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相勝++潘豐
摘 要:隨著“物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社會對于專業技術人員的要求不斷提高。探討了卓越工程師培養中工程教育實施的要求,培養體系、培養環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只有根據專業的行業特色制定培養標準,教學隊伍建設引入工程實踐能力,依托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構建適應工程教育的評價體系,政府、高校和企業三者各盡其責,才能夠促進卓工計劃的實施。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校企合作 工程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9.21;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11(a)-0237-03
隨著“物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工程教育不僅要應對變化,承擔應盡責任,而且需要立足國情,走自己的特色道路。教育部推出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工計劃),有以下特點。第一是相關的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培養過程,二是培養學生能夠依照通用標準和行業標準,三是培養學生在工程和創新方面的能力[1]。該計劃執行周期為10年,要求參加的全日制工科本科生能夠達到10%以上。目前已經進入實施的第7個年頭,作為被教育部批準為全國第一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單位,本文擬就實施過程中的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1 卓工計劃對工程教育的要求
在我國工程教育方面,一直存在應該“培養工程科學家還是培養工程師”的觀點?大學工程教育可以培養專業基本理論和基本思維方法,學生畢業后進入企業,與企業所需要的職業技能還有一定的差距。教育部2011年出臺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重點任務中作出指示如下[2]。
1.1 人才培養標準要滿足卓工計劃要求
培養標準分為通用標準和行業專業標準。各類工程型人才培養應達到的基本要求為通用標準規定,教育部和中國工程院于2013年11月印發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教高函[2013]15號)制訂本計劃的人才培養標準。行業專業標準依據通用標準的要求制訂,規定行業領域內具體專業的工程型人才培養應達到的基本要求。需要各個高校依據自身特色建立行業指導、校企聯合的卓工計劃實施機制,一起制訂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商討教學內容、在實施培養過程中不斷調整評價指標,提高培養質量。
1.2 人才培養模式應校企結合
卓工計劃學生的實習包括校內學習和企業學習兩個部分。校內要求在設計教學方案中著重考慮工程實踐能力的加強、工程設計與創新能力的提高,能夠根據標準要求調整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推動基于問題、案例或者項目的多種研究性學習方法。企業學習階段主要是根據企業的情況,學習實習企業的專業技術和該企業的文化,和企業一起制定實習計劃,開展工程實踐活動,在實習過程中參與企業技術革新和工程工藝的開發,結合生產實際做畢業設計,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
1.3 工程教育教師隊伍需具有專業實踐能力
參與學校能夠建設具備一定工程經歷的專、兼職教學團隊。專職教師要具備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經歷,在企業從事過工程實踐,參與過企業實際應用項目或研發項目。校內教師和企業工程師相互結合,教師定期去企業實習、體驗,同時聘請豐富工程實踐經驗的企業工程師深入學院,開設實驗課程,相互融合,共建雙師型教師隊伍。
2 高校中工程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針對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認為大學教育應使學生具備能力的調查發現,只有“應用數學、科學、工程知識”一項主要是通過大學教育獲得的,其他幾項則主要是在工程教育之外而不是工程教育之中獲得的[3]。高校工程教育特別是卓工計劃需要培養的目標很顯然沒有很好地執行,工程教育出現了日趨弱化的趨勢。
2.1 工程教育與需求脫節
我們整個的教育體系是按照科學教育體系構建的,學生從中學階段進入大學,還多數是書本教育,科學教育到工程教育的轉變需要一定的資源和時間培養。高校實踐教學中存在資源比較單一,教學內容相對滯后行業發展,存在“用過時技術培養未來人才”的現象[4]。工科學生工程概念薄弱,在大學階段的教學中得不到系統的實踐訓練,工作后不能盡快適應企業要求。有的從業5~8年的工程師依舊缺乏對 “工程”清晰的認識。工程教育中“去工程化”和工程師們不懂“工程”的現象屢見不鮮。
2.2 師資引進中沒有考慮到工程教育背景
無論是教學型還是研究型大學的工科專業,其培養目標都應以培養工程師為主,工業發展需要大量具有實踐經驗的工程師。但實際上,我國工程教育模式的問題至今還沒有解決好。社會上存在各種對于高校的評價體系中,并不僅僅局限于工程方面,導致學校在引進教師時過于強調學歷和學術水平,如是否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或985、211高校博士學位獲得者,所發表的SCI論文質量數量等。而這些教師基本的履歷往往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經歷過企業實踐環節的學習和訓練,研究的課題也偏于基礎理論[5]。
2.3 教師工作業績考核機制的制約
各高校把教師考核評價作為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教師評價的指標很多都是參考流行的高校排行榜,學校里對教師的考核把科研、論文、教學等工作業績的計算考慮的非常詳細,但是基本沒有把工程教育納入考核體系中,理由是不好量化,教學型高校生師比很高,教師承擔繁重的教學任務,研究型或者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師往往偏重于科研的考核,導致教師無法投入精力在工程實踐中。
2.4 實踐基地建設投入不足
校內實踐教學的建設由專業教師主導,由于前面分析的原因,教師受到視野的限制以及方案論證的不充分,采購項目后周期不易控制等因素的影響,往往缺乏綜合性,針對企業需求的訓練。校企合作往往停留在協議的簽署層面,學校在合作中考慮更多的是如何借助外部資源,對于如何用自身的優勢為行業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和服務等,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建立互惠共贏的利益機制,吸引企業投入工程教育資源關注較少[1,6-7]。高校要積極主動,利用學校在人力、技術等軟性資源方面具有優勢,結合企業在設備、研發經費等硬性資源方面具有的優勢。endprint
3 提升工程教育的構想
3.1 培養標準根據專業的行業特色制定
在通用標準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面向行業特色的專業培養方案。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培養目標定位在“高質量”和“研究型”;大連理工大學“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推出:培養重心由單純“設備設計”向“開發高效節能單元設備以及先進成套裝備技術”轉變;培養模式由“狹隘于技術和技術上狹窄”的模式向“可再塑的工作材料(即進行工程師素質培養)”轉變的方案。重慶科技學院以冶金、石油行業標準為基礎結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面向冶金石油行業的特點,制定了石油工程和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師培養標準。
3.2 申報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我國高等學校推進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工程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志。很多學校根據卓工計劃的實際情況申請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燕山大學2014年9月份,組織參加“卓越計劃”試點的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自動化專業和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申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的認證工作。通過3個試點專業的申請專業認證,按照認證標準衡量和檢驗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查找問題,進一步采取措施,改進教學工作,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我校自動化專業已經申請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的認證工作,目前提交申請報告工作已經完成。
3.3 工程實踐能力引入教學建設
“教”方面主要考慮卓越計劃下的校內指導教師的師資隊伍建設和教師在企業教學的管理制度。提高專業課教師中具備企業工程經歷的教師比例,建立一支滿足工程人才培養需要的有實踐經驗的專、兼職教師隊伍[8]。制定“教師企業實踐”和“企業兼職教師”等制度及評價、考核等依據?!皩W”的方面需要校方積極調研,了解學生在企業工作的具體情況,制定企業學習階段管理辦法,確保企業教學任務能落到實處??紤]到企業教學管理的特殊性及多樣性,在企業學習期間,學生按照企業試用期或正式員工的要求進行管理,實行學?!爸笇Ы處煛迸c“企業導師”一起指導學生的“雙導師制”,各自職責明確,學校導師經常與企業導師溝通,加強對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管理,隨時解決他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難題。
3.4 評價體系適應工程實踐發展
要培養出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如何依據掌握“知識點”為本的評價體系,建立“物聯網+中國制造2025”的評價體系,貫穿整個培養過程。將客觀與主觀評價結合起來,既提供包括課程成績、實踐創新能力、工作績效等客觀性評價,又需要用人單位導師和學校導師等主觀性評價;需要將過程與結果評價結合起來,評價要注重結果和過程兩個方面。為卓越班學生建立企業階段學習檔案,對學生工作情況、實習(實驗)報告、產品研發或設計文檔、畢業設計等過程進行評價[9]。聯合培養階段由學校導師與企業導師一起評價容易實現,學生畢業后,由于工作變化比較大,跟蹤其職業生涯的發展歷程,記錄用人單位的評價,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往往很難執行到位,也是最為困難的。
參考文獻
[1] 李東升,李文軍,毛成.校企工程教育深度合作模式的初步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88-92.
[2]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http://moe.edu.cn/s78/A08/gjs_left/moe_742/s5632/s3860/,2010-06-23/2017-09-09.
[3] 王昕紅.工程師在校學習經歷和繼續教育的調查報告——對近百名工程師的調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65-69.
[4] 陳小虎.校企融合,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理論思考與南京工程學院的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22.
[5] 劉琳娜,張彥通.加強校企合作,保障高等工程繼續教育的實效性[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93-96.
[6] 邱曉華,龔永堅.基于校企利益共同體的CDIO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1):102-104.
[7] 王振洪,邵建東.構建利益共同體推進校企深度合作[J].中國高等教育,2011(3/4):63-65.
[8] 陳子輝.深化校企合作 推動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J].中國高等教育,2013(24):52-53.
[9] 劉國繁,曾永衛.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下教學質量保障和評價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21):2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