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虛擬現實課程的教學活動中引入對分課堂的理念,從教學模式、教學過程與考評方式三個方面探索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對虛擬現實課程教學的影響。首先以項目為載體,將基礎知識融入到各項目中,其次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學習討論相結合,最后評價學生的綜合表現,得出最終的成績。實踐結果表明:對分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提高,使學生基礎知識的得到鞏固和掌握,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效提高,使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有效提高。
關鍵詞: 對分課堂;教學效果;教學模式
一、 引言
我國高等教育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在校學生數已經超過三、四千萬,已經從精英教育過渡到大眾教育。但是,教育的質量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看手機、缺課、玩電腦等情況大范圍存在。在寬進嚴出的現狀下,教師基本上不能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完成教學任務和執行預定的考核標準對學生進行考核,降低標準考核是一種常態。課堂教學效果低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無心思學等問題嚴重。一個方面的原因在于教師的授課能力差,然而,從社會大環境的角度來看,也反映了目前的現實:教學無動力,科研加油干,教學與科研脫節,薄教學厚科研,功利化突出,時間精力不夠。
現如今,重教輕學、以教為主的教學模式是大學教學課堂的一種常態。“采用這種課堂教學規則的一種潛意識前提是:認為學生對所學知識一無所知,需要靠教師的講授、灌輸才能給他們提供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于是,教師以代言人的身份成為課堂上的主角,學生則只是受動者。教師絞盡腦汁地備課,盡可能系統、全面、深入地講授,并盡力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學科動態納入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而學生無須費心思、動腦筋,只帶兩只耳朵到課堂上聽講即可,學習變得被動、簡單、機械。至于課程考核,只需在考前復印一下“學霸”的筆記,突擊一下即可通過。如此一來,導致師生之間教學關系的疏離和緊張,師生之間“淪落”為“服務者”與“顧客”的商業化關系,學生認為自己是教師的“上帝”和“衣食父母”。這不僅不符合我國傳統文化,也不符合建立高等學校和諧師生關系的實際要求,且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師教書育人的積極性。
虛擬現實課程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課程,它包含了計算機圖形學、數字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音頻技術等學科,同時,它還涉及AI、多傳感器、網絡和仿真等技術,而虛擬現實融合了以上多種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它已經被高校納入到數字媒體技術專業中開設。虛擬現實具有強烈的沉浸感能誘發學生的創意、創新和想象力。虛擬現實課程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何讓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提升教學效果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無疑,利用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是一種很好的思路。
二、 對分原理及執行方法
分配一半課堂時間給教師講授,另一半給學生討論,是對分課堂的基本原理。同時,讓學生在課后有一段時間自主安排學習,把講授和討論時間錯開,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提升師生之間互動性和主體性的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創新地提升課堂教學中互動性、改善師生教與學關系,真正地實現生與師和學與教之間的互動雙贏的過程。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一般是:教師講授在先,學生學習在后;在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進行深度交互,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關于對分課堂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教學過程包括三個不斷循環的階段,即:教授、吸收與內化、演討。教授是教師將課程的理論體系及內容進行傳授,突出重點和難點,強調對基本概念的理解;吸收與內化是學生對課堂的內容利用課間時間進行理解與吸收,并做進一步的擴展閱讀,以做好下一階段的討論準備;演計是最重要的一個循環步驟,它是將學生內化吸收的內容再做進一步的分組討論。
三、 對分實施方案及關鍵問題
虛擬現實課程教學結合對分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考核方式上,從課堂教學模式、學習過程和考試考核等三個方面進行探索與應用。在16周的虛擬現實課程中,每周4次課,每次兩節課,前8周為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后8周為項目實訓階段。(1)第一階段主要講授內容為虛擬現實的基礎知識,結合實例項目講授重要的知識點和技巧,然后讓學生操作。這個階段包括幾個基礎的知識模塊,每周需要完成一個;(2)第二階段是由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基于第一階段的知識點做幾個完整的項目;(3)根據對分課堂的教學過程,每周的第1次課由學生分組討論上次課講授內容,分享學習體會,并互相解答疑難。第2次由教師講解新內容,對基本概念、重點難點進行講解,學生課后自行內化吸收授課內容,并利用課后作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教學內容,同時做好準備參與分組討論。
虛擬現實課程的對分教學要關注以下關鍵問題:一是各項目的完成情況,二是評價與考核方式。關于項目的完成情況,主要是通過上機來完成各類大小項目,實現對各知識點的學習,使學生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感性的認識,最后能獨立地實現小型虛擬現實項目。但是,發現部分同學之間互相抄襲的形式來完成項目作業。因此,在具體的對分課堂實踐中,可因材施教,達到差別化針對性教學的效果。關于評價與考核方式,虛擬現實課程考核方式以項目化考試為主,并對項目的內容進行答辯,輔以考勤評價,再結合學生平時分組討論參與情況,最終給每個學生一個公正合理的成績。
四、 總結
總而然之,對分課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有效地避免教師一人談的不足,有利于更多的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有利于學生基礎知識的鞏固與掌握,有利于過程性學習的增強,有利于開拓學生學習的視野,有利于學生獲得知識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真虹.中美大學課堂教學比較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7,(2):106-111.
[2]楊淑萍,王德偉,張麗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及其師生角色分析.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654-658.
[3]張學新.對分課堂:大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J].復旦教育論壇,2014,(5):5-10.
[4]孫嬌燕.基于ISO9000系列標準的高等教育質量觀[J].大連海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87-89.
作者簡介:
王銘軍,浙江省麗水學院工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