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華
摘 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創新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起來,以極高的興趣積極地動腦思維、想象,主動地動口表達、交流,大膽地動手操作,使學生自主地獲取新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我們教師要追求的目標。那么,如何達到這樣的效果呢?筆者在小學幾何圖形教學實踐中做了一點探索和嘗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下面與各位分享。
關鍵詞:數學課程;激發興趣;新課程
一、設置開放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也就是說,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生樂學,課堂教學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數學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主體興趣濃厚,動起來,課堂的學習氣氛就活躍。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創設開放式的環境,讓主體積極參與,激發學習興趣,變愿學為樂學,效果更好。我在講選學內容“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時,創設了一種開放式學習環境,提供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活動、自主發展的條件和空間,力爭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使他們在動手中思維,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讓學生通過“量、畫、剪、拼、擺”等手段,用已掌握的幾何圖形,擺拼成組合圖形,在拼擺組合圖形的過程中,感知到組合圖形是由多個已學過的幾何圖組合而成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也就迎刃而解了。在此基礎上,再出示一個組合圖形,讓學生用輔助線進行分割,然后計算出組合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順利地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這樣的教學學生興趣高,自主地解決了問題,總結出了方法,既深化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創設實踐活動,增強創新意識
在小學數學教學時,要讓學生的想象展開翅膀,教師在課堂教學時,就要善于創設一種不滿足于常規、具有特色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在條件開放、問題開放、策略開放、結論開放的廣闊空間里自由飛翔,大膽想象,奮力創新。如,在教學“角的知識”后,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實踐活動:現在我們知道一個角是由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那么,同學們用三根小木棒擺一擺,看能擺出幾個角來。學生們積極動手,反復操作,有的擺出兩個角、三個角、五個角,最多的擺出了十二個角。又如,用一塊長5分米、寬3分米的長方形硬紙板,把它分成15個邊長1分米的小正方形,讓學生試著把它剪成了3份,每份5個小正方形,折成3個沒有蓋的正方體紙盒。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動手進行剪、折,有的一次不成功,再來一次;有的不但成功了,還想出了新花樣。這樣一來,激活了思維,使學生的創造力得到充分表現,并使學生體驗到創新的快樂,萌發創新意識。
三、聯系生活實際,倡導合作探究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反之我們應利用學過的知識去服務于生活。這樣教師就應該千方百計創設機會,讓學生在 生活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合作、自主、探究的精神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習了幾種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后,我就讓學生走出去,聯系生活實際,合作探究自主地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指著堆在校園墻根的一堆學生搞勤工儉學揀來的酒瓶子說,各小組想辦法數瓶子的個數,小組幾個人可以討論、商量,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的辦法最巧妙。學生個個都興致盎然,各小組聚在一起想辦法,第二小組首先拿出了辦法:先把瓶子靠墻一層一層放成梯形,數底層個數為下底長,數最上層個數為上底長,數層數為髙,用梯形面積公式(上底+下底)×高÷2就可算出瓶子個 數了。第三小組也拿出了辦法:把瓶子一行挨一行擺成正方形,數一個邊上的個數為邊長,按正方形面積公式就可計算出瓶子個數。各組都拿出了可行的辦法,有擺長方形的,也有重疊成三角形的,學生們紛紛說出了各種辦法。到底那種辦法最巧妙呢?大家一致認為,還是靠墻疊成梯形最好。因為擺成平面太占地面了。這個辦法好,那我們就快動手啊!學生們一齊動手很快把一堆瓶子堆放好了,整整齊齊的梯形,又很快地算出了瓶的個數。這樣的教學安排,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方法和技巧,產生了教與學的共鳴,學生也從中體會到了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分組討論、研究、共同合作,把已學知識進行了整合、遷移、應用,使學生在動手中學習了知識,掌握了技能。
四、確立學生主體,鼓勵勇于質疑
新課程標準強調“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重視學生學習趣味的選擇”。教師在課堂上要不斷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方法的選擇,練習的設計等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途徑。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已知的關于年、月、日的知識,再派代表發言,然后請學生自學新知,又鼓勵學生對書本提出疑問。學生自學新知識后,在全班交流了自己學習的情況,并提出了像“書上的日歷是98年的,太老了。”“為什么一年是12個月不是16個月”等問題,充分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接著,教師采用和學生討論、游戲等方法一道理解、記憶大月、小月、平月、閏年、平年。這樣全班參與,積極動腦,發表不同看法,通過互補、互看,充分發揮了主體教育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老師們最大的感觸是課堂中活動多了,學生都“動”起來了。課堂“活”起來了。勿庸質疑,“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下讓學生在民主的氣氛中學生為主體的學習和教學的策略。然而。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一樣,“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也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翻新,為“動”而動,為“活”而活,疏于管理,則會導致事與愿違、“活”而不“實”的后果。為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求真務實,努力讓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中動起來。
參考文獻:
[1]金文勇.初中數學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3):137-138.
[2]廖永珠.初中數學新課程背景下學生主體地位體現策略[J].新課程學習(上),2014(4):18.
[3]陳剛.加強初中數學趣味性,激發學生主動性[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3(9):3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