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圍繞《課標》教學改革,時下有許多的專家和老師提出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的倡導。誠然,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準越來越多,但就“語文味”的觀點越來越得到語文教師的認可。品讀“語文味”就是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凸顯出語文的魅力,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并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關鍵詞: 品讀;語文味;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圍繞《課標》教學改革,時下有許多的專家和老師提出語文教學要有“語文味”的倡導。誠然,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準越來越多,但就“語文味”的觀點越來越得到語文教師的認可。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罢Z文味”既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更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
余映潮老師說:品讀,就是精讀、深讀,就是對課文的賞析、體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看出文中的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
品讀“語文味”就是將美育滲透到語文教學活動中,凸顯出語文的魅力,引導學生在品味語言文字的同時獲得美的感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知識并受到教育,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語言精品,不僅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兒歌、詩詞講究韻律格式,表現出一種形式美;古詩、諺語朗朗上口,洋溢出一種韻律美;散文濃墨重彩,描繪出一幅幅景觀美;名著、經典滿懷深情,歌頌出種種人文美,在每一篇課文中,無一不蘊含著美的成分,無處不閃爍著美的光芒。因此,我們應該充分把握各種文體特點,最大化地挖掘出供學生品讀的“點、面”材料和評析角度,引導學生進行品味和欣賞,從而得到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
那么,怎樣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品到“語文味”呢?
1. 對比推敲,品優美詞句的傳神之美
在小學教材的每一篇課文中,都可以找到用得十分貼切、精妙的詞語和句子。如:對宋代王安石《泊船瓜洲》中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的推敲;對屠格涅夫的《麻雀》一文中“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句子的品析等等。找出來通過換詞換句來讓學生對比品讀、感悟,了解文本用詞用句的講究,體會語言的傳神之美。
2. 美讀,品語言的情感、韻律之美
一篇美文,需要讀者入情入境地瑯瑯美讀出來,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美文的藝術感染力,才能更好地在藝術熏陶中啟迪感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學生的靈魂。結合現代多媒體創設情景,通過美讀,變無聲為有聲,利用音韻美把教材中美的內容充分表現出來,使朗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如:老舍的《草原》,巴金的《鳥的天堂》等,每每讀來都會讓人有心曠神怡、身臨其境的感覺。而《凡卡》《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等課文,又會讀出文中惆悵、無助的悲鳴。每一次的朗讀過程都是學生心靈的凈化歷程,是學生一次難忘的心理審美享受,這樣的課怎能不讓學生喜愛呢?
3. 體味修辭方法,品語言的藝術之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隨處可見到優美的修辭的運用典范。如:《廬山云霧》中“那些籠罩在山頭的云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云霧彌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霧遮擋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一連串形象的比喻,將廬山的云霧千奇百怪的景象描寫得近若眼前;《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呀,綠得仿佛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朗讀起來朗朗上口,一氣呵成。既有音韻節奏的美感,又有蕩滌心靈的意境。修辭方法不僅本身有一定的表達作用,而且往往能給語言附上形象性和抒情性。學生通過對比品味,把握修辭格的內容、用法并聯系文章所描繪的對象、渲染的氣氛、作者的情感傾向、文體特點等來體會其表達作用,感受到語言的藝術之美。
4. 情景表演,品語言的意境之美
小學課本中有許多文章用凝練生動的文學語言塑造出了多姿多彩的藝術形象。如:視死如歸、英勇就義的“瑯琊山五壯士”;為救孩子敢于同獵狗作戰的“老麻雀”;為了急于求成而拔苗助長的“農夫”等等。在教學時,通過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出來,將抽象的文字創造成形象的動作、語言。既深化了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感悟、理解,又讓學生體驗到欣賞美、創造美的滿足感、成就感。一定會給學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5. 評析篇章,品文章結構之美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短小精悍、結構精巧的。教學時,引導學生品析文章的篇章結構、謀篇布局、表達方式等寫作方法和技巧,我們的學生可以從中領略文章構思的精巧完美,這對培養學生的寫作技巧,訓練思考問題的邏輯性和嚴密性,極有幫助。如:《少年閏土》圍繞閏土安排了“看瓜刺猹、海邊拾貝、雪地捕鳥、看跳魚兒”等幾個小故事,文章層次清晰,相輔相成;而《桂林山水》則運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前后照應,展示對稱美;《詹天佑》全文則圍繞第一自然的“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展開。讓學生在品析篇章結構的同時,體會到文章的結構之美。從而初步形成篇章結構審美意識,習得謀篇布局的方法、技巧。
總之,語文閱讀課教學的過程,就是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感悟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過程,只有將語文教學由“教課文”向“教語文”轉變,才會讓語文課堂有滋有味,凸顯語文課堂的“語文味”。讓“語文味”詩意地棲息在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中吧!
作者簡介:
陳龍云,四川省江油市江油外國語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