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瑩
摘 要:如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是數學課程培養的重點。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是促進數學課程學習和數學思想形成的原動力。那么如何在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些數學核心素養呢?論文結合教學實踐,進行了一些分析。
關鍵詞:課堂有效性;數學;核心素養
一、走進學生的生活,創設有效的數學情境
傳統數學教育的片面性造成了一種數學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錯覺,這樣的課堂根本沒有時效性可言。真正的數學應該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中要積極營造融洽、和諧、適宜的教學情境,以此來吸引學生,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數學的學習活動中去。
案例1:在教學一年級《分類》這一課時,是先聽的本組老師上的校內評優課,她是按照書上的例題設計的,老師先出示書上的主題圖,讓學生說說這是在哪里?再讓學生通過聯想,說一說文具店里的文具是怎樣擺放的?為什么要這樣擺放?結果并不理想,學生對主題圖似乎并不感興趣,沒幾個學生參與討論,結果導致引入部分十分困難,課上很多內容都沒有講完,浪費了時間,降低了課堂的實效性。
聽課后,筆者也進行了反思,自己上這節課時,沒有采用課本上的情境,而是創設了一個讓學生參與的學習活動。在課前準備了大量的掃除用具、喝水用具、課間活動用品、學習用品等生活用品,并把他們零亂地擺放在教室的各個角落。學生一走進這間教室,立刻就皺起了眉頭。七嘴八舌地議論著什么。開始上課時我問學生:“今天,我和同學們在這間大教室里上一節數學課。來到這里,你想說些什么嗎?”學生馬上舉手回答道:“這里比咱們班大多了,就是太亂了。”我借機說:“你們的想法不錯。我們現在就來一起動手整理一下這些物品,把它們分門別類的放整齊,你們愿意嗎?”學生高興地回答:“愿意。”于是接著布置任務:“請小組合作,從中選擇一種物品進行整理,然后同組成員一起討論為什么這么放,開始。”就這樣,在組長的帶領下同學們都行動起來了。有的小組把笤帚、簸箕、墩布和水盆放在一塊,稱為做值日用的;有的把書本、鉛筆盒放在一起,稱為學習用的;有的把籃球、跳繩放在了一起,稱為體育課用的……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生活是教育之源,也是教育的最終歸宿,教育不可能遠離生活而進行。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只有要求兒童作用于環境,其認識發展才能順利進行。只有當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上述案例,看似是浪費了時間讓學生動手分物品,但是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學生在整理物品的過程中就自然而然的用到了分類的數學知識。利用學生熟悉的事物,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現實活動中感受到“分類”的必要性。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時效性。在這樣的數學課堂中,學生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得到了培養。一個小小的導入情境竟能給課堂帶來如此大的差別,使筆者感受頗深。
二、注重學生的認知,組織有效的探究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看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學生能獨立完成、自主解決的問題都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掌握的知識才牢固。依據學生的元認知,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尋找教育的連接點、生長點,選擇教育的最佳契機和學生能夠接受的教育方法,達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教育境界。多少道理、知識不是學生不接受或是難于接受,是因為沒有認真考慮學生認知基礎的強硬灌輸,或是不研究學生認知規律的提早介入。因此筆者認為,要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做好充分的教學前測,及時了解學生的元認知,把握好學生的新知識的生長點,讓學生在每節數學課中都有所得。
案例2:在教學三年級《面積的認識》這一課時,在課前設計了如下的前測題:
①你知道教室從前到后有多長嗎?②你知道教室有多大嗎?③你知道平方米是表示什么的嗎?④你認為什么是面積?
學生的反饋舉例如下:
針對這一前測結果,筆者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①通過動手操作,使學生能夠理解什么是物體的表面,能夠理解面積的意義,使學生認識到周長與面積的不同。
②通過用不同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的探究活動,培養學生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③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數學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點:理解面積的意義。
教學難點:能探究比較面積的方法。
設計本課教學時,不斷為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活動,通過讓學生觸摸學具,對面積的概念進行理解,通過動手擺學具,想辦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從而自己概括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地體會到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為下一課也做好了鋪墊。正是由于課前了解了學生的認知基礎,才能準確把握本課的重難點,設計了適合學生探究的情境,學生在拼擺過程中興趣極高,激發了探索數學知識的欲望,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發現數學知識,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培養了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在學生順利學習本課知識的同時使學生享受到了成功的樂趣。
三、結語
總之,有效的數學課堂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一種教學實踐模式。只有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金淑梅.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小學教學參考,2008(15):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