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靈動課堂”的關鍵詞毋庸置疑:靈動和課堂。那么什么是靈動呢?我認為“靈”,應該是靈氣、靈慧、靈性,即激發出學生的思考與生成;“動”,應該是手動、口動、思維動,即師生生生之間達成的互動。課堂是實的,靈動是虛的,虛實相生達到理想效果。
關鍵詞:思考;實踐;靈動的課堂
思考:靈動的課堂應該有——變“俏”為“實”的情境創設。
有效的情境創設,不僅能為學生學習數學拉開成功的序幕,誘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引起認知沖突,還能激發學生往下學的欲望,成為他們主動探索數學知識的動力。
實踐:
教學片段一:
師:同學們,咱們班有2組同學要進行拔河比賽,找學生上臺(左邊2人,右邊4人)。這樣公平嗎?生:不公平。
師:為什么?生:兩邊人數不一樣多。
師:哪邊多?生:右邊多。
師:多幾個?生:多2個。
師:如果不改變總數的情況下,怎樣做才能公平呢?
生:從右邊找一位小朋友到左邊去。
……
對比片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次拔河比賽怎么樣?找學生上臺,其他生加油助威。
學生開始在臺下,加油的,喊話的,離開座位看熱鬧的。場面非常地亂。
……
導課的方式有多種,務實的眼光去審視,簡化情境中的非數學因素也許是最主要的。
思考:靈動的課堂應該有——變“亂”為“序”的探究環境。
有效的探究是在教師指導下,在真實自然的探究環境下,逐漸揭開數學神秘面紗的過程體會,最終內化成自身的知識。而不是在探究過程中采用“放羊”式,讓學生自由放縱,這樣會導致學生的探究學習盲目無序,耗時又低效。即使是自主探究也離不開教師方向的點撥。
實踐:
片段二:
師: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個小朋友,怎么擺呢?(學生在黑板上進行磁棒操作:左2右4)
師:我們怎么擺才能一眼看出右邊比左邊多幾人呢?
(學生上臺調整,改為上4下2,體現“一一對應”思想。)
師:右邊比左邊多幾人呢?生:2人。板書:多2。
師:誰能上臺來給我指一下,多出的2人在哪里?學生上臺指。
師:那么我們怎么移動,讓兩邊人數一樣多呢?
生上臺展示:從上面移1根到下邊。板書:移1。
師:同學們,你能也用小棒表示一下剛才的過程嗎?擺完之后,同桌相互說一說。
對比片段:
師:如果用一根小棒代表一個小朋友,左邊的小朋友用幾根小棒表示?生:2根小棒。
師:右邊呢?生:4根。你能用小棒表示一下剛才的過程嗎?擺完之后,同桌相互說一說。
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探究操作也只是流于形式,盲目無序的探究不提倡。教師要及時點撥,靈活調控,以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思考:靈動的課堂應該有——變“填”為“思”的思維過程。
靈動的課堂上,應該隨時可以看到師生的思想在傾聽中碰出了閃亮的火花。老師在傾聽中,捕捉到孩子心靈深處最微妙也最動聽的弦音。孩子們也在傾聽中,有了更多的自由思考的時間,有了更多的自由表達的機會。
實踐:
片段三:
在講授《智慧廣場——移多補少》這一課,教師在引導學生得出“多2移1”“多4移2”、“多6移3”之后,進行相應的提問。
師:觀察這三組示范,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都是從多的移到少的。
師:說得非常好。都是從多的里面移動,補到少的里面,最終一樣多。我們可以稱作“移多補少”。
生2:我發現多出來的像2,4,6都是雙數。
生3:我不太明白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黑板上也有1,3這些數啊,為什么說都是雙數呢?
生2反駁:我的意思是,多出來的(又重復一遍)是雙數。
生4:老師我還發現,多出來的數都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你看,2分成1和1,4分成2和2,6分成3和3……
對比片段:
師:觀察這三組示范,我們不難發現:
三組都是從多的里面移動,補到少的里面,最終一樣多。我們可以稱作“移多補少”。
我們還發現多出來的數都是雙數而且都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同學們,明白了嗎?
“填鴨式”的講授,被動地聽講,也許剝奪了學生學習中最重要的東西——思考與表達,甚至是審視錯誤的能力。
思考:靈動的課堂應該有——變“常”為“新”的精彩生成。
學生學習的過程首先是一個思考的過程,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地發現問題,又不斷地解決問題,始終處在一種思維挺進狀態,能力也隨之呈螺旋式上升。沒有思考就沒有疑問,沒有疑問就沒有課堂的延伸。所以,靈動的課堂上,一定處處有著學生思維的火花。
實踐:
片段四:
師:剛才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有了這么多重要的發現,真的很了不起。你還有其他問題嗎?
生:老師,要是多出來的是單數怎么辦?
師:那怎么辦呢?(黑板上出示上5個圓圈和下2個圓圈)誰有辦法?
生1:再添上一個。
生2:去掉一個。
師:不能改變總數。
生思考……
生3:老師,能不能把多出來的這一個圓,掰開分成兩半?
師:同學們善于思考,都非常的有想法,這個知識我們到三年級會學習一種新的數,就能解決它。
……
塑造真正的、靈動的課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教學行為和教學習慣,從注重研究教師怎樣“教”轉到研究學生怎樣“學”上來,把教師的活動定位為喚醒、激勵、引導、啟發和評價,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交流的核心,讓學生的思想在溫情中、傾聽中、自主中、合作中、思考中頓悟、升華。而我也將繼續帶著思索和實踐不斷前行。
作者簡介:
李嬌,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祥瑞園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