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鳳+??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高中歷史課堂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的現象,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打造出一種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自主”中建構,在“合作”中對話,在“問題”中提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歷史課堂學習效率,最終實現自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完成學習目標。
關鍵詞:建構主義;歷史課堂;高效教學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研究由來已久,建構主義的思想來源于認知加工學說,以及維果斯基、皮亞杰和布魯納等人的思想。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下,利用必要的學習材料,通過合作、探究等方式與客觀的知識結構相互作用,最終內化為認知結構的過程。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論述。
一、 有效導課,激發興趣——來源于生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的一個重要學習因素就是“情境”,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創設具有針對性的、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能夠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作為第一環節的導課,顯得尤為重要,導入課作為新的教學內容的開端,就如一場演講的開場白,如果千篇一律、缺乏創新,那必然不會吸引聽眾,導致失敗。相反,如果做到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將是一場別開生面、新穎獨特的演講,猶如強大的磁場,深深吸引聽眾繼續關注下面的內容。
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生活中的新聞實事導入新課,既拉近了歷史知識與現實的距離,又直觀生動,很容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具體的教學內容上來,并且使學生的思維從課堂教學一開始就指向特定的教學任務,為新課的學習做好心理準備。
二、 梳理知識,構建框架——體系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知識結構”的重要性,認為某一學科領域的靈魂就是知識結構,它不僅包括基礎知識、基本原理,還包括學習過程中的方法和策略。因此,只有掌握一節課、一個單元甚至是一本書的知識結構,才有利于記憶和運用知識。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習者主動建構知識結構呢?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學習者在自己主動的閱讀、思考、概括過程中獲得知識,通過對知識之間關系的聯想、探究、整合形成知識框架即“知識結構”。
新授課不同于復習課,學生對所學的知識不太了解,如果完全依靠學生自身進行概括、梳理,不免會錯誤百出,有所疏漏,構建的知識體系不嚴密,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梳理知識的同時,可以提出一些要求,或者把這一課所要掌握的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再要求學生到課本當中找出答案,構建知識框架。這樣,在實際教學當中的可操作性就更強,針對性就更明確,不會出現放任自流,“放羊式”的學習。
三、 合作學習,深度探究——互動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廣泛提倡的一種學習方式是“合作學習”,建構主義者認為獲得知識的過程,是與他人通過人際間的協作、交流、對話、互相幫助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在整個過程中,學習者之間共同分享自己對知識點的理解、討論有關經驗、方法和策略等,在共同的學習、探究、思維碰撞的過程中,相互促進、引起共鳴。
由于新授課的特點,有很多的知識點是學生沒有接觸到的,因此單純依靠學生自主學習,肯定會有一些疑難問題不能解決,這就需要學生與學生的交流、學生與教師的交流,共享知識的資源和群體的智慧,最終達到深入探究的目的,解決本課的重點、難點、疑點。
通過學生的分組探究、各小組相互交流學習成果、教師整合學生的回答并提出意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主觀積極性,每一個人都是學習的主導者,教師也由原來的“專家”、“權威”轉變為學生的“幫助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促進者。
四、 鞏固練習,掌握難點——明確化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普遍倡導的一種學習策略是“基于問題學習”。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內容,筆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可由師生根據教學內容提供歷史資料,提出相關問題,通過學生個人獨立思考、提取信息、處理信息、交流商討,最終解決問題,獲得歷史知識。這種學習策略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還可以發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之成為學習的主人。
通過上一環節,學生們交流合作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但是還可能存在運用方面的問題,因此,教師適時的提供一些歷史材料,提出一些歷史問題,對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新的知識,加深了每個學生對疑難問題和先前掌握的知識的深入理解,最終完成對這一知識的意義建構。
五、 升華主題,應用實際——回歸于生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是“意義建構”。筆者認為追求學生的終身發展,培養學生的社會生活經驗,使學生把課堂學習到的知識、觀念融入到自我價值體系當中,最終能夠應用到社會生活中,這就是意義建構的價值所在。
一節課,學生掌握了基礎知識,理解了重難點,并不能說就完成了歷史課堂教學的任務,我們還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使學生內化歷史知識,應用到實際,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最終目標,因此,最后一個環節不但具有總結升華的意義還起到了首尾呼應的作用,使整堂課的結構更加完整、嚴謹。
總之,利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打造的高效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理解歷史知識的程度,提升學生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領悟歷史學習方法,增強歷史學科素養,形成正確的、高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終實現靈動的、高效的、活色生香的歷史課堂。
參考文獻:
[1]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4期.
[2]周志娜.基于建構主義的信息技術網絡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1999,06.
作者簡介:
劉丹鳳,江蘇省淮安市,江蘇省洪澤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