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為未來的小學數學教師,師范生對小學數學知識的系統性要有充分的認識,應把握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本文主要就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分析,認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以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
關鍵詞: 聯系;小學;數學教師;教材分析
小學數學知識富有邏輯性聯系,作為師范生,應當習慣于在備課中,認真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分析學生的認知基礎,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幫助學生完善認知結構。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
一、 重視知識的內在聯系
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是新知識學習的出發點,也是遷移實現的基礎。因此,教師對數學知識要有整體認識,小學數學教學要考慮數學的整體性。應當將學習內容的最佳知識結構以最佳的形式教給學生,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變成學生的認知結構。
遷移實現的途徑是聯想,通過引導小學生聯想以前學過的知識,形成系統而獲得新的知識。
下面通過分析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分數應用題的知識系統來說明。
二、 分數的基本性質與商不變規律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應清楚地了解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知道教材的編排體系,在知識鏈上進行有效教學。
小學生四年級上冊學習了“商不變的規律”,五年級下冊學習“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在第六單元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p>
(一) 商不變規律
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商不變。
(二)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在得出分數與除法的關系之前。教材有這樣的問題:
例:把三塊餅平均分給4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多少塊?
根據除法的意義學生能列出算式:3÷4=?
方法一:一塊一塊地分,3個 1 4 拼到一起可得到一塊的 3 4 ,就是 3 4 塊。
方法二:三塊一起分,每人分得三塊的 1 4 ,三塊的 1 4 是 3 4 塊。
由此總結出:3除以4,可以看成是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也可以看成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一份。從而得到:3÷4= 3 4 。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
被除數÷除數= 被除數 除數
有了上述“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再結合“商不變的規律”,對分數的基本性質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三) 分數的基本性質
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所以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大膽推測,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以后,再進一步鼓勵學生將整數中“商不變的規律”進行比較、說理,進行探究。有助于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完善。也是對學生邏輯推理能力的一次培養。因為這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也讓小學生初步地對演繹推理進行了嘗試。其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下面我們再來就整數應用題和分數應用題的關系進行分析。
三、 整數應用題與分數應用題的聯系
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分數應用題一直是小學生學習的難點。分數應用題一方面它是在整數應用題基礎上的延續和深化。另一方面,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和解題規律。
(一) 整數應用題中“和倍問題”與“差倍問題”
其特點是,已知大小兩個量之間存在倍數關系,而且知道這兩個量的“和”或者“差”,求這兩個量。
例:公雞和母雞一共45只,公雞是母雞的4倍,公雞和母雞各有多少只?
借助線段圖我們得到下面關系:把母雞的只數看作一份(標準),則公雞的只數為4份
母雞數=45÷(4+1)在此基礎上就可求出公雞數。
上式中,45對應的就是母雞只數的5份
差倍問題的解決方法與此類似。很多問題的解決可以歸結到這類方法中。
(二) 分數應用題
分數應用題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類型:(1)如何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2)如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3)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如何求這個數?
把它與整數應用題比較:(1)如何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2)如何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3)已知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如何求這個數?
通過具體問題的對比,得出分數中“幾分之幾”的概念是整數中“倍”的概念的拓展。深化并把解決“和(差)倍問題”的方法應用到分數應用題中去。
分數應用題雖然是小學生學習的難點,從這個意義可以看出,在學習之前作好“和(差)倍問題”的復習及鞏固,借助于解決和(差)倍問題的方法,就可突破分數應用題的難點。解答時,與整數應用題一樣,確定好標準量,尤其是建立好用“對應”的思想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服裝廠一月份和二月份共生產襯衫3500件,二月份生產的襯衫比一月份多 1 5 ,問一月份生產了多少件?
把整數應用題中的“和倍問題”與之比較不難得出:3500÷ 1+1+ 1 5
具體解答這類問題時,首先是確定好作為標準的量,而其他的量,與之比較是其的幾倍或幾分之幾。將具體和(或差)的數量與倍的和(或差)進行對應。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常稱之為“量率對應”。
理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建立起知識鏈,借助于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進行探索,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的建立和完善,“遷移的實質是概括。越是概括的材料,遷移范圍越廣”。因此,通過在原有知識系統中去掌握知識,引導學生及時總結形成新知識系統,也有助于學生后面新知識的學習。 通過對分數的基本性質和商不的規律進行比較以后,學生在后面學習比的基本性質就更便于把這類知識進行歸納,形成系統。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如能自覺的養成這樣的習慣,有助于他們知識結構的自主建構,也是對他們獨立的學習能力的提升。作為師范生,深入鉆研教材,用聯系的觀念學習,是增加其教學設計能力的基本功。
參考文獻:
[1]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馮維.現代教育心理學[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童琳,四川省成都大學師范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