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情境教學法得到大范圍推廣。但是,這一方法的使用還存在不少的問題。本文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有效使用情境教學法給予研究。
關鍵詞: 情境教學法;語文教學;應用
實行新課改之后,情境教學法的有效性逐漸得到各位教師的認可,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是,任何教學方式都不可能適用于所有文章的實踐教學。因此,想要讓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得以有效應用,必須加大對此問題的研究。
一、 情境教學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 情境教學法應用過于頻繁
在新課改要求的指引下,必須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但是,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過于推崇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一味依賴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導致情境教學法應用過于頻繁,最終導致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
(二) 情境教學法應用過于隨意
情境教學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之后,其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使用變得更加頻繁。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希望通過此種方式改變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比較沉悶的現狀。但是,很多初中語文教師對于情境教學法的內涵卻并不十分了解。從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層面看,情境教學法的使用必須是在教師綜合考慮課程各項因素的基礎上完成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很多教師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其對于情境教學法的使用過于隨意,情境設置和初中語文教學內容聯系不夠緊密,存在比較明顯的脫節現象,致使初中語文教學效果并不理想。
(三) 情境教學法應用過于重境輕情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要設置一定的“境”,用“情”來引導學生完成學習。但是,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很多初中語文教師所設置的情境教學法過于重視對“境”的設置,而忽略了對“情”的營造。從情境教學法的本質來看,其“境”就是設置一個故事進行的環境,而“情”才是這個故事的關鍵,是其精髓所在。教師在使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假如只關注“境”的設置而不注重“情”的營造,所開展的教學實踐就會只有紛繁的樣式,而沒有動人的情感,其教學效果自然不會理想。
二、 “情境教學法”有效運用的策略
(一) 適當地設置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對于初中學生而言,興趣才是他們最好的教師。它是引導學生好好學習的最大動力。從初中生的角度看,他們正處于好奇心最為濃厚的階段,對外界新奇的事物比較感興趣,這是教師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的地方,但是初中學生也有一個突出的缺點,它們的注意力比較難以集中,無法長時間維持在同一事物之上。而初中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時間堅持的過程。如此一來,初中語文教師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就必需充分地結合初中學生的這些特征,取長補短,適當地設置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比如,在講述《皇帝的新裝》一課時,教師可以重點設置這樣一個場景,那就是騙子假裝紡織裁剪衣服的場景,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親自體會手中明明什么都沒有,卻必須要假裝手中拿著東西,而扮演官員的那些學生還要將大臣們的心中所想直接用語言輕輕地表達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感受《皇帝的新裝》中各個角色的內心活動。這樣一來,一方面通過角色扮演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另一方面通過這一情景的設置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和思想的認識,讓學生可以更加理解課文的主旨。
(二) 設置分組情境,深化學生對課文的情感認知
因為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初中學生的理解認知能力受到極大的限制。因此,在初中語文教材多數是以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為中心的。教材的內容,大多是文質兼美的課程,其內有著極強的文化底蘊,引發學生的深思。教師在講解這些課文的時候,可以通過設置分組情境,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
比如,在講解《觀滄海》的時候,教師能夠借助分組學習,讓學生進行詩朗誦,憑借朗誦來體驗詩人眼中的壯闊景象和詩人的雄心大志。教師在帶領學生誦讀的時候,應該借助面部表情或者動作來展現詩人的情懷,借助現實生活和當時環境的比對,來體會時光易逝,時不我待的思想,激勵學生應該更加用功的學習。
(三) 設置直觀情境,讓學生得到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直觀情境,引導學生通過親自體驗來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印象,這樣學生的情感體驗將會更為豐富。
比如,在講述《馬》的時候,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更全面的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多觀察與馬相關的視頻、圖片,有條件的也可以讓學生觀察真實的馬,讓學生觀察多種姿態的馬,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 總結
總之,想要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運用,就必須針對其當前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編制相應的應對之策,如此才可以讓情境教學法的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參考文獻:
[1]韓善臣.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2,07:30.
[2]羅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風,2016,04:74-75.
[3]董永明.巧設情境提高教學效率——初中語文情境教學法的實踐[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06:75-76.
作者簡介:
劉長金,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第十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