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摘 要: 自新一輪課改開展以來,高中階段以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歷史教學改革積極開展,本文就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階段歷史教學如何提高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探討。
關鍵詞: 課程改革 高中歷史教學 核心素養
1997年國際組織提出“核心素養”的概念,此后多國家、多地區紛紛開展教育改革,以“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教育體系在多國逐漸形成。反觀中國的教育體系,自2003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提出了歷史教學“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以來,我們逐漸形成了比較成熟的以三維目標為導向的歷史教學模式,可是這種教學目標“一是三維目標作為中學課程總目標,并沒有真正突出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本質區別要求;二是在能力要求的層面上,現行初、高中歷史課程的能力目標要求都在一個層次上,缺少明晰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學段梯度層次”[1]。因此,新的一輪教育改革迫在眉睫,可喜的是2014年教育部頒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的課程改革新要求,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發布,基于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的新一輪課程改革明確改革的方向,成為今后我們國家培養新世紀面向未來的新人才和提升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桿。
那么高中歷史核心素養由哪些內容組成呢?如何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培養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筆者擬著重從高中歷史教學核心素養的提高策略作探討。
一、高中階段歷史學科素養的組成
素養是一個人品德、品格、素質和能力的綜合體現,是一個人由出生以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及自我學習等綜合因素影響而逐漸形成的一種綜合素質,至于學科素養往往具有明顯的學科特征,不同的學科對學生的具體學科素養要求不同,但指向相同,即通過本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實現一種學習目標,即以學科知識為依托逐漸形成一種具有本學科鮮明特征的思維方式、學習能力、價值觀導向及學科品質等因素構成的素質。拋開學科界限,“核心素養是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是思想、品性、知識、技巧、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高度融合”[2],核心素養體現了對一個人綜合能力的要求,這是未來人才的發展方向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具體到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教育部2016年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明確指出:“歷史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歷史知識、能力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綜合表現,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五個方面。”[3]由此可以看出,高中生歷史學科素養要求不僅進一步體現了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度,而且體現了對以往三維目標的綜合化及面對新時代教育改革的新要求而做出的反映,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同時是貫徹落實十八大以來“立德樹人”教育要求的具體體現。
二、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策略
有了明確的課程改革目標和方向,接下來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呢?結合近幾年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提升歷史教師自身的理論學習水平。歷史教師是從事教學一線的直接工作者,是實施教學的主體,同時是貫徹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主要實施者,歷史教師學科素養的程度直接決定了所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高度,“教師要有俯瞰歷史的高度,縱覽歷史的寬度,要有跨越時間、空間、領域、視角的眼光。只有這樣,對歷史的理解才有深度,對歷史的解釋才有厚度,對歷史的情意才有溫度”[4]。要提升教師的理論學習水平,筆者認為,首先歷史教師要對國家教育部頒發的各項包含新一輪教育改革方向的文件進行解讀和領悟,做到與國家、與教育改革方向始終保持一致、與時俱進,有了新理論的指導,歷史課堂才能體現“核心素養”;其次,歷史教師要廣泛閱讀、涉獵與中學歷史學科素養相關的論文和專著,從他人的實踐經驗和學術理論中具體化理解新課程改革中貫徹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具體實施情況,及時了解相關領域的學術動態,有了理論上的學習領悟才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實踐活動。
(二)提高歷史教師的專業水平,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式。“歷史學科知識是培育學科素養的載體,學科活動才是形成學科素養的途徑,歷史學科知識是不能直接轉化為核心素養的”[5]。有了新的教學目標和教學理念,歷史教師終究要通過組織教學活動最終貫徹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目標,所以歷史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歷史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式,組織好教學活動。首先,在創新教學方式方面歷史教師一方面可以改變傳統偏重教材甚至完全依賴教材的教學方式,以歷史教材為依托,充分開發課程資源,如可以結合教材充分利用歷史遺跡、歷史文物、史書記載、網絡等多種形式整合課程資源,最終化繁為簡,圍繞教材主題,甄選整合符合學生學情又能落實核心素養目標的資料應用在課堂上,這樣就能更立體地讓學生體驗歷史課堂,以更多的角度、更高的高度理解學科知識。另一方面,歷史教師要把握好基于落實學科素養為目標的教學設計環節,“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設計是歷史教師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是歷史教師備課過程中的關鍵,教學設計質量直接關乎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其次,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體現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目標。那么體現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由哪些環節構成呢?筆者比較認同張華冕老師的觀點,即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的歷史課堂應該是“由導學設疑、問題探究、情境體驗、延伸拓展四個要素組成”[6]。在這一系列的教學環節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置有效問題,提供創新情境讓學生在體驗中探究式學習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鍛煉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讓學生在體驗、分析、理解、應用學科知識的過程中有梯度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讓學生的知識學習由被動變成一種主動、自覺的學習,“知識只有變為自覺主動的認識角度和認識思路才能轉化為學科能力和學科素養”[7]。通俗點講類似于歷史教師要轉變角色,從以往的臺前表演者變為幕后的導演,歷史教師提供更好的舞臺、更好的劇本,至于前臺的表演者——學生在具體的體驗過程中有何感受,具體會得出什么樣的結局,教師做好動態的監測及大方向的把控,還舞臺給學生,在這一教學方式的轉變過程中,看似教師工作輕松了,學生更多地參與其中,實際上教師的“幕后”備課質量要求更高,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了更多的需求,但學生將收獲更多,更能通過自身的體驗學習過程實現學科素養的鍛煉。endprint
(三)要創新高中階段歷史學科評價體系。傳統的高中歷史學科評價體系側重于學生的學習成績,無論是學業水平考試還是平時學校的階段性考試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筆試文化課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依據,這不僅限制了學生的學科發展空間,而且制約了教師對課程資源的開發,最終不利于歷史學科素養的形成。“基于核心素養的考試評價體系是保證新一輪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基礎和支持系統”[8]。高中學科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教師如何開展學科教學活動,所以學科評價體系需要創新,在學科評價方面可以基于達成核心素養的程度進行多角度測評,如可以讓學生通過游覽歷史遺跡、閱讀史料撰寫心得,或是教師給出歷史主題讓學生小組合作創作歷史小論文,或是學生通過創作歷史劇等多種形式完成歷史作業,而教師則通過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對學生學科素養培養情況進行測評,并給出相應的等級評定,比如達到A等或B等即為通過測評。當然在評價體系中學生的筆試測試可以占有一定的比重,但應該適度有所降低而不是筆試成績占評價比重的100%。評價機制對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具有指揮棒的意義,如果評價體制沒有改變最終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就依然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和瓶頸,比如如果用以往的評價機制——看成績,教師就會更關注如何落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做題的能力,甚至用題海戰術提升學生的成績。反之,如果評價機制更多地測評學生的學習能力、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歷史教師就能從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解放出來,真正投入學科素養的落實工作。
(四)做好課后總結。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最終是通過歷史教師一堂一堂的歷史課堂落實達成的,歷史教師不僅要把握好教學設計、在各項教學環節中滲透學科核心素養,而且對每一節歷史課堂要針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達成情況及教學的實施情況有總結性的反思,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地在這種反思與總結中進步成長。我們上完一堂課有時候不無遺憾地說“要是……就更好了”,可是每一堂歷史課都不能復制重上,但可以上得更好、讓這種遺憾更少,所以課堂活動結束后,如果做好課后小結,將成功的經驗繼續保留,將遺憾的地方通過后續的課堂活動慢慢矯正,這樣在歷史教學路上才能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在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上越來越貼近改革目標。
(五)高質量的史料閱讀。“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有助于我們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史料的含義,正確使用好史料,從而設計并實施好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9]。
在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五大組成中,“史料實證”是最能體現歷史教師學科素養及專業水平,同時是最能鍛煉學生學科思維能力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要求,甚至在“史料實證”的目標培養過程中可以提現其他四個目標。學習歷史,勢必會通過史料解讀歷史,所以高質量的史料選取變得尤為關鍵,教師的史料甄別能力也成為影響學生史料解讀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要不斷通過高質量的史料閱讀提高“史料實證”能力,將甄選過的史料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史料解讀體會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重要性,逐漸樹立“唯物史觀”,將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或人物定位在特定的歷史時空內。學生通過解讀史料形成一定的結論,尤其是涉及國家民族歷史的內容,教師通過史料引導,“家國情懷”得以培養,學生的情感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升華。以“史料實證”為抓手是突破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一個重要突破口。歷史教師在這一環節中要注意史料的選取不僅要貼合主題,而且要注意史料的客觀性和多角度,更要把握好史料的難易度及有效性,避免出現脫離學情的無效史料或是將史料和教材脫節等情況。
總之,中學歷史課程教學承載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普通高中的歷史課程是中學歷史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對學生的學科素養培養會有更高的目標、更高的要求,落實好歷史學科素養工作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尤為重要。教師一定程度上擔負著“少年強則中國強”的歷史使命,面臨國際新時期的激烈競爭及我國當前發展的需要,如何培養國家、世界所需要的真正人才是我們應該深思的問題。具體到歷史學科,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為培養目標,如何乘著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的同時開展符合新課程改革方向的課堂活動以落實改革目標是歷史教師工作路上一直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朱漢國,何成剛.關于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修訂的若干建議[J].基礎教育課程,2013(4).
[2]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Z].2016.
[4]李惠軍.大格局與精細化——歷史課的境界與學科素養的滋育[J].歷史教學,2016(10).
[5]劉克明.從歷史文物古跡到架構學科活動的探討——談學科知識轉化為核心素養的方法[J].歷史教學,2016(11).
[6]張華冕.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環節要素設計探析——例談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4(2).
[7]王磊.學科能力構成及其表現研究[J].教育研究,2016(9).
[8]馬秀誼.基于普通高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考試研究[J].歷史教學,2017(05).
[9]何成剛.歷史核心素養的提煉與培養[J].歷史教學,2016(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