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能否讓道德與法治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既是決定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對教師教學智慧的挑戰。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煥發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課堂活動;體驗;感悟;主體性
2016年9月我們使用部編版新教材《道德與法治》,能否讓道德與法治課堂充滿活力,既是新課改專家潛心研究的關鍵,又是我們一線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傳統的說教教學模式顯然滿足不了現代中學生的心理需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工夫,用多種多樣的課堂教學形式吸引學生,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活動,不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了口頭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又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智慧,樂趣和活力,增強教育效果。
道德與法治教師應如何精心組織課堂活動,使其在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和獨特的魅力呢?我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嘗試構建如下課堂活動操作策略:
一、 注重課堂導入表演活動的設計
美國教育學家克萊·貝德福德說:“你一天可以為學生上一節課,但是如果你用激發好奇心來教他們學習,他們終生都會不斷學習”,學習興趣是學生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在新課導入環節設計表演活動,可以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饒有興趣的引入要學習的新課。這樣的表演活動一定要選擇與教學內容相關聯,使學生在欣賞表演中初步了解,感知要學習的內容,其次表演的時間不宜太長。如:我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善用法律》時,設計了一個情景故事“沖動是魔鬼”讓學生通過小品表演導入新課。大致內容是兩位男同學因小事大打出手,受傷的被送醫院,另一名被派出所扣押,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對其拘留三天,并由其父母承擔醫療費用。通過幾位同學課前的精心排練,在課堂導入時的表演,大大激發了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教師用學生喜歡的小品表演導入,生動有趣,新穎別致,既貼近學生生活,又直觀生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參與其中,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二、 通過劇情想象活動的設計
在教學部編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青春的萌動》中的“男生女生”異性如何交往這一環節,我展示三個男女生不正確交往的情境故事材料,學生根據這三個情境,續編劇情,加深學生對異性交往現象的分析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我對續編結果進行分析對比,明確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這樣才能正確指導學生的行為。通過上述活動的設計,學生進一步明確異性交往要注意的誤區,為了讓學生明確異性的正確交往具有積極的意義,我順水推舟,把問題引向深入,在黑板上寫出贊美男生、女生的討論話題,課堂氣氛十分活躍。為了推波助瀾,我靈機一動,將一首小詩展示,讓男女生代表聲情并茂的朗誦。男:女孩是一首小詩,蘊含著無比的溫文爾雅。女:男孩像一塊巨石,大風大浪掠過,石塊兒巍然挺立……在聆聽朗誦中,全班同學神情專注,情緒高漲,臉上寫滿了喜悅、興奮。朗誦結束后,班級頓時響起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用真情實感將課堂演繹得精彩生動。通過活動,把教學觸角伸向學生的內心世界,打開學生心靈之門,喚起學生的真情實感,促使學生在生動與真實的劇情中體驗與感悟,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體驗得到了進一步升華。更使課堂激情蕩漾,生機盎然。
三、 強化明辨是非活動的設計
為明確言行是否正確,引導應該怎么做,不應該怎么做,進行精心的設計活動。這種活動主要目的在引導學生的行為,設計這種活動要做好知識的鋪墊,要讓學生在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才能達到知行統一。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法不可違》一課,根據教材47頁我設計了判斷不良行為還是一般違法行為或犯罪行為的搶答活動,大家躍躍欲試,搶答將課堂訓練推入高潮。我因勢利導,讓學生各抒己見說說學習本課的內心感受,通過前期的知識學習,活動的設計,學生感受頗深,紛紛發表見解。最后師生總結我們青少年要防微杜漸,認真學習法律,加強道德修養,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公民。由于課堂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學生得到充分鍛煉,知識掌握牢固,這對規范他們的言行,指導他們的言行產生良好的影響。
四、 關注生活實踐活動的設計
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是教育。生活的體驗需要實踐,只要將學生的現實生活引進課堂,讓課堂和學生實踐生活緊密聯系,才能喚起他們主動參與的欲望,并獲得真實感受,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激發興趣,在做中思考體驗,從而獲得真切的感受。在教學八年級上冊《維護秩序》一課中,如果用單純的說教,社會秩序對生活的作用,似乎很難真正讓學生認識到秩序的重要性。因此我設計了出謀劃策這一活動環節,先展示當地學生熟悉的某小學門口混亂的圖片,讓學生引發思考討論,校門口的這種混亂狀況會造成哪些影響?你認為應如何改變這種混亂的狀態?學生分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學生思維的火花彼此碰撞,興致嫣然,特別是當時在那個學校就讀的學生們更是感同身受,躍躍欲試回答問題。在第二個問題出謀劃策中學生的建議能力不可小覷的,紛紛說了很多建議。教師展示一張校門口通過整治秩序井然的圖片進行對比,讓學生說說感想。這樣的活動通過感受生活情境,校門口的交通亂象,引導學生思考混亂無序帶來的問題,從反面揭示社會正常運行需要秩序的道理,理解社會秩序的意義。
“在活動中學,在活動中用”的教學理念,為我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活力。因此我們作為道德和法治教師要做個“有心人”,用敏銳的眼睛發現問題,在課堂上勇于探索,這樣我們的課堂就會點燃智慧的火把,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 謝麗卿.關于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目標的思考與實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23).
[2] 夏國英.初中學生的法制意識與法制責任[J].紹興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88-92.
[3]《中學生政治教學參考》[J].陜西師范大學雜志社.
[4] 張榮福譯.《快樂教學法》.
作者簡介:
楊敏,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第七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