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靜
摘要:本文從分析兵團第十三師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分析,從師層面到團場層面的典型做法,以期為兵團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一點借鑒。
關鍵詞:十三師;文化產業;思考
文化產業在我國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發展的時間并不長,兵團的文化產業從2013年起步,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特別是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來,兵團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芝麻開花節節高的發展態勢,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結合產業發展的規律,結合十三師的特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十三師特色的、以火箭農場為代表的文化產業發展之路。
一、十三師文化產業發展的經驗特色
十三師文化產業工作按照“深化體制改革、加快產業發展、建設文化強師”的總體要求,以實現“先進文化示范區建設排頭兵”為總體目標,形成了具有十三師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一)頂層設計落實到位,有力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1.發展文化產業堅持科學規劃是前提
圍繞十三師黨委提出的“建設兵團經濟強師、兵團能源新能源基地、兵團現代農業示范區、絲綢之路經濟帶兵團排頭兵、兵團一流民兵隊伍”的戰略目標,十三師黨委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我師文化產業發展環境,增強傳統文化產業活力,加速發展新興文化產業,繁榮文化市場,提高職工群眾文化消費水平,要以全局的高度和戰略的眼光發展文化產業。
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把握準正確的引導方向。建立具有較強集聚效應的重點文化產業園(區),培育一批具有后發優勢的骨干文化企業,打造一批具有鮮明特色和新疆地域特色的重點文化產品。
發展文化產業,要把其放在社會經濟全盤中進行統籌考量。自2014年起,十三師就將文化產業工作列入師年初重點工作計劃和年終績效考核的指標體系中,堅持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城鎮總體規劃和交通發展規劃等多種規劃的相互銜接。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兵團2013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兵團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和2014年出臺的《兵團文化產業發展規劃(2014-2020)》,十三師黨委于2015年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十三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3.對人才培養的重視,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十三師在發揮好文化產業扶持資金的基礎上,還建立了科學的人才培養、使用和引進機制,加強文化經營管理、資本運作、研發創新、創意策劃等方面的人才引進和培養,完善文化產業職業技能培訓,著力培養實用性、復合型技術人才。此外還吸納哈密地區及疆內外知名文化產業、文化企業專家成立十三師文化事業、產業專家團,負責為十三師文化事業、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突出實踐,走十三師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道路
從實踐層面來看,十三師致力于快速發展文化產業,不論是從師的層面還是團場的層面來看,都做出了許多努力。
1.從師一級層面來看文化產業發展
發展文化產業,理順機制體制是基礎。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單靠師團固定資產投資無法真正提升文化產業發展水平,十三師積極鼓勵社會力量投資文化建設,努力形成政府投入、企業資金、銀行貸款、民間資本、證券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機制。先后從十三師新聞中心、各團場剝離文化國有資產,整合成立了哈密紅星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十三師紅星廣電網絡公司等六大公司,各團場也相應成立的團屬文化傳媒公司,開啟了國有文化產業企業發展從事業到產業的有益嘗試。
發展文化產業,思路轉變是首要。在兵團城鎮化的進程中,十三師十分注重產城融合,以火箭農場為代表的相關團場,以城鎮化建設為基礎,承載文化產業空間和發展產業經濟,以文化產業為保障,驅動城鎮更新和完善服務配套,走出了一套產業、城鎮、職工之間有活力、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
發展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是路徑。項目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文化資源轉化的根本路徑。我們通過牢固樹立市場意識和開放意識,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完善相關政策與措施,整合優質資源,創新發展環境,通過“以商招商、以情招商、以智招商”,吸引了一批文化企業入駐十三師,創博影城、創客基地、演藝協會等一批民營文化企業成為產業龍頭,輻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
發展文化產業,產業援疆是途徑。本著“規定動作不走樣,自選動作有創新”的思路,積極拓展領域,豐富內涵,依托對口支援省份河南省的文化資源優勢,大力開展文化援疆工作,通過多樣的文化工程和文化產品,促進文化產業發展。
2.從團場層面來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建成了火箭農場文化產業園區。火箭農場作為十三師文化產業發展的排頭兵,近年來,文化產業“井噴”式開花,它所帶來的文化新產品以及文化的力量進發出的創造力和凝聚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通過重點項目的推進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比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幾個:一是打造了東疆片區規模最大的創博影視城,還有大唐書畫沙龍一條街、音樂歡唱城、奇石城、恐龍化石館等多家重點文化企業。二是成立了兵團首個創客基地——紅星創客基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由此逐步從以前的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變為創業驅動。三是依托唐人餐飲文化美食街項目,引導職工“退一進三”發展第三產業,主要發展集文化、休閑、娛樂、特色美食于一體的多功能高檔商業區,并打造成團場乃至哈密市的文化、餐飲、旅游地標性建筑,帶動周邊酒店、娛樂、購物等產業。
二、十三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目標,表明了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決心和信心。新的發展態勢對剛剛起步發展的文化產業提出新的要求,今后十三師文化產業如何發展,關于這個問題我有幾下幾點思考。
(一)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兵團深化改革做出了頂層設計,明確提出要健全和轉變“政”的職能,改革財政管理體制。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們的財政管理體制是不健全的,缺乏稅收激勵機制,不能充分調動自身發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兵團除9個設市地區外的轄區沒有稅收收入,經濟社會發展成本需要兵團承擔,嚴重制約和影響兵團發展經濟、培植財源、聚集人口。通過這次改革,明確兵團、明確師的財政職能,擁有稅收、增加資金的扶持力度,解決資金上的問題,給予文化產業發展更多的財力支撐,我想勢必會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更上一個臺階。
(二)樹立“文化+”的理念
1.文化+城市進一步發展
十三師有著深厚的文化基因。十三師地處絲綢之路重鎮——哈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和軍墾文化融合發展、交相輝映,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為十三師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三師發展文化產業可充分借鑒成都經驗,在文化基因上下功夫,即將建設完工的“四館合一”工程、開館的紅星一場場史陳列館、紅星二場的紅星軍墾博物館、黃田農場廟爾溝佛教遺址、柳樹泉農場佛教遺址等等,在紅星市的建設過程中,將“文化+”的理念充分融入到城鎮建設中,形成以點帶面輻射全師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繼續深化火箭文化產業區和屯墾戍邊景觀帶建設,努力形成“一圈兩帶”發展模式(火箭農場文化產業園圈、山南山北(紅山、淖毛湖)屯墾戍邊文化景觀帶),發揮集群效應、輻射周邊,壯大龍頭產業,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推動文化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打造出“紅星”文化品牌,助推十三師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2.文化+旅游融合發展
十三師文化產業充分運用PPP模式,獲得了較大成功,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今后將重點發展軍墾旅游文化產業、休閑娛樂產業、農家樂休閑旅游的模式,使得來到十三師的消費者就能享受到“留得住、能消費,集餐飲、娛樂、住宿、旅游、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重點發展以紅星二場為龍頭的紅色軍墾旅游文化產業;以紅星一場、紅星二場、火箭農場、紅星四場、黃田農場、柳樹泉農場、淖毛湖農場為代表的休閑娛樂業與演藝、餐飲、民俗等相關產業;紅山農場、柳樹泉農場生態旅游產業。
3.文化+創意協調發展
在當今世界,創意產業已不再僅僅是一個理念,而是有著巨大經濟效益的直接現實。十三師以招商引資為主要方式,大力發展文化科技、創意設計、藝術制作等產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發展。2017年4月新疆首家“冰雪樂園”四季體驗館在火箭農場開業運營。館內以現代聲、光科技,呈現冰雪夢幻之美的同時,有各類卡通主題、新疆特色主題內容的彩色藝術冰雕欣賞、冰上碰碰車、冬季滑冰場、飛天急速大滑道等各類冰雪娛樂項目。
此外大力發展火箭農場、紅星四場、紅山農場、淖毛湖農場以傳統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當代藝術品、文化創意設計為重點,推動傳統民俗民族工藝品的產業化、規模化。
“十三五”期間,要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對于兵團而言,完成這一目標任務艱巨而緊迫。因此,兵團必須堅持“文化+”的思維范式和實踐路徑,在融合與創新中謀發展求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