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婷婷+付啟龍
摘 要:依托鄉土校本課程,使之成為真正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家鄉底蘊的最形象生動、最真切感人的活教材。校本課程設置基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突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終極目標。校本課程編排必須要遵循兩個原則:一要以生為本,二要把課程文本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校本課程基于縣情鄉情,課程設置涵蓋三個方面主題。校本課程主要通過四個途徑來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我們的初衷,探索校本課程教育模式永遠在路上。貫徹落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之路會艱辛而漫長,我們不忘初心,不斷前行。
關鍵詞:學生核心素養;校本課程;鄉土文化
國家在新課程改革中,倡導三級課程體系,即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特別是校本課程里,給地方乃至學校、民間組織在編寫各具特色的課程上預留出了很大的空間。校本課程可以填補教學內容上的空白并且具有靈活性與知識的多樣性,而鄉土內容的校本課程是地方文化藝術與人文特征的再現,依托鄉土校本課程,使之成為真正培養有家國情懷和家鄉底蘊的最形象生動、最真切感人的活教材。
校本課程設置基于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突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這一終極目標。
新頒發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首先要明白核心素養的內涵。OECD(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核心素養是一個動態發展的,整合了知識、技能、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集合體的概念。歐盟認為,核心素養是以“終身學習”為基本價值取向,要求人們能夠在生命的過程中處理和應對一切變化和挑戰。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指出,核心素養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無論哪種定義,都說明核心素養必須圍繞一個核心——“全面發展的人”。真正有素養的人應該不僅有智商,還要有情商;不僅有才華,還要有德性;不僅有知識,還要有技能;不僅會學習,還要會生活。核心素養從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確立了六大學生核心素養,其中的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重點強化了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因此編寫教材時,我們要突出“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和人文底蘊”這個總目標。
校本課程編排必須要遵循兩個原則:一要以生為本,二要把課程文本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
第一個原則是要以生為本,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
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意識,我們破除了校本課程建設的神秘感,在編寫教材中:編制問卷,課堂調查,找教師、學生座談,廣泛征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學生的需求來安排內容、確定方式,激發了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和創新思維。
第二個原則是要體現課程文本與綜合實踐活動相結合,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擔當意識。
我們學校坐落在金寨這片紅色的沃土上,這里不僅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還孕育了59位開國將軍和數十萬英雄兒女,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勛。輝煌燦爛的革命歷史,是我們革命老區的驕傲;豐厚濃郁的紅色文化底蘊,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莊嚴神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我們生動的教科書,為學校開設校本課程指明方向。
因而,在課程設置上分文本式教材和綜合活動兩大塊設計。正文重在介紹鄉土文化知識,綜合活動重在引導學生由課堂走向廣闊的生活,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做到文本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學生可以參照課程列出的項目,參與自己喜歡的內容。在具體實施中,學生增強了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如學生在收集資料時調查分析和信息處理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參觀訪問時溝通和交往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在為旅游景點做推介活動中,學生知道了自己作為金寨人的責任與自豪。
校本課程基于縣情鄉情,課程設置涵蓋三個方面主題。
我們通過查資料、讀文獻、訪專家、走民間,收集到了比較全面而又系統的金寨鄉土教育資源,綜合了光榮的革命歷史、風景民情和物產美食等方面,構建了三大主題鄉土校本課程。
主題一:紅色追憶,充分利用金寨革命老區紅色教育資源。
金寨是一方紅色奉獻的土地,被譽為“紅軍的搖籃、將軍的故鄉”。革命戰爭年代,境內先后組建11支主力紅軍隊伍,10萬金寨兒女為國捐軀,誕生59位開國將軍。新中國建設時期,境內修建治淮骨干工程——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總蓄水量50億立方米,淹沒良田10萬畝、經濟林14萬畝和3大經濟重鎮,移民10萬人。獨特的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寶藏”,對學生的教育實踐活動開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金寨時,對傳承紅色基因也提出了殷切希望。
在這種特定環境的指引下,我們開設了以“紅色追憶”為主題的校本課程。通過十個課題的呈現,設計了以紅色之旅導游詞的形式,從金寨紅色革命的光輝歷程開始入題。集中引導學生從紅色教育的集中地:紅軍廣場,革命烈士陵園,金寨縣革命歷史博物館等一一進行參觀,瞻仰。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了解,對在金寨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進行回顧。整個課程,以革命歷史事件——立夏節起義,領悟先烈們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革命老區“三個十萬”——十萬英雄兒女為革命獻身,了解先烈們勇于奉獻的革命精神。以“八月桂花遍地開”“兩授上將的洪老將軍”以及“紅軍故鄉、將軍搖籃”的光榮贊譽,道出金寨在中國革命發展和新中國建設中做出的豐功偉績。
“欲放眼天下,應心懷鄉土”,愛國必先愛家,只有了解了家鄉的歷史和文化,才能熱愛她建設她,進而熱愛我們的祖國。學生回顧金寨革命歷史,重溫了大家耳熟能詳的革命故事和英雄事跡,在大量豐富的革命歷史文物、文字圖片記載面前,聽了生動詳實的歷史人物解說,學生們可知、可感。一個個心情澎湃,激動不已,受到的教育效果十分明顯。endprint
主題二,再現家鄉靈山秀水,我們深愛著她的美麗風姿。
金寨縣自然資源豐富,旅游景點密布,依托地域自然景觀,我們開設了“高峽出平湖”“奇石幽谷”“天然氧吧”“馬鬃嶺上映山紅”等以“靈山秀水”為主題的校本課程,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分別介紹了全國著名的治淮骨干工程梅山和響洪甸兩大水庫、以奇石幽谷著稱的燕子河大峽谷、華東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山花爛漫的馬鬃嶺等山水風情。
愛家愛國,就要了解她的美麗,了解她的富饒,了解她的輝煌,了解她的神奇。在學習的過程中,家鄉的山川大地、林木田園,這些學生無比熟悉的事物,都會變得有趣而生動起來。
主題三:一覽風物民情。這片生我養我的富饒的土地,我們熟悉且深深懷念。
家鄉金寨資源豐富,地下蘊藏鉛鋅、水泥灰巖、花崗巖、玉石、鉬等20多種礦藏,境內國家級稀有珍貴動植物分別達18種和25種,地上茂林修竹、桑田萬頃、栗茶相生、菌藥遍布,素有板栗之鄉、名茶產地、絲綢大縣、西山藥庫之美譽,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生態農業示范縣。
通過課程的設置,學生通過攝影、繪畫、文章、詩歌等多種形式表現對家鄉喜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心眼手的合作與審美能力發展。
校本課程主要通過以下四個途徑來發展核心素養。
一是,愛祖國愛家鄉教育是發展核心素養的核心部分。
愛國教育是德育的核心。革命傳統教育中,學校以縣烈士陵園為基地,每年組織學生參觀革命烈士博物館。讓學生走出校園,走進陵園區,接受體驗式教育。今年暑假組織了“小小紅軍重走紅軍路”——走登山步道健身運動,體驗紅軍行軍的艱苦,磨練“小紅軍”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同學們在活動中增長了才干,陶冶了情操,既領略了人文、自然的風光,油然而生起對家鄉的熱愛,又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熏陶,從而增加作為革命老區人的自豪感。每年少先隊組織新生入隊教育,在烈士塔下集體宣讀入隊誓詞。積極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遺跡舊貌紀念場館,參觀縣城開發建設,讓學生在生動的歷史畫面前深受教育,使愛國愛鄉的思想觀念根植于心,從而成為激勵學生刻苦鉆研、拼搏進步的強大動力。
弘揚金寨精神,發揚革命傳統也是校本課程的靈魂。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金寨革命精神是我們國家寶貴精神財富:艱苦奮斗、勇于奉獻!在新世紀,新金寨,崇文尚德,融合協作,愛國奉獻,創新進取是新時代新金寨的精神。
定期邀請軍烈屬、紅軍老同志到校為同學做革命歷史報告會。請縣志黨史辦的老師給學生講金寨光榮的革命史。聘請烈士陵園和紅色旅游講解員到校來擔任輔導員,把革命傳統教育請進校園。作為金寨人,要知道: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金寨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是永放光芒、取之不盡的寶貴精神財富。
傳承革命傳統精神,汲取文化養料。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是讓學生學習、了解祖國革命傳統文化的最好辦法。學校通過革命詩詞經典誦讀,國旗下的講話,紅領巾廣播站,演講、講故事比賽,愛國主義教育讀書活動等多種形式和渠道,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讓學生以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吸取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氣質和神韻,振奮民族精神,守護精神家園。在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也加強和改進了學生行為規范和思想道德建設的精神效應。
二是,少先隊活動是發展核心素養的載體。
學校大隊部布置班隊定期開展教育主題隊會。使少先隊員們在組織活動中成長進步。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我是金寨小導游”“金寨名片”“講金寨人的故事”“傳唱金寨民間歌曲”和“讀書演講比賽”等文體活動,學生通過看、聽、說、游、記等方式,親身感受鄉土文化,以此延伸“靈山秀水”和“風物民情”兩大主題的校本課程,培養其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能力。
三是,在課程實施中滲透核心素養教育,學科教學是主陣地。
深入挖掘校本課程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充分發揮校本課程優勢,加強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心理素質,磨煉意志品質,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和堅韌不拔的精神。
四是,提升核心素養需要家校聯動,這是開展教育實施的重要環節。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是教育之鼎的一個得力支點。要求學生校內校外一個樣,必須與家庭教育密切配合。教育學生愛父母、愛長輩、友善同學都離不開家庭教育。可以這么說,不同的家庭環境可以培養出完全不同的學生。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學校是主渠道,同時學校也必須有指導家庭教育的職責。因此,我們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方法借助學校傳授給家長,提高家長的育兒素質。鼓勵家長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使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學校和在家里一個樣,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校本課程研發實施緊扣核心素養開展活動,多年來,我們一直認為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學”,而培養核心素養的教育要求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目標,堅決反對將“教育”二字割裂的做法,要求寓“教”于“育”,無“育”不“教”。所以不僅要教知識,更要教做人,要圍繞核心素養的三個方面開展教書育人工作。在文化基礎方面,國標課程和校本課程相結合,也要在課內與課外兩個維度著力。在課內,要做好學科間的整合,切實發揮實驗室、圖書館等功能室的作用,打造充滿人文與科學氣息的課堂;在課外,要結合學校自身辦學特色及所處地域的鄉土特色搞好校本課程開發,因地制宜地開展教育活動。在自主發展方面,要注重學生的養成教育,要把中華民族的革命傳統美德與學生新守則規范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自主自覺意識,勇于實踐探索的精神。在社會參與方面,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作用,要讓學生參與綜合實踐各個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街道和社區的各種實踐教育活動。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我們的初衷,探索校本課程教育模式永遠在路上。貫徹落實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之路會艱辛而漫長,我們不忘初心,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
[1]金寨縣志[M].1985.
[2]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1.
[3]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R].
作者簡介:
蔣婷婷,付啟龍,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金寨縣梅山第一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