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燕??
摘要:詩歌是文學寶庫中的瑰寶,是人類最純粹的精神家園。詩歌作為一種文字的存在形式,它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學生在鑒賞詩歌的時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理解文章,理解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身份背景,避免導致學生所分析的內容是想象出來的和過度解讀文本的。
關鍵詞:情境教學;高中語文;反復朗讀;表達技巧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它用高度精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的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鑒賞詩歌的意義是兩個靈魂的相遇,學生可以從詩歌中讀出詩人的情感,詩人的所思所想,然后聯想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但現如今詩歌的教學前景真是令人擔憂,學生對學習詩歌缺乏主動性和求知欲,本文就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談談如何提高詩歌教學效率。
一、 情景導入,激發學習的欲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詩歌產生了興趣,學習效果才會大大的提高。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可以通過情景教學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欲望。情境教學是指通過導入情景,將學生的自身感受和課本內容相聯系,這樣有利于學生化身為詩人去品味語言、領悟意境、感受課文深層情感。
以《再別康橋》這篇詩歌為例,該篇詩歌是詩人1928年第三次漫游歐洲,再回母校,故地重游時所作,這首詩歌是一首離別詩,表達了詩人對康橋的不舍和眷戀。這首詩歌形式上有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河畔金柳,冰清玉潔,夕照霞輝,給她鍍上了一層金光閃閃的顏色,她像一位長發飄逸、風姿綽約的新娘,倒映在康橋里……這樣一幅富有流動感的畫面,便于學生感悟康橋的繪畫美。詩歌的音樂美主要從節奏、音調和聲調三方面來體現,句式的錯落,節奏的變換,展現感情的曲折與回蕩。教師可以讓學生聽朗讀音頻,再帶領學生細細品味詩歌的語言,感悟它的意境。通過誦讀《再別康橋》,我們從聽覺上已感受到了這首詩歌音韻的和諧,節奏的清晰,詩歌的排列也極富特點,四行一節,每節兩句,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讓人心境搖搖美不勝收。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導入情景,激發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去感受詩歌的美。
二、 反復朗誦,感悟詩歌的主題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想要學好詩歌,反復的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誦讀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律美、節奏美,而且便于學生體會詩歌的主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以《沁園春·長沙》為例,這首詞起句“獨立”、“寒秋”、“橘子洲”交代了時間、地點、任務、環境等因素,體現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郁豪邁之氣。中間七句,描寫了一幅生機盎然的秋景圖:漫山遍野都是像火一樣紅的楓林,滿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見底,江面上往來的船只爭先恐后,你追我趕。這樣的寒秋景物和一些其他詩詞里的肅殺、感傷情調有所不同,詞人面對生機勃勃的大自然和廣闊的宇宙,面對著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競自由的萬物,他想到了被壓迫、被剝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國的命運和革命的未來,表達了詞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敢于改造舊世界,積極進取,斗志昂揚的精神。學生要讀出其中秋景的生機盎然和磅礴之氣。最后三句是作者面對廣闊的宇宙,發出的深深思索,這是作者含蓄的對上片的“誰主沉浮”的回答。表達了詩人和戰友們對改造舊中國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壯志豪情。學生要以昂揚樂觀的語調讀出作者的堅定。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品味詩詞語言,想象其中的畫面,可以便于學生理解作者通過上片寫景,下片憶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達了對中華民族前途的樂觀主義精神和抨擊黑暗、宣揚真理的豪情壯志。
由上述案例可知,在詩詞的誦讀過程中,學生通過反復朗讀,感悟詩詞意境,可以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和觀察力,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
三、 學習技巧,品味詩歌的情境
表達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創造意境、表達思想感情時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現手法,它的含義非常廣泛,既可以包括各種修辭手法、表達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類表現手法和藝術構思上的巧妙使用。學生想要更好地理解詩歌含義,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是一個有效的策略。
以戴望舒的《雨巷》為例,詩中沒有大江東去似的豪邁,也沒有涓涓細流似的清麗明快,而是籠罩了一種淡淡的憂愁的美,這首詩歌在用詞上很美,使用了一些帶有很濃情緒色彩的詞:寂寥、愁怨、冷清……《雨巷》藝術上一個重要特色是運用了象征主義的方法抒情,雨巷里像夢一般飄過有丁香一般憂愁的姑娘,并不是具體寫照,而是充滿象征意味的抒情意象,想象創造了象征,象征擴大了想象,這樣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結果,使詩人的感情心境表現得更加含蓄,也給讀者留下了馳騁想象的廣闊天地。教師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思考詩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虛寫還是實寫?學生的觀點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學生認為“丁香姑娘”是虛寫,詩人筆下的“丁香姑娘”,就是一種美好象征,代表著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然而詩人知道,這美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她和自己一樣充滿了憂愁,從身邊飄過去了,留下來的只有詩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現實中彷徨,和那無法實現的夢一般飄然而逝的希望。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持有相反意見,認為“丁香姑娘”是詩人的理想愛人的化身,是真實存在的。
總而言之,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有對學習詩歌產生興趣,才能夠更容易地感悟詩歌意境,理解詩歌主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通過詩歌的學習注重對學生想象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傳承中華五千年文化,全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
作者簡介:
吳海燕,云南省曲靖市,云南省會澤縣實驗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