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晴??
摘要:文學課程是語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由于文學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意義及語言價值,通過對其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在提高語言能力的同時加強對對象語言國的認識,從而提升文化修養(yǎng)及學習能力。本文以洛爾迦的戲劇作品《貝爾納爾達之家》為例,探究在對外西語教學中如何構建成功的、有意義的文學課堂,有助于向廣大教育者闡明文學課堂的功能和意義,以及在語言教學中文學課最終的目的與成果。
關鍵詞:語言教學;文學課堂;引導;《貝爾納爾達之家》
在近幾十年中,隨著中國及西語國家外交關系的不斷發(fā)展,對于西班牙語人才的需求不斷提升。因此,有大量學校開設了西班牙語言文學專業(yè)。在傳統(tǒng)的西語教學中,強調的大多為“聽、說、讀、寫”四門基本技能的運用。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對于西語從業(yè)者的語言知識要求有所提升,對于語言對象國的歷史、文化的了解成了考察人才素質的一個關鍵因素,文學課的作用也逐漸受到了教育者的重視。通常來講,文學被認為是語言的一種高級的表達方式,通過閱讀文學作品,可以構建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跨時代交流,以此達到開闊視野的目的,使讀者在加強語言能力的同時,對對象語言國的歷史、文化、社會、人文有所了解。所以,在新形勢下如何構建對外西語教學中的文學課堂,是當前西語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一、 對外西語教學中的文學課程的意義及教學法
語言教學的目的不僅限于掌握語法、詞匯及如何正確運用語言,同樣也需要系統(tǒng)地了解對象語言國的文化、歷史、社會以及語言使用習慣。因此,部分學者曾提出了“真實的語言”的概念。
“作為教師,要在教學中讓學生獲知‘真實的語言。而所謂‘真實的語言,只有兩種途徑可以獲知:一是同母語者進行自發(fā)的、不限主題的、不限時的交流;當然這種辦法只有當學習者身處對象語言國進行語言學習時方可實現(xiàn)。第二即是閱讀文學作品。”(Pedraza Jiménez,1996;原文為西班牙語,作者譯)
由此可見,文學課程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及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而教育者的職責正是在幫助學生認識到這種重要性的同時,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手段來幫助學生將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和對語言知識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教學中,文學課程的優(yōu)勢及難點都是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在于文學作品由于其故事性較強,比較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閱讀并學習文學作品的同時比較容易督促學生進行相關的總結及思考。而難點在于大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使用的詞匯較為高級,且文學作品均誕生于特定時代,時代背景較為復雜,再者多數(shù)文學作品中會使用到象征等文學手法,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容易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偏差。基于以上因素,在構建一個豐滿有趣的文學課堂時,教師需要至少明確如下三個問題:
1. 在語言教學中,文學課程的功能是什么?
“閱讀應當轉變?yōu)橐环N社會行為,并為每一個個體提供表達自己的思考與意見的平臺,讓其明白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并在理解文學作品之外,理解何為真正的人性:即理解世界本身和其余個體的思維方式及行事動機。若不能如此或不愿如此,至少每一個讀者可以將文學作品視為進步的橋梁,用以獲知一定量的語言知識。”(Salvador Montesay Antonio Garrido,1990;原文為西班牙語,作者譯)
每一部文學作品都是時代、地域、思潮、語言等種種因素的總和。從語言學習的層面上來說,文學課的功能在于引導學習者接觸高級詞匯,不同地域的俚語,同時在閱讀過程中學習詞法、句法及語法,從而加強語言能力。從文化的角度來說,文學課堂分為文學史的講授和精品篇章賞析兩個方面。在教學中,教育者需要帶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時代背景、作品主旨進行解讀,從而讓學生了解對象語言國的歷史及文化。例如:通過對西班牙黃金時代騎士小說的學習可以了解西方騎士主義精神,通過19世紀初一系列女性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了解西方女權主義的發(fā)展進程等。最后,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文學課的最大意義在于引起學習者的思考,使其明白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意圖以及社會責任感,從而完善自己的價值觀。
2. 如何選擇課堂使用的文學作品?
縱觀西班牙及拉美文學史,文學作品繁多。教育者在選擇課堂使用的文學作品時需參照多種因素,進行有目的的取舍。首先,要選擇與學生的語言水平相符合的作品。目前,在我國的大專院校中,西班牙文學及拉美文學課程通常開設于大三年級的上、下學期,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需要在學習西班牙語的第三年才接觸文學作品,在初期學習的階段,同樣也可以選擇一些用詞較為簡單的文學作品作為語言教學的輔助,讓學生盡早接觸地道的西班牙語。例如:《盧卡諾伯爵》是由50余個小故事構成的,和家喻戶曉的《伊索寓言》較為相似,所以在初期階段教師不妨選擇類似的作品。鑒于其故事內容對學生而言沒有太大的理解障礙,便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語言的用法。而西班牙浪漫主義詩歌中含有較多的比喻、隱喻及意象,用詞也稍顯晦澀,更適宜有一定西語基礎的學生進行學習。
其次,要選擇與學生的文化水平相符合的作品。此處的文化水平指的是學生的“西班牙文化水平”。因為前文也提到過,每一篇文學作品都反映了其時代背景,所處地域的文化習俗以及作者的個人經(jīng)歷。這就要求學生先對這些知識有所掌握,才能更好地進行文學作品的學習。例如:在作品《血婚》當中,作者大量描寫了弗拉門戈舞的場景,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之前,對這一文化現(xiàn)象及其外來文化的背景有所了解。
最后,要選擇有沖突、有意義的文學作品。追本溯源,教師之所以在語言教學中選擇文學作品,在重視其語言價值的同時,也是因為文學作品相較于課本上的文章更具有趣味性,更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作者的價值觀也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或意見相左,從而促使其進一步深入地思考。所以課堂上使用的文學作品需要具有一定的時代意義及教育意義。
3. 如何構建有趣的文學課堂?
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的魅力在于它很好地體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同時,由于各人經(jīng)歷的不同,看問題的視角不同,對事情的認知能力不同,使得不同的人在閱讀同一部作品時,容易產(chǎn)生不同的觀點與看法。這就要求教育者在講授文學作品時,采取適當?shù)姆椒ㄟM行引導,切忌“一言堂”式的授課。endprint
在文學課堂上,教師宜弱化自身“講授者”的地位,更多地將自己定位成一個“引導者”。除了將必要的語言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外,應組織一系列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中心并以各種方式表達出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只在必要時加以指正。例如:部分文學作品中的情節(jié)或人物具有較強的爭議性,則不妨總結出幾方觀點,在課上由教師給定命題進行辯論;而某些戲劇作品人物眾多且性格鮮明,此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劇本改編及課本劇表演等。諸如此類的種種教學活動,其根本目的均在于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和理解文學作品后,將語言輸入轉變?yōu)檎Z言輸出,在加強作品理解的同時充分鍛煉語言能力。
二、 以洛爾迦戲劇《貝爾納爾達之家》為例淺談文學課堂的構建
《貝爾納爾達之家》是西班牙“27一代”著名的詩人及劇作家洛爾迦的代表作品。該戲劇寫于1936年,并于1945年在阿根廷出版。共由三幕構成,以一眾女性角色為作品主角,情節(jié)上具有大量的沖突及轉折,其中有關于家庭沖突、自由戀愛及年輕人突破傳統(tǒng)的主題比較具有時代意義,具有較強的可讀性。以貝爾納爾達夫人的專制及其小女兒阿黛拉的叛逆和自由精神作為戲劇的主要矛盾,能夠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中級西班牙語水平(MCER評級B1-B2級)的學生而言,語言難度適中,用詞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因為戲劇本身多采用對話體進行寫作,所以基本可以做到無理解障礙。
以此作品為基礎,構建一堂成功的文學課則需要遵循如下幾個步驟:
1. 對于作品背景及作者的講解。
“27一代”及“98一代”是西班牙近代文學史上比較重要的兩個流派,因為西班牙在1936年至1939年之間經(jīng)歷了一場全國性的內戰(zhàn)并確立了后來佛朗哥長達40年的獨裁統(tǒng)治,而“27一代”作為西班牙當代先鋒派文學的代表,作品中充滿了追求精神自由的新思想,也具有一定的革命激情。本劇作者洛爾迦更是這種“叛逆的自由主義”的先驅者。他短暫的一生經(jīng)歷無數(shù)坎坷,正如他自己在詩作《騎士之歌》中所描述的那樣:“死亡在科爾多瓦的塔尖上時刻注視著我”。
因此,在課堂上,教師首先應該讓學生對西班牙近代史、西班牙內戰(zhàn)、“27一代”及洛爾迦本人的經(jīng)歷有所了解,注意引導學生思考并查證幾個關鍵的問題。例如:“27一代”因何得名?該流派的文學作品具有什么樣的共性?如何產(chǎn)生了這種共性?洛爾迦本人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哪幾個階段,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本劇寫于1936年,而于1945年方在外國出版,這當中發(fā)生了何種變故?等等。
2. 對于作品的分析及講解。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需引導學生從文學語言及文化語言兩個方面對作品進行全方面的分析與解讀。所謂文學語言,指的是在這部劇作中體現(xiàn)出的文學性,例如不同角色由于身份、地位、性格特點的不同造成說話語氣及用詞的差異;景物及背景描寫與人物境遇之間的呼應以及對情節(jié)的推動等。教師可以提出一些論題,如貝爾納爾達夫人在全劇中多次呼喊:安靜!每次的心境和語氣有什么樣的變化等,從而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入的思考。
而所謂文化語言,則是探究該劇中的文化現(xiàn)象,諸如劇中存在的大量意象,如鐘聲、顏色、人名等。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完成兩個層次的學習任務:一是討論各個不同意象的文化內涵,需注意的是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成長經(jīng)歷、文化水平及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對于意象的解讀并非是一致的,教師只需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看法并加以判斷指正即可。二是要求學生將各意象的文化內涵與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進行對比。例如書中數(shù)次提到阿黛拉著綠衣,象征著她的純潔及她所代表的希望及新生,此處與綠色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大體一致。
3. 組織相關的課后活動。
在系統(tǒng)學習本劇之后,教師還可以組織一系列的課后活動,其主要目的在于進一步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例如:觀看由本作改編的同名電影并要求學生說出對閱讀作品后及觀影后感受的不同,鼓勵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從而把握學生對劇中人物情感及情節(jié)發(fā)展的解讀等等。
考量成功的教學的標準在于不光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要明確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構建一門成功的文學課堂,則是要讓學生在文學作品之外,掌握自主思考、自主學習以及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從而找到文學作品在語言教學中的地位,使文學課堂真正融入到語言教學中并充分發(fā)揮其本身的價值。
參考文獻:
[1]Font E G. Claves para la lectura de La casa de Bernarda Alba, de Federico García Lorca[M].1986.
[2]Lorca F G. La casa de Bernarda Alba[M].Castalla Didáctica,2010.
[3]Jiménez F B P. La literatura en la clase de espaol para extranjeros[J].María Angela Celis Sánchez,1998:págs.59-68.
[4]陳永國.西班牙現(xiàn)代劇作家洛爾卡及其死亡悲劇[J].戲劇文學,1995,(z1):86-88.
[5]黃明.文學作品的結構與文學教學方式[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5):64-65.
作者簡介:
申晴,助教,吉林省長春市,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