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摘要: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初中歷史教師可以在課上加入適當的歷史故事講解,它更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豐富學生歷史知識的同時,還增強了歷史課堂的趣味性。將每一段歷史都當做一個故事來講,是歷史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創新。為了更好地將歷史故事引入初中歷史課堂,筆者結合多年歷史教學經驗,針對提高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性進行了以下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故事;教學有效性
一、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的必要性
(1)符合學生心理特征,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在學習知識時比較偏向于感性思維,對某一科目的喜歡與否完全憑自己興趣來判定,這不利于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只有培養起了學習的興趣,教師才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并探索知識。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充分吸收課堂內容。
(2)制造想象空間,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歷史故事具有邏輯性和時間性的特點,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可以恰當的引導學生對歷史故事情節和結局的猜測,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順著故事的發展方向總結出歷史故事常見的規律,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這樣學生就會運用理性思維看待歷史事件,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
二、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1)課前導入
初中歷史教師在課堂的開始不宜過快地直奔主題,可以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講解一些與本節課堂相關的內容,高質量的課堂導入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關鍵。在新課伊始,教師可以花十幾分鐘的時間為學生講述幾個與課堂內容相關的歷史小故事,讓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集中注意力,使其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教師要將故事的脈絡和相關史實講解清楚,并將教學內容自然而然地與歷史故事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掌握,提高歷史課堂效率。另外,歷史故事的獲取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可以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比如文學作品、詩詞歌賦等都可以當做歷史故事來講,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調動原有知識,使其腦海中形成一個龐大的知識庫,對知識的掌握更加系統化,提高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比如我在講唐朝的“安史之亂”時,就運用了學生語文學科中學習的關于唐玄宗和楊貴妃的詩句“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通過講述這個故事,讓學生了解“安史之亂”這一歷史時間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這樣學生在學習時就會容易很多。
(2)課中穿插
在歷史課堂中穿插歷史故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還能夠豐富課堂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在初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中,通過給學生講解成語典故,使學生更方便地記憶課堂內容,如,在講“楚漢之爭”這一歷史事件時,為學生講述“破釜沉舟”和“背水一戰的成語典故;也可以講述歷史人物的生平逸事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歷史事件,如在講司馬遷的人物經歷時,可以利用司馬遷創作《史記》的歷程當成小故事來講,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司馬遷的創作的艱辛和持之以恒的決心。教師在歷史課堂上利用歷史故事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有趣的教學環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憶歷史學習內容,提高學習效率。
(3)課后延伸
歷史故事也可以運用在課堂結束之后,這樣可以與課堂導入相呼應,既鞏固了學生的課堂學習內容,又實現了課堂知識的拓展。在“商鞅變法“一節中,文中主要講述了商鞅為秦國的發展提出了有效地變法措施,但最后被處以“車裂之刑”,學生們都會對商鞅這一悲慘的結局感到惋惜。為了使學生對“商鞅變法”有更深刻的理解,我在課堂結束之后,講述了一段秦王派兵追捕商鞅的歷史小故事。這種利用歷史故事進行歷史教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對歷史課充滿期待的心情,提高其歷史學習的主動性。
三、選取歷史故事的原則
(1)內容生動,主題鮮明
歷史故事這一教學形式之所以被推崇,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內容生動有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故事的講解一定要主題鮮明,條理清晰,歷史故事的選取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教師就無法組織語言,更沒有邏輯性可言。
(2)立足課本,啟發思維
歷史故事在追求內容有趣的同時,還要符合課堂教學內容,故事的最終目標還是要服務于歷史教學,不能偏離課本本身;歷史故事在幫助學生在完成課堂學習內容的同時,還應通過一定的思維訓練,達到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四、結語
將歷史故事運用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符合學生學習的心理特點,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師在運用歷史故事進行授課時,要巧妙地制造懸念,引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思考,增強其對歷史課堂的參與積熱情。這種以故事為載體,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課堂興趣,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融進歷史學習的課堂,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金玲.淺談歷史故事在初中教學中的靈活運用[J].新課程導學.2012.
[2]沈麗英.探究初中歷史教學中歷史故事的應用[J].新課程(下).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