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敬芝??
摘要:語文教學與全民素質有著密切的關系,面對信息化的時代,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是從事語文教育工作者不斷思考的問題。本文認為“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是教學取得效果、培養學生素質的重要指導思想。堅持不要代替,人人動手,獨立思考的原則;堅持預習,經常寫作,形象思維具體化的做法。做到把握重點,精心設計問題,找到突破口,強調思想教育,就能使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主導。
關鍵詞:語文教學;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一、 語文教學與全民素質略論
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我有這樣一個觀點:一個人可以不會彈琴,可以不會畫畫,但是他不能不學會說,學會聽,學會讀,學會寫。所以,一個人的特長并不等于一個人的素質,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才是每個人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素質。所以,小到一個人素質的培養和語文學習的關系,大到提高全民素質和語文教育的關系,都是息息相關的,二者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是因與果的關系,根與樹的關系,水與吸收的關系,光與光合作用的關系;換句話說,一個學生只有具備了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他才能面對現在的學習和以后的工作,所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里開篇第一句話就是“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因此,在素質教育中語文教學擔負的責任重大,可以說,至關重要。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素質呢?我認為,深刻理解認真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是教學取得效果的不二法門。
二、 “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和方法
如何使學生成為主體?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凡是學生自己能夠完成的項目,老師絕對不要代替。譬如,講《我的老師》這一課,文中寫了蔡老師的七件事,完全可以由學生獨立完成,由學生通過默讀概括出七件小事,老師根本沒有必要一段一段去講解,一件一件去板書。這樣做,尤其能夠培養學生讀書的能力。又如,《分馬》這一課,盡管課后練習中并沒有要求寫出文中所寫的事情,但老師應該讓學生一一列出小說中所發生的每件事,一則熟悉了故事,二則訓練了概括能力,三為老師分析人物的性格打下了基礎。這樣做,確實更能夠培養學生默讀的習慣。不用舉更多的例子,我認為關鍵要認識到“老師不要代替學生”這一原則的作用與意義。當然,每一課都有學生自己能夠完成的項目,老師要根據課文內容來確定,并長久地堅持下去。
(一) 堅持“人人動手”的原則
什么意思呢?就是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課堂練習本,在練習本上寫出老師所提問題的自己獨立思考的結果。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歷來的課堂上,積極發言的學生往往是少數,而且就算舉手發言的學生很多,但是由于時間限制能夠站起來發言的一般也只有兩三個。這樣,就不能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認真聽課而思想不開小差,或者,其他沒有發言的同學就失去了表達的機會。通過人人動手,把作業落實于書面,就能取得這種保證和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的效果,而且,通過老師來回逐個的巡視,能夠選定作出問題最佳答案的學生發言,則易使同學間形成競爭的學習狀態。其實,語文之應有課堂練習和英語上課有會話訓練以及數學課上有大量練習的道理一樣簡單。為什么數學英語總是堂堂練,而語文課總是教師獨霸天下“一言堂”呢?我想,這是一個習慣問題,人們應該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自始至終從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自然,堅持“人人動手”還有很多有利之處:譬如,因為有了人人訓練的保證,教師所講的難點一般來說人人都能聽懂學會。而“人人動手”最大的優點則是實現了“人人動腦”的最佳學習原則。
(二) 學生獨立鉆研問題的原則
語文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有所不同。比如,歷史、地理、生物等文科學科,它們的知識基本上是明擺著的,理解起來不難。但是,語文課除了一些基本知識外,它更重要的是要透過字里行間去讀懂文章的真正含義。所以,語文學習的難點相比其他學科就要大得多。舉一個例子,如語文學習中的“理解加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這一項,初一年級的學生就很難掌握。更不必說,分段劃層,歸納意思,體會句子的深層含義等較高要求。那么,到底怎么辦?教語文,常常有老虎吃天,無從下手的感慨。我想,只有在學生認真完成了他力所能及的內容后(即不可代替的原則),老師精心設計問題,再由學生獨立鉆研,從而使他們更上一層樓。比如《我的老師》這一課,在學生完成七件小事后,老師總結明確完畢,就提出如下問題:一,本文哪些事情是詳寫的?列出詳寫事情的記敘六要素。二,本文表達了“我”對老師怎樣的感情?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這些問題,大部分的學生通過二次細讀和獨立思考都能完成(當然也會出現一些問題,老師就要分析原因后作明確)。這樣,學生既受到了“實戰”訓練,又增強了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高了閱讀能力。當然,這些練習也是必須完成在課堂練習本上的。那么,為什么學生能夠很好地完成這些問題呢?因為這些問題是由易到難的,有一個梯度,是在學生完成七件小事的基礎上設計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只要始終把握讓學生獨立思考的教學原則,假以時日,學生的能力必會得到很大的提高,尤其是一些學生的閱讀水平、思維能力會有一個令人吃驚的飛躍。
原則之間是相輔相成又互相關聯的。這不但體現在做法的相關上,而且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作用,那就是,長期堅持這兩大原則,必然能使學生學會讀書。學會讀書,不正是我們的目的嗎?正如“大綱”中所指出的“指導學生學習課文,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所以,我認為堅持這兩個原則,目標是正確的,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 “學生為主體”的方法
為了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還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大預習,經常寫作,形象思維具體化等。大預習,是指全面預習,不僅是只讓學生疏通字詞,讀一遍課文而已,更應讓他們仔細研究課文。其具體做法是:每次新課前實現布置預習題;對重點篇目,還要要求寫出每段段意;甚至有時(如課文簡單、練習不難)要求完成課后的某些或全部練習,為上課節省時間。顯然,這樣預習難度加大,學生較難完成,所以老師要做好督促檢查的工作,把工作落在實處。這樣預習的好處是,課堂省下的時間同學們就可以多發言,多做活動,從而提高課堂學習的興趣與效率。endprint
經常寫作指的是把課文學習和寫作訓練緊密結合起來,如寫課文讀后的感受;或仿寫、改寫、縮寫、擴寫、續寫;或針對性地模仿課文的寫作方法,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形象思維具體化指的是把形象的文字化作具體的活動。如《核舟記》中同桌互扮蘇黃,而后獨演佛印,再后互做左右舟子,最后很容易就理解了文章的難點:前后照應,互相關聯。又如,畫圖、朗誦、復述、課堂劇等形式,完全可以大量運用。這樣做,既活躍了課堂,又使抽象思維的訓練有本可據。
就以上這些作法與原則,可以看出這樣做的結果: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由學生獨立作業;所以說,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是時間的主體,是教學的主體。而且由此看來,“學生為主體”與“教師為主導”的關系,也就正是多練與精講的關系。
三、 “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教師講課必須要把握重點原則。一堂課,只解決一個中心問題,或者只訓練一種學習能力,才能使學生易于掌握,使老師游刃有余,發揮主導作用。有人說,語文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有很多,怎么辦?其實,那些大都是自己或有人搞出來的,看看課本,文前的訓練重點一般不都是兩個嗎?我想,教材這樣編排,其指導意義也正是如此。
(一) 設計問題的原則
這一點,從事語文工作者們都比較熟悉,但是,有兩點必須注意:一,問題不要超過五個,而且應該具有思考價值,切忌隨口問一些簡單的小兒科問題,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中學生;二,問題要針對某個目的而設,也就是說,不是隨隨便便拿來幾個問題就行,老師的問題都是為了解決某個中心問題而設立的,這也就正和“把握重點”的原則相一致。只有這樣設計問題,問題才能起到它應有的作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解決課時的中心目標,同樣也就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當然,這樣設計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它要求老師必須認真備課,仔細揣摩文章,找出關鍵所在。
(二) 巧妙構思的原則
說到備課,可以說很多老師都很辛苦,教案整整齊齊,詳盡無遺。然而我覺得,備課重在構思,也就是說,要找到一種適當的思路,從哪里開始切入最佳,然后一步一步解決問題。這就是實現“教師為主導”的原則——突破口的原則。認真備課,找到了課文的最佳切入點,所有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這就像沖鋒陷陣有了突破口一樣,總有出其不意的效果。所謂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正是這樣一個道理。
如果把以上兩個原則綜合為一句話,那就是,選擇好突破口,精心設計問題,圍繞一個重點。我想,真能做到如此,一定會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正是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語文課應該強調思想教育,絕對不該忽視、淡化、甚至省略。古人講才、學、識,而以識為先。用現在的語言表達,就是,對于一個人的成長發展而言,思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中學語文課本里的文章,文質兼美,每一篇都有深刻的內涵,也都能作某種意義上的挖掘,只要切實對待,就能逐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這也是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一個原則,而且應當是受到重視的一個原則。
作者簡介:
武敬芝,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銀川二十四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