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益苗
摘 要 利用貼圖、材料分析、微視頻、探究實驗、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組織“人體的激素調節”的教學。在本課中,通過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鍛煉學生的探究設計和結果歸納能力,通過知識的學習以反思生活,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生活的觀點。課堂反饋通過小組舉牌面向全體進行,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實時監控和錯誤理解的及時矯正。
關鍵詞 激素 內分泌腺 教學設計 學生活動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教材分析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由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共同完成,本節主要講述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和激素調節的相關知識,是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教材第十二章第一節內容。教材以甲狀腺激素和胰島素為例,向學生說明激素對于生物的發育和代謝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對激素調節這種人體生命活動的調控方式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并為學習最主要的調節方式——神經調節打下基礎。
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舉例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舉例說出甲狀腺激素過多、過少的病征;舉例說明胰島素的功能及分泌不足時的病征。
能力目標:嘗試設計和分析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這一探究實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認同激素對人體的重要作用;樹立健康生活的態度,積極預防糖尿病。
3 教學過程
3.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泰國人妖兵役制度”的微視頻,并提出問題為什么這些“美女”要去服兵役?“她們”最終成功免除服兵役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本節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七下第八章生殖系統相關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本節課所學內容并不陌生,曾經已經接觸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
3.2 結合貼圖認識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及對應功能
首先,教師給出激素的定義,并帶領學生識讀定義中的關鍵詞“極少”和“內分泌腺”,引導學生從書本中找尋“內分泌腺”和“外分泌腺”的區別和聯系。學生通過比較兩者的區別,從而掌握分泌腺的概念。其次,教師引導學生在學案的指引下,自學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對應分泌的激素和相應激素的作用。一位學生在白板上完成貼圖,其余學生在學案中填圖和連線。
3.3 學習甲狀腺激素
教師提問:內分泌腺可以分泌激素,激素在人體中發揮了重要的調節作用。如果激素調節發生了紊亂,激素的量過多或是過少,嚴重時則會導致相應的疾病。今天有3位“病人”,他們有著不同的病情,請同學們做一回實習小醫生,嘗試判斷一下三位患者的病因。由此引入對甲狀腺激素的學習。
3.3.1 學習人體中甲狀腺激素異常的病征
針對甲狀腺激素異常癥及其具體表現,設計競賽活動“小醫生實習”。教師可以提示學生:這些病情都是由于甲狀腺功能紊亂產生的。這樣使學生搜尋答案更具方向性。通過活動中的甲亢、呆小癥和地方性甲狀腺腫瘤等疾病圖片、文字或事先錄制的小品劇微視頻等,給予學生最直觀的感受,且便于學生在生活中識別類似疾病。
3.3.2 學習甲狀腺激素對動物發育的影響
學生分組探究活動設計: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教師首先給出兩棲類變態發育的資料,引導學生總結蝌蚪發育過程中容易識別的幾大變化及時間先后順序,引發學生思考選擇蝌蚪作為實驗材料的原因。而后,教師在實驗設計環節示范“無對照”的錯誤實驗設計;學生觀察討論后合作動手完成正確的實驗設計。在此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對照實驗和標簽的設計等具體細節。最后,教師將事先備好的完成到“尾消失”狀態的兩組幼蛙呈現給學生,請學生觀察后討論分析:甲、乙兩組的幼蛙有沒有區別?區別在哪里?為什么甲組(添加甲狀腺激素)的幼蛙體長較短?為什么甲組的蝌蚪沒有充足的時間生長就發育成幼蛙了?待學生認識到甲狀腺激素對于蝌蚪發育的作用后,介紹“巨型蝌蚪”和“迷你青蛙”,并請學生分析培育途徑。
設計意圖:通過磁貼貼圖、角色扮演“小醫生實習”、探究實驗等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一方面吸引學生課堂注意力,另一方面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和直觀感受。探究實驗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該實驗周期長,因此學生在課堂中完成設計和分析過程。在分析環節中,教師以步步緊逼的問題提示學生:在觀察到甲組縮短了蝌蚪發育時間的同時,也要注意到該組蝌蚪體型的改變。學生通過分析可知:甲狀腺激素能促進蝌蚪的發育,縮短了其完成發育所需的時間,因此體型更小。學生意識到細致入微地觀察與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的重要性。
3.4 學習胰島素
3.4.1 利用資料分析胰島素的功能
教師提供三段科學實踐材料:切除胰腺的狗與糖尿病人的尿液中均有葡萄糖;胰腺結扎,僅胰島細胞存活的狗的尿液中未發現葡萄糖;從正常狗的胰島中提取的胰島素可以治療患糖尿病的狗。要求分析得出胰島素的功能和分泌結構。
3.4.2 通過微視頻認識糖尿病
教師先提出問題糖尿病產生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危害?該如何預防糖尿病?接著播放部分志愿者學生先行錄制的微視頻“采訪內分泌科醫生”,要求學生從視頻中尋找答案。
3.4.3 重新規劃生活方式
在知曉糖尿病的成因和醫生建議后,學生結合自己往昔的生活習慣和經歷,分析自身或父母長輩生活中需要改善的地方,幫助家庭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科學實踐材料,使學生在思維上“親歷”科學發現之路,認識到物質發現是循序漸進的過程,緊扣知識,理解胰島素的作用;在微視頻中,部分志愿者學生圍繞自身想知道的有關糖尿病的知識,采訪內分泌科醫生。學生在觀看過后,能根據所學反思生活習慣,樹立健康生活的意識。
3.5 課堂即時性評價endprint
每一小組共用一套選擇題序號牌,每一題出現后小組內有30 s時間決定本組答案,答案統一后由組長舉牌。教師考查學生當堂學習效果,對錯誤率較高的題目進行矯正。
(1) (單選)下列哪組腺體都屬于內分泌腺( )
A. 睪丸、汗腺、腎上腺、唾液腺
B. 睪丸、胰島、甲狀腺、垂體
C. 垂體、汗腺、唾液腺、皮脂腺
D. 皮脂腺、胰島、垂體、甲狀腺
(2) (單選)下列選項中,不屬于甲狀腺激素作用的是( )
A. 促進動物的發育
B. 促進新陳代謝
C. 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D. 降低血糖的濃度
(3) (雙選)下列有關于血糖和糖尿病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
A. 正常人空腹血糖一般為3.9~6.1 mmol/L
B. 一旦出現“尿糖”即為糖尿病
C. 口服胰島素可以治療糖尿病
D. 適量參加體育運動和控制飲食有助于預防糖尿病的發生
設計意圖:以前課堂評價更多面向部分學生。本節課以分組舉牌的活動方式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學生在形成組內統一意見的過程中完成了一次組內意見修正和統一。小組呈現出的答案快速可見,教師可以根據即時呈現的結果,了解到本節課的知識目標達成情況以及是否需要進一步講解。
4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之難,在于知識內容較多且抽象,與生活密切聯系卻不易察覺。如何將課堂中看不見的激素通過其功能外顯化到可以通過觀察來感受,如何建立知識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是本節課架構的關鍵。筆者在本節課的設計中融入了科學探究、文字或圖片材料的辨析、微視頻觀看、磁貼貼圖、角色扮演等多種形式的學生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完成對概念的建構過程。在課堂中,通過動手設計探究裝置鍛煉學生科學探究能力;通過觀察實驗后的幼蛙,帶領學生分析、歸納甲狀腺激素的作用,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中都仿佛“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學習熱情高昂;通過扮演“小醫生”將理論知識得以實踐應用;通過對內分泌科醫生采訪,了解到的有關于胰島素的知識,進而反思自身的生活,有助于樹立健康生活的態度。最后的小組舉牌作答,課堂中的知識得到了全員參與下的即時反饋,為課堂教學有效性的評價提供了支持與保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