國、民主法治觀念的增強,官員問責制不僅僅限制在幾個領域,問責主體范圍在慢慢擴大,如安全事故涉及廠礦企業還有教育單位等,現在環境衛生也在加大力度,新聞跟蹤報道、媒體的宣傳擴散、網絡的發帖、跟帖等,一旦發現相關部門都要及時回復及時向公眾說明最真的事實,這種社會輿論也給官員問責制帶來很多壓力,這種網絡媒體和大眾監督讓某些官員在問責制的形勢下有所收斂。如十七大任命萬鋼為科學技術部部長,不久又任命黨外人士陳竺為衛生部部長,這體現黨外人士可以參政議政,也表明了中央對推進民主政治的決心,黨外人士也能參與和監督官員問責制。
四、目前官員問責制存在的缺陷
從整體上看,官員問責的規定缺乏法律權威性、統一性、具體操作性;在實施過程中,問責主體單一問責范圍狹窄、問責程序闕如、復出機制缺失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該制度的實施進程,阻礙了應有的功效發揮,甚至產生了一些負面效應[3]。
(一)官員問責制的范圍不明確
官員問責制基礎是權力,權力一旦任意使用就會失去公正有偏差,需要對這種濫用權力有所負責。對利用權力而出現某種事故,作為利用人必須對自己的所做承擔相應責任。權力最好的平衡器就是責任,官員問責制是整個社會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原則,不能僅僅局限在某一領域。對于被媒體曝光了的重大安全事故當事人無法逃脫被追責問責,但對于其他領域官員有過失責任的還沒有被納入問責范疇。如,很多橋梁建筑的“豆腐渣”工程、食品違規造假、藥物造假等違法泛濫成災,這些對國家和人民造成的損失與壞影響不比突發的重大安全事故輕。這些事故只有通過媒體曝光引起中央高層的關注后,相關責任人才能被查處被問責被動辭職,至于那些事故隱瞞者,在沒被披露前是不會引咎辭職的。這種捉到了的不放過,逃脫了的就一筆勾銷有失公平。
(二)官員問責制的對象不明確
官員問責制需要全面覆蓋清查官員的行為,一旦發現絕不能讓步,特別是在政府投資領域,官員問責制更要嚴格把關,誰引入投資出了問題誰負責。這樣才能減少盲目投資,減少風險。很多工業園區招商引資一味以數量達成指標,不以質量求生存,如有的項目引進后由于管理不善、設備不合格加上工程質量缺陷等原因,存活幾個月就宣布破產。誰來為這些失敗的項目負責?這些責任不落實到位,后續招商引資也會有類似結果,因此不明確的問責范圍和對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問責效果。
(三)權力與責任關系不平衡
按照正常思維來說,權力意味著責任,你的權力多大責任也就多大。但在實踐中權力和責任往往是不對等的。當一個單位或企業出了問題,權力大的總是把責任推給權力小的下屬,特別是企事業機關單位有著上下級領導關系,權力出現向上集中,而責任出現向下推的現象。出現這樣的不做事的人享有權力,而做事的人出力不討還要承擔責任的情況,一句“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包含了太多內涵。還有一種責任過于集中在“一把手”上,這種責任太大不能有效分擔。這種情況是實行“一把手”負責制的行政機關中最為明顯,“一把手”負責決定重大事情,責任擔當也是由“一把手”來負責。在官員問責制中,很多人為了逃避擔責,單位的大小事情,都去請示“一把手”,讓“一把手”做決定拍板,出了問題也是由“一把手”承擔,這樣的“一把手”很有壓力,有時也難免出現逃避責任的情況。
(四)關于問責官員的再用機制不完善
根據媒體透露,有很多被問責的官員不是被調動工作就是隔斷時間還重新起用升職了。如果這樣的人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認清后能夠洗心革命,在新的崗位能夠兢兢業業工作,因為工作出色,可以提拔任用的。如果此人被問責了沒有深刻檢討自己,沒有一點責任意識和羞恥之心,這樣的人如果還要繼續任用勢必引起民眾反感也會給某些官員一種心里暗示。犯點錯被問責了沒關系,還是可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思想。只有秉公問責,讓失責官員承擔應有的后果才會起到警示作用。
五、官員問責制帶來的啟示
官員問責制是對官員的一種約束也是為了遏制政府及其官員行駛權力以外的不當行政行為,為了增強官員的責任意識而制定。既然我國建立了官員問責制就需要有完善配套法律規范做支持。再好的制度如果沒有一個好的系統工程,沒有規范嚴密的程序,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也難以落實。
(一)完善問責法制建設
完善政府官員問責制,推進問責制的法制建設需要一整套公正透明、合法的程序問責體系。只要把政府和官員的信息透明公開在公眾的監督問責之下,作為主體的官員才能從被動接受到主動自覺。健全政府官員問責制要做到問責的法制化,強化體制外控制來完善法律保障。推進管理創新,完善問責制。如目前推行的政務公開,陽光工資和獎懲分明的績效考核制度。崇尚內部責任管理,抵制官僚作派。第二,要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做到獎懲分明,對官員工作范圍內的出現的責任問題要嚴格追究負責人,決不姑息。
(二)加強監督和公民參與
追究官員政治與道德責任為核心的多樣化的問責手段和方式。學習西方國家的質詢、調查、信任表決等問責手段和方法來選擇合適的方式追究官員的政治和道德責任。完善政府官員問責制要加強監督和公民參與。網絡媒體新聞對官員問責具有推動和完善作用,所以要保持網絡新聞媒體的通暢,充分調動和保護公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一個民主社會的責任政府要學會傾聽各種聲音,還要經常性舉行公開的聽證會,進行民意調查完善社會輿論監督等,讓公民積極參與對方位對不作為的官員進行問責。
(三)增強人大剛性問責力度
人大的剛性問責是我國官員問責制的關鍵也是官員問責制的一個突破口。只有做好黨政領導和人大監督的工作,相互處理好關系,理清人大和政府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黨可以在政治思想上對人大進行指導,但在行事上不能越權。人大可以根據手里的權力進行細化增強對政府、政府官員法定的問責權力,并提供保障制度。為提升人大的監督能力,人大及人大常委會還需要加強組織建設和人員的能力建設。
六、結論
我國干部制度改革和行政體制建設的一項重大舉措是官員問責制。官員問責制順應了構建責任政府的國際趨勢,是我國社會和諧建設的需求。我國的官員問責制發展至今,雖然還存在不少問題,但是隨著官員問責制的不斷完善,社會的透明度和公正會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實踐證明官員問責制的實施已體現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推進責任政府建設中的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韓璐.我國官員問責制現狀及其進路分析[N].蘭州大學,2010.
[2]申圓圓.公共行政視角下當前我國官員問責制的缺陷分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2011(12):42-43.
[3]莊贇.我國行政官員問責制的現狀分析與完善[N].上海交通大學,2012.
[4]李野.中國行政問責制的現狀分析及完善路徑研究[N].吉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