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數學課堂則是思維最好的訓練場。如何培養與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新知教學中的啟發、質疑……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新知建立后的練習也至關重要。借助練習,可以在剛認識新知后的最近時間,反映出學生當時的知識掌握情況;借助練習,可以反映出學生知識掌握的深入程度及靈活運用情況;借助練習,可以折射出學生將新知納入舊知體系的情況;等等。練習的功用顯而易見,但實際教學中,練習的處理有時是倉促的、低效的。課堂教學時間不足,練習題不能面面俱到;教研不夠充分,一些習題的選擇不夠優化;知識建構能力不強,不能有效利用書上練習素材,合理開發出適合自己班學生的練習等。筆者認為,教材為我們提供教學素材,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處理,讓練習最大限度地發揮其功用。
關鍵詞:基礎;練習;思考
二年級教學除法之前,有《認識平均分》一課。筆者最近參加了此課的教研活動,在授課過程中,老師們有意見相同,不謀而合之處,亦有意見相左,爭執不下之處。大家對教材的把握都是精準到位的,但練習的處理出現兩種不同的呈現方式:
【片段1】師:同學們,生活中也有許多平均分的現象(書后練習第2題3個小題同時呈現),請你用筆在書上圈一圈,并填空。
2. 先圈一圈,再填空。
(1)
10塊,每2塊一份,分成了()份。
(2)
9塊,每3塊一份,分成了()份。
(3)
15塊,每5塊一份,分成了()份。
學生畫完后,教師讓學生借助展臺逐題匯報。學生完成情況很好,幾乎都全對。
【片段2】師:同學們,下面運用剛學習的“平均分給”的知識來嘗試著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吧!(首先出示練習2第1小題)
學生獨立完成并匯報。(幾乎無人出錯)
師:看來,大家能夠輕松解決這道題目。下面,加點難度,試試這道題吧,(出示第2小題)保留圖中的圈,將“每3塊一份”改成“每()塊一份”學生獨立完成,再匯報,交流想法。
師:看來,完成這道題目要借助圖看明白“每幾塊一份”,再思考分成了幾份,是嗎?
師:如果把圖中的圓圈也去掉,這15塊巧克力你準備如何平均分呢?(出示第3小題,去掉圈)
學生出現了:每3塊一份,分成了5份;每5塊一份,分成了3份;每1塊一份,分成了15份;也出現了每4塊一份,有一份不夠4個,因此,這種分法不行。……
【思考】
1. 把握基本,給學生基礎層次的思考
數學知識的教學需要關注基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此課內容是教學兩次認識平均分的第1課時,對平均分的清晰認識及熟練掌握,將會為后面學習除法做好鋪墊,因此是基礎中的基礎,教師必須重視。不難看出,片段1更加注重數學知識與技能。3次近乎重復的練習,起到了很好的鞏固、強化訓練的目的,從結果來看,學生完成的正確率很高。片段2的3道習題3個層次,第1題按教材給出的形式呈現,對新學內容進行同類型的模仿練習,從題量上看不如片段1多,但此題的正確率幾乎與前者相同。從兩種方式的練習設計來看,執教老師都能關注到基礎知識的練習,讓學生保有最基礎層次的思考。
2. 提升能力,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
《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出了四基,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基本數學思想。雖然基礎知識排在第一位,但是我們的教學不能止于此,應關注其他方面的培養。《認識平均分》在書上的相應練習共3題,第1題與“平均分的定義”相配,第2題共3小題,同類的練習與“如何平均分”相配,第3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可以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上述兩個片段主要針對第2題,片段1選用了教材的方法,逐題呈現并核對,幫助學生熟練掌握。片段2呈現出3個層次,將后兩題改編,在基礎知識練習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變式練習,通過對圖的觀察,確定“每幾塊一份”,然后思考“分成了幾份”,不僅有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訓練,而且訓練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及借助圖來思考的能力。進而,再次將難度加大,“每幾塊一份”也不直接告訴,而是讓學生自己來定,再看看分成了幾份。這一過程,其實是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的,由淺入深地發展著學生的思維。小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特點就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過渡到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前面兩小題的練習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第3小題也有具體的巧克力圖作為支撐,學生在圖上邊圈邊想,不斷嘗試中思考,由“每3塊一份,分成了5份”很自然想到“每5塊一份,分成了3份”,3、5與15之間的關系在無形之中建立,有的還出現了與“三五十五”口訣的對接,雖然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決定了他們不能用完整而準確的語言表達想法,但抽象的思維隨之產生。“每4塊一份”的情況也在學生的辨析中自然得以解決,個體的經驗與群體經驗不斷碰撞后,便會豐富、內化與提升,這是學生思維過程的必經之路,教師無需刻意回避。
這樣設計的練習不僅避免了單一的重復,同時為學生提供探索的空間,使學生處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產生探索的欲望,提升了學生的觀察力、遷移力、思考力。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不像前面那么順暢,遇到問題、反思遇到的困難進而思考出解決的方法,這個曲折的過程便是思維的最佳路徑。此處的練習設計便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有力抓手。
3. 巧妙改動,使書上練習發揮大功用
當堂練習是數學課的一部分,要使教學更為有效,教師需在練習中設計層次,借問題促思考,因為“問題決定思維的目的,目的控制思維的過程”。書上的練習固然好,但時間有限,如果學生接受輕松,便可以巧妙地改動教材,使得教材這一藍本發揮更好的指引作用。片段2不同層次的設計,均是借助已有知識去理解、解決新問題。熟悉的問題在新的情境中提出來,學生的理解與認知形成了分析、思考新問題的暗示與基礎,學生有跳一跳摘桃子的感覺,主動思考便會產生。相應地教師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書上的練習題才會發揮出更大的功用。
讓我們教材中的練習在教師智慧的使用下閃出光彩。
作者簡介:
胡清音,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侯集實驗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