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文+張麗萍
摘 要: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不僅影響醫療事業的發展,更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穩定。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新醫改方案的全面出臺及逐步實施,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應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德育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通過改革教學模式、轉變教學觀念、完善德育體系等多渠道全方位開展德育實踐育人,提高德育實效。
關鍵詞:醫患沖突;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實踐育人;有效路徑
隨著日漸嚴峻的醫患沖突逐步升級,醫患緊張局面給社會各方面都帶來極為嚴重的不良影響。對衛生類職業院校來說,從分析醫患關系緊張的“醫方—醫務工作人員”的道德素質因素入手,探尋衛生類職業院校在德育實踐育人環節,構建科學的德育實踐育人路徑,增強德育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而從根本上有助于改善醫患關系緊張局面,是新時期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實踐育人工作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一、 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德育理論教學過程實踐性和開放性
目前,衛生類職業院校普遍開設了德育理論課,然而衛生類職業院校的德育理論課教學需要整合德育體系,改革教學模式,采取對話、開放型教學方式,加強德育理論教學過程實踐性和開放性。
此處的德育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主要是指在德育理論課堂上,授課教師根據既定的教學計劃,利用現實的相關最新案例,激活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獲得相關知識的同時,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也能得以發掘。比如,可以通過對時下頻繁發生的醫患沖突具體案例的討論、辨析,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教育和醫德醫風教育,強化學生職業服務理念,讓學生在吸收新思想與知識的同時,進一步了解職業、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拉近學生與社會的距離,增強學生的職業和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運用知識服務社會的能力。
此處的德育理論教學過程的開放性,主要是指在德育理論課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從培養學生學習和實踐的態度及能力入手,激發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獨立的實踐能力。其主要體現在德育理論教學的內容、過程、方式方法及評價等領域的開放性。以德育理論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為例,其可以體現在將宣讀醫學生誓言、觀看醫患關系警示片、簽署執業承諾書、學習《醫師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等內容引入德育理論課堂,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社會責任意識教育,讓學生了解醫療衛生事業的現狀、醫患關系的現狀等,明確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要求與相關法律規定等。
通過加強德育理論教學過程的實踐性和開放性,使醫學生能夠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為適應職業崗位做好準備。這樣,他們在將來進入職業崗位后,能夠妥善處理醫、護、患三者的關系,進而將醫患沖突的隱患扼殺在搖籃里。
二、 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德育實踐育人針對性和實效性
醫患沖突背景下,增強德育實踐育人針對性和實效性,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教學觀念的轉變至關重要。雖然現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全國統一版本的教材,但這是不分教育層次的大綱式的教材。衛生類職業院校的德育教學,不適合據此“照本宣科”,而應結合本校人才培養方案及學生個人和專業特點,注重德育實踐育人,有針對性地加入人文關懷教育,加強情感教育,創新德育內容和形式,將德育課堂延伸到課外。
在德育形式上,比如我們貴陽護理職業學院醫學檢驗技術系,從2011年就開始探索在剛入學的大一新生中,開展分批次到醫院見習的職業體驗活動,對新生的德育也由此開始。而在學期中間,除了正常的實驗實訓外,系部還安排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從事健康宣傳、義務診療、行業調查等社會實踐活動,對學生的德育也貫穿這些實踐活動的始終。通過專業實踐,學生能夠初步了解本專業工作人員應具備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行為規范,感受自己未來職業的社會價值,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無私奉獻的“仁德”精神,以及“精誠”的職業行為規范意識。通過此類專業實踐活動,發揮了專業德育帶動育人功能,把專業實踐育人功能融入德育各環節,對學生進行職業歸屬感、職業自豪感、職業真實感和職業敬畏感教育。這種德育形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職業綜合素質,對于從根本上破解醫患沖突的緊張局面,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在德育內容上,比如我們貴陽護理職業學院探索這樣的德育方案:在大學一年級上學期,德育以人文知識背景下的職業理想作為德育的切入點;在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德育結合醫患和諧典型案例,開展討論與分析,促進學生醫德情感轉化為醫德意志和醫德信念;在學生即將進入臨床實習階段,德育結合醫患沖突典型案例,讓學生理解醫學與社會的關系,分析、探討解決職業實踐中遇到的具體醫患難題,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與分析問題的能力,實現德育專業化和社會化,有利于從根本上破解醫患沖突的難題。
通過針對性和實效性較強的德育實踐教學,使學生學會醫學技能、技巧的同時,學習并繼承和發揚“大醫精誠”等傳統醫學美德。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增強德育實踐育人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培養醫學生關注現實、關愛生命、關懷患者的醫學人文精神,醫患沖突的緊張局面才能從根本上得以破解。
三、 尊重個體差異,實現個性化德育育人創新和實效
每個人都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每個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因家庭狀況、成長環境以及人生經歷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異。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考慮學生身體、心理、年齡等特點,重視學生的心理需要,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對德育理論學習和德育實踐活動的參與欲望和激情。這種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個性化的精準德育方式,突破了傳統“一刀切”的德育方式,能增強個性化德育育人實效,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創新思維能力,有利于學生在未來的職業崗位上,用靈活的方式處理遇到的各類醫患沖突事件,從根本上有利于破解醫患沖突的時代難題。
比如,在我們貴陽護理職業學院,對于德育實踐課,我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部教師經常引導學生通過周末、假期等節假日時間進行自主實踐,寫出自我感受。然后根據學生的不同心得體會所反映的不同價值觀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重點講解、正確引導,同時為典型問題學生提出發展建議。通過這種尊重個體差異的精準德育方式,逐步培養學生靈活的思維和感性的心靈,讓學生對生活處處留心,為他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處理好醫患關系,奠定良好的人格和思想基礎。
四、 完善德育體系,體現“三全育人”機制長效性和職業性
隨著人們對衛生類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模式認識的不斷深入,學術界對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體系的深入研究已經展開。而完善衛生類職業院校德育體系,勢必要健全“三全育人”機制。“三全育人”機制長效性和職業性的構建,就要整合學校、家庭、社會、醫療機構、互聯網等各種德育資源。
首先,全員育人需要組織和制度上的保障。然而很多衛生類職業院校卻沒有構建一個全員育人的有機網絡體系:班主任輔導員隊伍未得到應有配備和加強、德育理論課師資薄弱、黨政管理部門對德育重視不足、家庭德育教育意識缺失、社會德育教育滯后甚至鏈條斷裂,德育陣地的合力建設未得到應有的加強;其次,全程育人要狠抓三個階段:學生進校時的入學德育教育、入學后的德育理論教育,以及學生畢業離校前的創業、就業相關能力教育。抓住學生在校的不同階段,調整德育教學形式和內容的側重點,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但是,很多衛生類職業院校卻錯過了適時培養學生德育素質的良好時機;最后,全方位育人中,在引導學生通過參加校內各種教育活動中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同時,衛生類職業院校還要加強與醫療機構的合作,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社會實踐平臺。
“三全育人”機制對于德育體系設計起著謀篇布局的作用,對學生良好職業行為習慣的養成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衛生類職業院校要結合自身特點,完善德育體系,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職業使命感,樹立學生“大醫精誠”的職業道德觀,體現“三全育人”機制長效性和職業性,為學生在未來職業生涯中,能夠妥善處理醫患關系,打下堅實的職業道德基礎。
在職業教育視角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問題,衛生類職業院校需要完善實踐育人德育體系,探究有效的德育實踐育人路徑。這是破解日趨緊張醫患關系難題的陣地前移教育方式,對于培養高素質的衛生類職業技術人才,促進我國衛生事業發展和諧社會建設,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肖斌,李巖鵬.構建開放性高職德育體系的重要意義[J].統計與管理,2013(3).
作者簡介:
郭守文,貴州省貴陽市,貴陽護理職業學院。
張麗萍,山東省菏澤市,山東省巨野縣人民醫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