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初中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結合多年教學實際,我從運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動手實驗、科學地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議論、聯系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等角度,談談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拙見。
關鍵詞:課堂教學;興趣;動手實驗;創設情境
化學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生活中許多的物質變化都與化學有關。那么如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突顯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如何讓師生體現出師生間的互動性?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文就自己在化學課堂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淺談幾點看法。
一、 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根據國家頒布的《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教學內容、知識容量在增大,原來的“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越來越不符合新時期的教學要求,迫使我們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角色和教學方法上的改革勢在必行。初中化學主要的研究領域有: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等。有些化學概念和原理較為抽象,物質的結構和性質又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學生難于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原子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僅靠單一的教師說教和文字描述很難提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利用計算機軟件結合課程實際,進行原子、分子、離子分離和重新組合的動畫模擬,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使得理論的學習不再枯燥無味,而是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分子、原子、離子的運動特征。而且有些演示實驗通過投影儀展示,采用的放大、慢放、重播等效果可以提高學生觀察力和記憶力,使抽象化的內容變得直觀化,學生看得一清二楚,這樣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反應原理。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二、 讓動手實驗作為學習的橋梁,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所謂實驗探究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充當新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的角色,通過發現問題,做出假設,自己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然后進行歸納、總結規律的一種教學模式。實驗本身就能引發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望。只有我們適當讓學生通過親自探究實驗現象產生的原因和規律,學生帶著興趣去獲取的知識才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持久性。根據我多年的化學教學實踐證明,實驗探究教學既可促使學生形成對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同時又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構成物質的微粒(I)——分子之前,我先采用變魔術的方法:在黑板上掛一張“無字家書”請學生幫我讀一讀,當學生沒辦法讀出的時候,我依次向紙上噴灑無色溶液A(水)B(氫氧化鈉溶液)后,紙上的字跡赫然出現。在學生的驚嘆聲中,我又繼續噴灑無色溶液C(稀鹽酸),“字不見了!太神奇了”。在整個魔術觀察過程中,學生的感觀受到刺激,探究的興趣被激起,這樣將發現權交給學生,使學生思維在輕松的實驗氛圍中得到培養和提高。
三、 科學地設計問題,了解化學這一學科的價值,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創新能力
問題的提出,對學生思維的啟發、促進、深化起著重要的作用。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角度提出,給學生營造主動探求知識的輕松環境,讓他們在愉快的情緒下學習,潛力得到充分發揮。課前教師要做好充分的準備,要緊緊圍繞著教材,設計的問題要科學合理。教師提出問題,學生自行設計,真正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去實踐、去探索。課堂教學中,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自己不要過早急于得到解答,要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有余地去分析和評價,此時我們教師要進行的是啟發和引導,也可采用分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學生通過討論、自我評價、自我總結后,教師才能總結性地評價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和回答是否正確。例如,讓學生驗證一瓶無色稀溶液是什么時,我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的有關內容后,提出解決問題的關鍵:如果在無色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液,溶液變成紅色,能否知道它是什么液體?學生思考后,覺得這樣只能檢驗溶液呈酸性(含H+)而不能肯定是否有Cl-存在;后來,我又提另一個關鍵的問題:在無色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結果產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再問學生此方法可行嗎?學生繼續議論,結果認為只檢驗出Cl-(初中范圍內)而不能檢驗H+的存在。通過這樣的一步步提問啟發,學生自主思考并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學生得出檢驗一瓶無色溶液是鹽酸的最佳方法。像這樣的問題探究教學法即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又活躍了他們的思維,提高了他們的參與能力。
四、 鼓勵學生議論并發表自己對某一事物的看法,提高他們的合作和參與能力
在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分析、討論、歸納得出結論,引導他們自我獲取知識,使學生的思維在邊實驗邊討論的氛圍中得到培養和提高。或者改變組織形式,我提出問題,學生自行設計,自我去探索,動手動腦。我選用日常生活、環境、能源、生產中實際問題,家庭小實驗來探求、解決與自身緊密聯系的問題。如:安全火柴在火柴盒外側涂上什么物質?“鬼火”這一自燃現象是怎樣發生的?煤氣中毒如何急救處理?等等,讓學生在探究變化現象過程中,將學習與生活緊密結合,使學生感到化學無處不在,科學的神奇,讓學生在生活中探索化學,在化學中研究生活。
五、 聯系社會生產和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興趣
化學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我們身邊存在許多化學現象,很多人對這些現象往往毫不在意。通過教師的指導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當他們能用所學知識解釋這些現象時,往往會有很高的成就感和學習熱情,學生的這種熱情和成就感會促使他們對學習化學產生極大的興趣,充分調動起他們思維的積極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聯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課堂教學是當前學校教育最根本的教學組織形式,如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協調好“教”與“學”、“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對我們教師教學技能的考驗。因此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應精心設計,并想方設法讓學生在心情愉快、趣味盎然的環境中學習,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挖掘化學教材的魅力來實現。
作者簡介:
黃坤智,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廣西欽州市欽南區久隆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