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亮
【摘要】中國英語教育整體上雖然取得了矚目成績,但其發展依然存在著巨大障礙。文章從英語微課教學手段入手結合學習主體心理因素,研究、倡導任務驅動式、動態認知式、情感體驗式和反思回饋式的英語教學課堂教學模式,尋求有效英語教學新途徑。
【關鍵詞】微課教學 多維模式 驅動式 動態認知式 情感體驗式 反思回饋式
微課教學是以視音頻為主要載體,為學習主體提供簡短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完整內容的課程教學。一方面能滿足英語學習主體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在結合心理因素在學習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前提下能輔助教師幫助學生實施任務驅動學習模式完成學習目標,在情感體驗模式和反思回饋模式中獲取積極的情感體驗和自我體驗,培養出優秀的思維品質,最終幫助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一、以任務驅動為導向
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英語微課教學模式主張將學習活動中加入一定的任務或問題,強調組織有意義的、真實的、復雜的日常活動來滲透學習內容,使學習主體真正地掌握隱藏于任務中的技能和知識。任務驅動是實施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種方案,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整個學習過程圍繞著如何完成任務展開,學習目標明確,不僅有助于學習者提高的主動參與意識,而且有助于提高他們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和綜合應用的能力,輕松體驗到自己探索的樂趣與成就感,從而養成注重掌握方法的意識和創新意識。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英語微課教學在具體操作上還可以靈活變化,自由發揮。如任務選擇有難以之分,任務設計具備層次性等,真正實現教師“授人以漁”,鼓勵學生大膽創新,逐步現實教學中的個性化教學、分層次教學和彈性教學改革。
二、以動態過程認知為導向
認知教育心理學主張學習是內部認知結構的變化,而非外部行為本身的變化。學習活動是主體認知結構的認知和再認知過程,過程中強調意義和理解,在強調認知環境本身的重要性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習主體的內部認知結構的作用。作為一個復雜、能動的心理過程,學習過程中感知、理解和運用各個階段相互作用。圖一進行了學習過程中動態認知環節的描述。
根據圖一所示,環境是指學習材料,主體認知的外在對象,而學習主體則是主體認知的內在對象。學習主體在學習過程中對個體本身及他人、任務內容、要求、條件、方法手段及目的等相關知識進行認知,思考和理解,選擇方式方法進而作用于現有環境,實現學習目標,最終完成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環境信息與學習主體關聯起來,相互作用,認知的各個階段(感知、理解、運用)相互作用,表現出遞歸性和重合性特質。這個學習過程有時按照一定的次序進行,從一個環節轉換到另一個環節,并循環往復進行下去;有時又是同時進行,重疊進行。
三、以情感體驗為導向
從西方學者的研究中,我們發現情感是語言教學過程中除認知以外的另一個不可分割的因素。其中語言焦慮產生的自我懷疑、害怕、畏懼、自卑等負面的情感體驗是妨礙學生進步的主要因素。反之,如自信、自尊、愉悅等積極情感能創造出有利于學習的心理狀態。英語微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增強情感因素影響學習過程及效果的意識,重視學習主體情感的釋放與情緒表達,站在平等的角度去交流,用真誠、尊重、理解的心態去對待,幫助學習者創設富有挑戰性的氛圍,注意掌握和控制挑戰的難度,以保證他們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同時,了解其感受,認同其感情需要,幫助其建立優秀的思維品質,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堅強的學習意志。這樣,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師生之間除了在認知結構層上進行交流,而且在情感層面上進行交流、師生之間的關系由單向直線型結構優化成了雙向循環型結構(如圖二、圖三所示)。
四、以反思回饋為導向
蘇格拉底說:“沒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生活。”人們在經歷磨難、逆境,希望成功逆襲、走出困境時,很容易走進反思的人生。反思是人類一種基本的生存方式。由此可見,學習活動過程中,反思也應該成為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它是學習者對理論和實踐關系的重構,對經驗、知識的必要補充或糾正。反思回饋是一種特殊的思維模式,直接產生與于特定實踐中的困惑、失敗,繼而引起的目的性探索和解決問題,對后來的行動產生依據和指南。學習過程中反思回饋受眾對象,既應該包括教師又應該包括學生。教師反思教學設計、教學實施以及教學結果等各個教學環節,獲取教學機智,形成個性化獨特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自我”;學生也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發現問題,進入創新空間,體驗思維樂趣。
參考文獻:
[1]楊曉輝.任務驅動模式在高效計算機公共課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4):37.
*項目名稱:天津市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項目《“一帶一路”戰略下高職商務英語專業英語閱讀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以天津現代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基金編號:XVI4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