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帆 曹玲
內容摘要:本文從發展環境、信息化程度、發展效果和社會績效四個方面構建我國省域間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評價指標體系,先后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對31個省份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進行測量,并結合測量結果進行聚類分析。研究發現,東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優于其他地區,西部地區的發展績效最低,并且沿海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高于內陸地區,南方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好于北方地區;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和其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相關性,且存在很大差距。
關鍵詞:電子商務 發展績效 層次分析法 因子分析 聚類分析
引言
電子商務是指通過電信網絡從事商業信息共享、業務關系維護并進行業務交易的活動,狹義上可以認為是利用互聯網從事商務活動。近年來我國電子商務發展勢頭迅猛,2015年交易額和網絡零售額分別達到20.8萬億元和3.88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約27%和33.3%,其中實物商品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8%。
隨著電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和智能設備終端的普及,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國家層面逐步出臺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如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201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2016年《國務院關于同意在天津等12個城市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批復》,可見發展電子商務在促進傳統產業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保障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在此背景下,各省也制定了許多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措施,如2016年云南省《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遼寧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實施意見》。但目前在省域層面,各個省市電子商務發展的情況如何?各省域之間發展績效如何評估?學術界尚未對此進行關注和研究,本文嘗試對這一課題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旨在為政策制定者和企業界決策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評價維度
國際上最早由美國商務部提出電子商務發展測量指標體系,目前國內有從衡量電子商務投資和應用對企業、地區和國家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貢獻視角,提出從就緒度、應用度和影響度三個方面構建電子商務發展測度指標體系;有從生存能力、發展能力、系統運行和經濟效益四個維度構建企業電子商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也有從戰略構建、資源分析、能力評估和績效測量四個維度之間的因果作用關系構建評價企業電子商務績效模型;也有從網絡營銷指標、國際電子支付指標、電子通關指標、國際電子商務物流指標和電子商務法律指標六個維度構建跨境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通過總結已有研究可以發現,評價目標不同所選擇指標的維度也不相同,但上述研究對本文有所啟示,如在評價維度方面考慮社會績效,以及在發展環境里考慮物流和政策支持因素。最終,本文從發展環境、信息化程度、發展效果和社會績效四個方面和16個子指標構建了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評價體系(見表1)。
本文的數據通過直接引用或間接計算得出,其分別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5)》、《2016年全國社會化電商物流從業人員研究報告》、《中國電子商務園區研究報告(2016)》、《中國淘寶村研究報告2015》、《新生態·新網商·新價值-2015年網商發展研究報告》、《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示范城市發展指數報告》、《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縣域發展指數報告》以及2010年淘寶網就業數據。依據構建的指標體系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所選指標在量綱和數量級方面的區別。但由于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相關數據缺失,本文暫不將其納入討論范圍內。
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評價綜合模型
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省域電子商務的發展績效。層次分析法是一種成熟的評價方法,使用此法通過專家打分計算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主要步驟為:
一是構建層次結構模型,具體就是將評價的內容具體化,通過關鍵性指標評價內容,并將各指標通過重要性權衡對比,科學分析后逐層分解為具體指標的過程。
二是根據層次結構模型分解對比模塊,將研究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即目標層、策略層、指標層,并兩兩進行分解,獲得具體評價內容指標。
三是根據判斷值設定判斷矩陣,AHP基本原理就是根據人的判斷和經驗,將一層次指標兩兩進行重要性對比,本文將參照Seaty等提出的比例九標度法(見表2),把成對比較結果構建成判斷矩陣,在這一步驟選用6到8名專家進行評價打分。
四是計算權向量并做一致性檢驗,具體先要對判斷矩陣進行計算得到權向量,獲得指標權重,通過對矩陣的歸一化處理和一致性檢驗,如果一致性指標CI<0.1時,說明該績效指標的權重是科學可信的,其中,,但若判斷矩陣一致性程度無法接受,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調整,直到滿足CR<0.1標準為止。
五是根據各模塊權重進行綜合評分,主要是根據構建的指標體系逐層構建判斷矩陣,計算得到每一指標對上層指標的權重,并根據權重計算得出各省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總得分。
運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省域電子商務的發展績效。層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計算結果也不夠精確,故將進一步運用因子分析更客觀、科學地計算出各指標權重,以彌補此缺點。因子分析作為一種常用的從變量群中提取共性因子的統計技術,有利于在省域電子商務績效評價的過程中幫助提取公共因子,保持原始數據最大程度的“客觀性”。
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結果的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評價。基于主客觀兩種評價方法計算出來的得分,分別賦予對等的權重,進行計算各省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得分并將其排序,進一步繼續利用聚類方法進行歸類。
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評價分析
(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一般評價步驟endprint
首先建立了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評價體系,然后將指標層進一步分解,得到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見表1),之后通過專家討論得到各指標間的關系判斷矩陣,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策略層判斷矩陣和指標層判斷矩陣如表3、表4所示。
各判斷矩陣結果顯示一致性檢驗通過,接著分別將以上各層級指標權重對綜合評價S的權重進行計算,結果見表5。
最后,基于確定的各個子指標的權重和各省數據,利用下面所示公式計算出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評分。,其中Ai表示該指標Xi對評價目標S的權重,ZXi表示標準化之后的指標Xi數據。
(二)基于因子分析法評價省域電子商務的發展績效。
KMO 和球形Bartlett 檢驗。檢驗結果顯示KMO = 0.770,指標統計量大于0.50,表示變量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的球形度檢驗值為730.553,且P值為0.000,達到0.01的顯著水平,可以認為相關系數矩陣和單位矩陣存在顯著的差異,適合于作因子分析。
相關矩陣特征值與累計貢獻率。表6顯示旋轉后前4個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累計方差貢獻率為87.391%。在社會科學領域內若因子分析萃取后保留的因素聯合解釋變異量若能達到60%以上,就可認為萃取后保留的因素相當理想。因此,采用這4個因子對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進行綜合評價是科學有效的。
因子載荷矩陣。因子載荷矩陣表明,第一公因子F1在X1、X2、X3、X10、X15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發展環境。第二公因子F2在X4、X5、X6、X9、X16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信息化程度。第三公因子F3在X11、X12、X13、X14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發展效果方面的內容。第四公因子F4在X7、X8上的載荷較大,主要反映了社會績效方面的內容。其結果與層次分析法有略微差異,但大體上保持了一致。
公因子得分與省域電子商務績效綜合得分排序。根據公因子的分析數據建立計算公因子得分的模型,可以分別寫出四個公因子的表達式:Fi=fij*Xj ( i=1,2,3,4 ; j=1,2,3,…,14,15,16 ), fij表示主成分i的第j個變量對應的因子載荷值。
根據公式,FA綜合得分=(第1主成分×對應貢獻率+第2主成分×對應貢獻率+第3主成分×對應貢獻率)/累計貢獻率,可計算出各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的綜合得分,其排序結果見表7所示。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結果的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評價
前文利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且經過計算獲得了較為合理的結果。但層次分析法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計算結果也不夠精確。基于此,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更客觀、科學地計算出各指標權重,以彌補層次分析法的不足。最終按照最后總得分=AHP綜合得分 * 0.5 + AF綜合得分 * 0.5,對各省綜合得分的大小將其排序。基于兩種方法結果的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綜合排序如表7所示。
(四)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聚類分析
研究繼續利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基于計算結果進行歸類。具體是以31個省域為樣本,基于利用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得出的公共因子數據、綜合得分數據及總得分數據,采用Ward法測定個案與類以及類與類之間的距離,用Euclidean距離計算樣本距離。最后發現當把31省域樣本分為六類的時候,聚類效果較為理想(見表8)。結合前面績效評分情況來看,浙江、廣東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顯著優于其他地區,而位于前三類的地區其電子商務績效也顯著優于后三類,聚類結果與湯英漢的研究具有些許差異,原因在于本文在方法選擇和數據來源上與其不同。
結論
研究發現,東部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優于其他地區,西部地區的發展績效最低;沿海地區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高于內陸地區,南方的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好于北方地區,這與省域電商發展呈現出自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由高到低的階梯狀分布特征的結論相一致。原因可能是信息化程度和發展環境的制約,由于發展歷史和地理位置的差異,中西部內陸地區在物流發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基礎方面,仍比較薄弱,且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尚未意識到電子商務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對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此外,省域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和其經濟發展水平有一定相關性,且存在很大差距。基于層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結果的得分排序以及兩者加權得分排序,并結合聚類分析的結果,可以看出省域之間電子商務發展績效存在很大差距,前后名次得分相差近10倍,另外電子商務發展績效高的省份,其經濟發展水平也往往較高,原因可能是本省居民消費能力較高,購買力強,并且制造業發達、信息化水平高,商品經過電子商務的方式能夠實現更為高效的流通和銷售。
參考文獻:
1.Vladimir Z. Electronic Commerce: Structures and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1996,1(1)
2.曾億武,萬粒,郭紅東.農業電子商務國內外研究現狀與展望[J].中國農村觀察,2016 (3)
3.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2015中國電商報告》核心數據發布[EB/OL].2016[2016-08-11].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6/29/c_129101408.htm.
4.楊堅爭,周濤,李慶子.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作用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11(10)
5.湯英漢.中國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及空間分異[J].經濟地理,2015,35(5)
6.錢海婷.電子商務測度模型及績效評估方法探討[J].管理現代化,2009(5)
7.王麗華.企業電子商務績效評價體系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3)
8.趙晶,朱鎮,王飛等.基于過程的企業電子商務績效評價模型[J].管理工程學報,2010,24(1)
9.楊堅爭,鄭碧霞,楊立釩.基于因子分析的跨境電子商務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財貿經濟,2014(9)
10.浩飛龍,關皓明,王士君.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水平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經濟地理,2016,36(2)
11.宋周鶯,劉衛東.中國虛擬企業的空間分布格局及其影響因素[J].地理科學進展,2011,30(8)
12.吳明隆.問卷統計分析事務———SPSS操作與應用[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