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曦
摘 要: 語文是所有學科的基礎,學好語文,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是十分關鍵的。小學教育是重點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階段,不僅要保證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還要積極引導學生,為形成良好的閱讀能力奠定基礎。本文針對小學生的閱讀,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培養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 課外閱讀 語文素養 培養策略
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很重要,不僅關系著語文素養的形成,還會影響民族文化的水平。通過閱讀,學生可以和書本對話,也可以在精神上與自己對話,進而形成良好的語感,其實,真正的閱讀就是在心靈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且在對話的過程中發現文字的奧妙和閱讀的快樂。同時,學生可以不斷地充實自己,進一步認知世界,因此,要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
一、小學生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閱讀興趣的培養。
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大,一些家長過于注重考試成績,而忽視學生的閱讀興趣,由于學生本身作業比較多,壓力很大,家長再施壓就會增加學生的心理負擔。同時,由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在閱讀方面還不具備很強的能力,因此學生不能理解一些具有難度的文章。在教學過程中,雖然一些教師會重點講解理論知識,卻未能注重對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學生不能體會到學習語文的快樂,甚至感到枯燥乏味,大大降低閱讀興趣。
(二)缺少閱讀評價制度。
一些學校缺少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學生閱讀過于表面化,一般只是機械地重復,死記硬背,以完成硬性的指標,由于評價制度缺失,學生不僅對課本內容無法投入,更失去閱讀積極性,不會將書本當作朋友,而將語文閱讀當作一種壓力。
(三)指導閱讀的方法不科學。
一些小學生在閱讀時缺少科學的指導,就算老師對閱讀做出了相應的計劃,講授了課外閱讀方法,基本上還是具有局限性,都是針對一本書或一節課進行指點,并沒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閱讀,學生不能掌握閱讀技巧,而且教師未能根據學生學習的語文知識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對學生閱讀的材料也沒有整體的規劃,未能起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作用。
(四)閱讀環境的影響。
隨著動畫片、游戲的普及,學生將閱讀重心轉向娛樂,對閱讀的影響很大,一些學生熱衷于漫畫、卡通動畫片、網絡游戲等,將其當作閱讀的書本,對于名著的閱讀也是通過電影和電視的了解,直接省去書本的閱讀環節,似乎成了閱讀的潮流,由于學生依賴傳媒影像,時間久了必然會削弱學生閱讀文字的能力,影響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豐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措施
(一)運用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要擺脫以往的教學模式,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充分應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將學生作為主體對象,讓學生發揮主導作用,進而使學生作為自己學習語文的主人。同時,教師要將重心轉向指導、輔助學生學習,幫助學生解決疑難雜癥。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為學生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分組討論,調動每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地發言,善于思考。一方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自信心。另一方面,學生掌握了更多語文知識,有助于發散思維的鍛煉。
(二)開展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教學活動。
教師要多和學生交流,師生地位平等,實現師生之間良好的互動。教師要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教師應該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關懷,和學生相處融洽,讓學生在幸福中閱讀,教師再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展開有效的閱讀活動,比如,朗誦比賽,讓學生積極參與,不僅能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水平,還能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學到語文知識,實現教學目標。
(三)引進新媒體教學。
現代化的教學模式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也是必然要求,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教學手段。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多媒體,為語文閱讀課堂帶來新鮮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體驗到新型教育法的快樂。另外,教師要明確閱讀重點,理解透徹,還要熟練應用多媒體,用計算機整理閱讀的重點知識,增強課件的吸引力,以多個維度的方式展示語文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的閱讀。
三、培養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學生閱讀興趣。
讀一本好書能夠受益終身,教師要有意識地指導學生,讓學生積極閱讀,分享好的書籍,這樣學生的讀書情感會逐步提升,閱讀能力也會提升。教師在實際語文教學中需應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閱讀教學,多角度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使學生產生充足的學習動力。另外,教師還可以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比如:講故事、辯論賽、演講等,也可以根據書本的故事情節,讓學生表演書本中的人物角色,以表演的形式敘述,學生不僅能積極投入,還能提高閱讀興趣。
(二)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可以決定人的命運,好的學習習慣能夠受益終生,因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成好的習慣,各科成績就會得到提升。俗話說:一天之計在于晨,清晨的時光是一天之中最重要的時間,也是最佳的學習時間,要利用這個時間段,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為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還要大聲朗讀,有助于學生的發音,鍛煉口才。這些良好的閱讀習慣有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除了課堂教學外,還要注重課外閱讀習慣培養。當語文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完成后,教師應該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當學生有了閱讀興趣之后,閱讀題材也會變得多樣化,其實,書本閱讀內容是有限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一些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的書籍,給出相應的書名、作者,方便學生查找,比如,四大名著,讓學生進一步學習我國傳統文化,促進學生之間交流。同時,根據學生的差異性,教師可為學生推薦幾本優秀的雜志,并且,要求學生每天至少閱讀1小時,每周要完成3篇以上的簡短文章,能夠背誦出2首詩詞,7條左右的歇后語等,每周為學生安排一節交流課,讓學生就自己的閱讀成果進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endprint
(三)指導學生正確地閱讀。
閱讀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很難直接地展示給廣大的學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正確引導學生閱讀,通過提問的方法,在課堂閱讀中讓學生主動尋找答案,學生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自我體會的過程,有助于強化閱讀能力。例如:對《丑小鴨》這篇課文進行講解時,應該讓學生整體瀏覽一遍課本內容,有個大概了解,然后,給學生布置問題,如丑小鴨是怎么變成白天鵝的呢?這時讓學生帶著問題重新閱讀課文尋找答案。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通過這個故事,學生有什么感想”?學生經過思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就會說出感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可以進一步理解語文知識,提高閱讀能力,豐富生活感悟,表達自己的想法,語言表達能力也會有所提升,從而提高語文閱讀水平。
(四)以激勵手段評價學生的閱讀效果。
學生閱讀后,教師要適當對學生進行正能量的精神激勵,也可以給予物質獎勵,比如,評比閱讀成果時,不限定參加名額,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讓每個學生收獲閱讀成果的獎勵。但是,如果教師不聞不問,學生就很容易失去閱讀興趣,不能達到良好的閱讀效果。因此,教師要評價學生的閱讀成果,保證閱讀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多樣朗讀,培養語感。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關鍵內容,從古至今,這個教學方法一直被應用。然而,由于時代的進步,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方法方面有所偏差,常常會追求“花樣”的教學方法,完全拋棄以往教育模式,課堂中的讀聲比較稀落。由于新課改的影響,朗讀教學又一次回到語文教師的視野中。中低年級小學生正處于認知中國漢字的啟蒙階段,是提高學生朗讀能力的關鍵階段,由此可見朗讀的重要性。
對于需要情感朗誦的課文,本質就是學生講出作者的心聲,學會運用作者的寫作手法,并且展現出作者應用的風范。例如:對《黃山奇石》進行教學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反復朗讀,學生會發現黃山的石頭具有多而奇的特征,進而產生喜歡黃山的情感,這樣,閱讀時,語氣就會被自然地表達出來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感情朗讀,除了能夠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外,還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
通過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語文知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不斷開闊知識面,對于學生終身語文學習都具有積極的作用。總之,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從學生的興趣點著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指導方法,從而為祖國培養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宋桂愛.探究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3(35).
[2]李瀟然.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研究[J].中外企業家,20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