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運動既是培養人健康體魄,更是塑造人健全人格的學科,體育運動具有其獨特的魅力。在高中體育教學中,我們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意識,讓學生在平時的訓練中學會探究,自主鍛煉,從而真正讓體育運動伴隨學生一生。本文結合筆者實踐,就高中體育教學中探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談粗淺的認識。
關鍵詞:體育;探究性學習;實施策略
傳統的體育課堂,要么是枯燥反復的技能訓練,要么是無趣疲憊的體能提升,課堂束縛著學生們的手腳,教師限制著學生們的思維,學生們沒有興趣,造成了很多學生不喜歡體育課的尷尬局面。很明顯,這種教學模式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們的健康發展,甚至阻礙了現代教育教學改革的進程,所以,改變這種局面勢在必行。那么什么樣的課堂才是學生們有興趣的課堂,才是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課堂呢?那就是探究性學習的課堂。
一、 發揮主體作用,鼓勵自主探究
探究性學習的前提,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得到保證,教師應該認識到我們教學不是“教學內容本位教學”更不是“教師本位教學”,而應該是“學生本位教學”,教學是為了滿足學生情感的體驗,滿足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探究性學習就是“學生本位教學”的最佳模式,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獨立、自主、自覺、主動、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從而讓他們得到更加完善的發展。
在跳繩教學中,準備活動做好以后,每人一根繩子,讓學生自己玩,并啟發學生可以采用不同的玩法。當一個學生想到一種跳法時,教師鼓勵其他學生也大膽嘗試,同時教師也參與其中,這樣不但增強了學生們的運動興趣,而且還能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在學生們對跳繩差不多失去興趣時,教師引導學生讓他們想一想,能夠充分利用手中繩子的游戲和運動還能有什么玩法。在大家決定進行“三足兩人走”游戲時,教師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大組之間每兩個同學自由結組,每個小組各自嘗試繩子綁到哪里最合適。這個游戲不但突出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還又一次讓課堂掀起了一個小高潮,讓同學們的運動熱情又一次高漲。
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體現在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多、快地掌握新知,而在此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凸顯學生的主體功能尤為重要。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就是通過跳繩,讓學生知道一根繩子能夠有多種玩法,讓學生在玩繩子的過程中,學會探究,學會思考,學會合作,學會團結,能夠感受繩子運動的魅力,在玩中鍛煉,在鍛煉中成長。
二、 開放課堂教學,努力實踐嘗試
開放體育課堂教學不是簡單的“放羊”,而是指課堂上教師針對某一個教學內容,設置開放性的問題,是指課堂上師生關系不再是監督與被監督,評判與被評判的關系,而是更應該具有開放性,更應該加強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組成一個課堂學習共同體。并且教師應該認識到自己只是一個課堂的組織者,一個指明方向的誘導者,而一切的學習、探究活動的主體還在學生。
在跳高教學中,上課:“同學們,知道跳高的四個步驟嗎?”學生能夠回答:助跑、起跳、過竿、落地四個步驟。“根據這些步驟,大家想一想,跳高之前我們需要進行哪些必要的準備活動。”教師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們非常感興趣。雙腳跳躍、轉腰扭胯、后仰前傾等等,學生們不但嘴上說說而且還做出各種動作的姿勢,但是最后所有問題都指向了老師,等待老師說出到底都需要做哪些準備。教師:“同學們說的都有一定的道理,現在老師給大家示范一下,大家仔細觀察。”教師示范完畢,學生們自由練習,體會四個動作是身體的哪些部分在發力,能夠鍛煉到身體的哪些部分。
體育項目教學關鍵是指導學生掌握動作要領,培養學生的運動技巧。跳高運動技術性較強,所以除了生硬的模仿,還需要懂得跳高的動作方法和要領,而這些方法和技巧不單純是教師告訴給學生,還應該讓學生自己探究,并自主實踐,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跳高運動的水平,并體會跳高運動的快樂。
三、 注重過程評價,倡導不斷超越
探究性學習關注的是學生學習探究的過程,這與我們現在倡導的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尤其是體育教學,有很多的運動項目本身就與學生先天的身體素質有密切的關系,后天的努力有時并不能彌補先天的缺憾。所以,課堂上,我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培養他們的運動興趣,養成他們的運動習慣,并讓他們從中能夠感受到運動的快樂,在快樂的情感體驗中,主動的超越自己,而不是以運動結果論高下。
在1500米跑步的教學中,這是一節高三年級的體育課,依據學生的學習經驗,教師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討論:你對耐久跑有什么認識,什么是跑步過程中的“極點”,出現“極點”時,應該怎樣呼氣,什么是“第二呼吸”,跑步完成后為什么會肌肉酸痛。這樣從跑步的理論知識開始,讓善跑和不善跑的學生都做好心理準備。然后,教師讓學生自由分組,不做統一規定,每組按照自己的水平規定跑步要達到什么目標。每組要自己選出領跑隊長,并且還要做好中途根據跑步的變化更換隊長的準備。各組跑步不同時進行,每組跑步的過程中,其他小組要對每一個到達終點的同學給予熱烈的掌聲。
耐久跑是教學中最讓教師頭疼,也最不受學生喜歡的運動項目,而探究性學習就能夠適當改善這種狀況,讓學生自主探究,悉心揣摩,不僅能夠培養學生深化對動作的掌握程度,更讓學生養成自我探索,課外不斷鍛煉的良好習慣。比如這節課中關于理論知識的探究就讓學生能夠明白耐久跑的特點,而分組完成任務,不斷更換領跑隊長就能夠讓學生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同時,不斷地超越自己。
美國教育家杜威有言:“假使我們希望所辦教育與現代的社會生活發生一種密切的關系,給學生一種適當的訓練,使他們在社會中成為有用的人,自重的人,則需要研究種種社會變遷。”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懂得教育的規律,認清社會發展方向,一方面要繼承傳統體育課堂中嚴肅規范的優良傳統,另一方面,更要具備現代社會需要的開拓進取、大膽嘗試的精神。
作者簡介:
張衛,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金湖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