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福源
摘 要:校園欺凌是校園生活中不應該存在的現象,然而卻是在現階段初中校園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由于該問題的嚴重性導致越來越多的學者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關注與思考。面對校園欺凌現象,如何進行行為引導?如何進行心理疏導?本文將針對這些問題本文的一些淺薄的看法。
關鍵詞:校園欺凌;初中校園;對策研究
一、校園欺凌現象概念分析
所謂“校園欺凌”是指在同學之間存在的一種欺負弱小,對同伴進行言語攻擊、敲詐勒索乃至毆打的一些不良行為,通常來說,校園欺凌多發生在中小學階段,尤其是初中階段。依照校園欺凌的形式進行劃分,校園欺凌可以分為單人實施的暴力行為,少數人數暴力行為和多數人實施的暴力行為,從實施校園欺凌的環境來看,通常實施環境地區多為校園周邊或人少僻靜處,即不易被教師和其他同學發現的地方。對于初中階段的校園欺凌現象并不一定僅僅發生在校園之內,而身體強壯學生對弱小學生的欺凌往往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重復發生的,有時是一人欺凌一人,有時是多人欺凌一人,但不管何種形式,這種無休止的反復欺凌對被欺凌來說都是身心的嚴重折磨。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原因分析
從欺凌實施者的角度來看,出現校園欺凌現象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之一就是個性張揚的過程中夾雜著較為強烈的自私與冷酷,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來說,他們渴望得到個性的張揚,但在自私心、嫉妒心的驅使下就會將這些個性的張揚釋放于其他同伴的身上;二是家庭溺愛導致的驕橫與價值觀失衡,很多獨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被父母及隔代親人嬌生慣養著,因此就使得他們產生唯我獨尊的錯覺,以至于對不“服從”自己的同學實施欺凌行為;三是教師的權威被顛覆,權力縮減,無法對學生實施必要管教。隨著社會對教師職業的質疑,越來越多的教師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不敢對問題少年嚴加管教,或是在對不良少年的嚴加管教過程中遇到了家長的干涉,這就使得欺凌的實施者更加囂張而無所顧忌。
三、校園欺凌現象的對策
那么,針對上述校園欺凌對被欺凌者帶來的危害以及對校園欺凌行為的分析,我們應該從哪些角度對校園欺凌現象進行制止,使廣大初中生真正能夠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成長和學習呢?筆者認為以下思路值得思考:
(一)做好家長工作,發揮家庭教育作用
無論是校園欺凌的實施者還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只有父母細心觀察,是能夠在家庭生活中尋找到蛛絲馬跡的。但遺憾的是,對于校園欺凌,很多校園欺凌的實施者家長并沒有對其子女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形成正確的認識,認識一些價值觀扭曲的家長還會“引以為傲”,這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助長了校園欺凌實施者的氣焰。而對于校園欺凌的受害者來說,很多家長由于疏于對子女的關心或是與子女之間存在隔閡,無法對子女進行保護,以致于一旦發現問題的嚴重性時就已經使子女的內心產生了極大的傷害。因此作為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使家長對校園欺凌現象產生正確認識,并能夠有意識地對子女進行觀察與引導,防治欺凌現象與被欺凌現象的出現。
(二)做好學生工作,恩施并重對待學生
不管這個社會對教師的看法作何改變,作為人民教師都應堅持自己的真心,認真履行好自己的職責,因此在對于學生時應該堅持恩威并施的原則進行,樹立教師威信,防止學生極其家長對教師的言行產生質疑。一旦發現校園欺凌現象就應該嚴格制止,對校園欺凌的實施者進行嚴格處理。同時,在這個基礎上,教師還應該細心觀察和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性格和行為。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被欺凌者能夠有勇氣將自己所遭遇的身心摧殘與老師進行傾訴,能夠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師的正能量和價值觀感染和糾正實施欺凌行為的學生,使他們意識到自己行為中存在的問題并在教師的感染下進行調整。
(三)營造和諧風氣,轉變欺凌之風
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制止校園欺凌現象進行宣傳,使廣大學生能夠對這樣的事件進行關注,一旦遇到校園欺凌事件,第一時間向教師匯報,做校園被欺凌者的捍衛者。同時還可以通過講座以及視頻觀看的形式使學生對校園欺凌現象產生正確的認識,使學生具備明辨校園欺凌現象的行為,并對自己的行為、身邊同伴的遭遇以及他人的行為進行思考和分析。與此同時,還應該在校園中設置一個校園欺凌相關的心理疏導站,用于加強對校園欺凌者的行為和心理進行疏導,轉變其畸形的價值觀,對校園欺凌現象的受害者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其快速走出長期的心理與肉體折磨,使其能夠在正常的心態下面對學習和生活。
校園欺凌對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是極其不利的,它可以使被欺凌者產生輕生厭世的想法,還可能使校園欺凌事件的實施者其扭曲的價值觀無法更改以至于成為社會的毒瘤。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攜起手來,對學生負責,認真對待校園欺凌事件。
參考文獻:
[1]王楚婧.校園欺凌問題成因及對策分析[J].理論導報,2016(2).
[2]王德偉.對校園欺凌現象的教育反思[J].基礎教育研究,201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