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現階段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國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從教師為主體,逐漸轉變為以學生為主體,以自主學習為主要方式的新型學習方式。對此,有效培養高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經成為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研重點。文章主要研究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改革;自主學習能力;教學能力培養
一、 引言
與小學或初中的學生不同,高中生正處于價值觀的重要形成時期,具有更強的自我意識以及認知水平,他們對世界有極強的好奇心與探索動機。對此,高中化學的教學工作應該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意識,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方式去追求知識,主動地去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二、 自主學習概說
(一) 自主學習的概念
自主學習的核心就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以學生作為課堂的主導進行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自主管理與自我完善,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從性質上來說,自主性學習是一種主動性的活動行為,它將課堂的行為主體轉變為學生自身,其重視的教學中心主要是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主體表達。而教師在教學中的主要作用,更多的應該是對學生進行引導,并幫助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二) 自主學習的特點
自主性學習要求學生能夠獨立的進行學習探索,學生應該通過自主思考與探究得到問題的結果,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學習的技巧與方法。其最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使學生能夠充分的認識到學習的價值與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理念,確立明確的學習目標,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現代教育更要求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自主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不但對培養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還能提高學生面對困難的獨自應付能力,幫助學生把握學習的基本規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舉例說明:在進行無危險化學實驗時,教師可以在強調關鍵問題之后,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教師從旁指導,如此,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掌握實驗的方式,更能有效激發學習的興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總的來說,只有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學才能滿足新時代對人才素質的客觀要求。
三、 學生自主學習培養的策略
(一) 優化教學設計
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需要教師預先進行良好的教學設計。首先,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意義,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主動的進行學習與探索。例如:在進行化學反應式的推導運算時,與其教師一個人在講臺上反復的強調、舉例,倒不如讓學生大膽地去探索、去發現,教師則在一旁適當地進行引導與答疑更有效果,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其次,不同于初中的基礎化學教學,高中的化學學習更加具有理論性,知識體系也更加復雜且完整。對此,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認知水平,科學地設計教學過程。例如:在進行酸、堿、鹽特性的學習時,大量的理論知識往往會使學生感覺無聊,甚至產生厭學的心理。對此,教師可以利用問題引導的方法,向學生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分組進行研究學習,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強化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
高中化學的學習不再是基礎知識的積累,更多的是對化學能力的培養,針對這一點,教師應該恰當的設計拓展性環節,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例如:在粗鹽提純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粗鹽提純方案,并通過自主實驗,拓展化學思維,提高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二)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變化,教學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傳統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養成認真聽課,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復習的習慣,但隨著教學主體的轉變,現階段,學校更側重培養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積極探究的學習習慣。對此,廣大高中化學教師應該結合學科的性質和學生的各方面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習慣。
一方面,教師應該利用好課堂教學的時間,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加強學生之間的良性交流,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有意義的發言,提高自主以及團隊合作的方式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掌握新知識。例如:在進行不同化學元素活躍性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進行引導,鼓勵學生進行討論、交流,并通過發言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的氣氛,還培養了學生的求知能力。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課余時間。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對學生課余時間的利用主要是預習、復習、課后作業,不但利用效率不高,而且容易起到反效果。因此,教師應該創新課余時間利用,使學生能夠在課余時間對自己的學習能力進行鍛煉。例如:在學習生活中的化學元素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化學元素,并研究它們的性質與特點。如此,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三) 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以教師為課堂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教學方法主要是講授法、實驗法等較為單一、僵硬的形式。隨著新一輪教學改革的不斷開展與推進,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轉變必然要對應相應的教學方法。對于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更應該重視學生主體在課堂學習活動中的表達,教師應該盡量走下講臺,切實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促進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例如:在化學實驗設計方面,教師往往會設計好實驗的具體流程,并充分強調實驗的重點。對此,教師不妨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程序,并就設計的成果充分交流,教師再根據學生最后的討論成果,進行補充與指導,使學生對實驗的各流程有更深刻的了解,在實驗的過程中,操作的方式也會更加科學、規范。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學生作為課堂學習主體的作用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對此,在現代的高中化學教學中,教師應該合理設計課程模式,以豐富的課堂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推動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建立。
參考文獻:
[1]趙瓊.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5,14:16.
[2]童萬興.淺析高中化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黑河學刊,2016,02:135-136.
作者簡介:
季春旭,江蘇省南通市海安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