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化教育環境下,高中歷史教學也隨之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要求,對學生核心素養進行培養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當前高中歷史教師的主要研究課題就是如何以歷史核心素養為基礎引導學生開展學習,由此來促進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學生的未來學習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歷史;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探究意識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的關鍵逐步轉向為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其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提供保障,注重學生修養的提升,同時也對學生的發展予以關注,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對于高中歷史核心素養而言,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其教學知識的掌握,還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的高中歷史教學,既能夠滿足學生個人的健康發展需求,又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確保學生的品格得以正確發展,確保學生日后得以更好的學習和發展。
一、 教師需對其關注點進行轉變
高中歷史教師需要對其關注點進行轉變,以此來開展核心素養下的歷史教學,也就是說,以“核心素養培養”取代傳統以知識點教學為重點的教學模式,不再受“教什么”所束縛,而是將核心素養培養作為教學重點。在歷史教學中滲透歷史教育,既能夠實現傳授知識的教學目標,又能夠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品質,使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情感態度,促進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需要轉變日常教學的課程觀,更加關注如何將知識轉變為智慧以及素養,知識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智慧和素養的輔助才會更具力量。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歷史課程的設計過程中需要融合核心素養的相關培養內容,由此最大化發揮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二、 教學目標的設計要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
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與發展受教師所設計教學目標的直接影響,所以,高中歷史教學除了需要對其歷史課程標準進行仔細研讀,還需要對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進行深刻領會,將二者有機融合在一起,以此為導向對其教學目標進行設計。比如說在開展《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在對其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過程中,不能夠將二戰后美國這類國家作為戰后資本主義新變化的分析案例,而是可以將“二戰后所調整的資本主義經濟與經濟體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所作出的改革進行比較,對學生的家國情懷進行培養”作為教學目標之一。還可以將“通過學習和了解福利制度,引導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樹立”作為另一個教學目標。在這樣的教學目標引導下,不僅能夠有效完成課程標準要求,還能夠切實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 教師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
雖然說很多教師都能夠熟知教材內容,甚至能夠脫稿在課堂中講解教學知識,但是教師卻很難以同樣的心思對待所有的學生。這主要是因為,很多教師都會對成績優秀的學生予以高度關注,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有意識的提出歷史問題來幫助這部分學生進行學習,究其根本,這能夠體現出教師缺乏較高的核心素養。教師除了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的引路人,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科的魅力。所以,核心素養除了是學生需要具備的能力之外,教師也需要以核心素養為基礎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首先,教師需要通過學習綜合文化知識和專業知識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為了能夠提高自身對學科知識的理解程度,教師可以參加學歷提升學習、相關的培訓活動以及與其他教師交流探討教學方法等途徑來不斷提升自己,這樣既能夠充實自己的學習內容,又能夠有助于教師教學方法的創新。其次,教師需要注重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針對性的對其教學方法進行選擇和研究,并且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和改進,除了可以學習其他優秀教師的經驗,還應該積極參加各類教研活動,這樣才能夠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自己的教學能力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活靈活現的展現枯燥乏味的歷史知識,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從而實現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目的。第三,教師還應注重自身道德水平以及法律意識的提高,這樣才能夠為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對學生的良好品德進行培養。比如說,教師可以通過筆記本、微博等平臺引導學生關注歷史問題,或者可以通過更新微博內容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對最新歷史問題或者事件有所了解,從而促進學生歷史知識水平的提升。
四、 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開展問題探究
高中歷史教學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之一就是問題探究,其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能夠在教師問題的引導下對其知識內容進行探索,驅動學生深入學習,促使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在其問題探究結果的影響下得以完善,為學生連續構建知識提供保障。為了能夠對學生形成正確引導,教師需要對其課程內容有深入的了解,由此才能確保其所提問題具有探究意義,學生可以以此為基礎選擇自主探究或者小組探究的方式進行探究,并且,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闡述自己的探究意見,互相探討交流,從而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內容。比如說在開展《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溫第一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并將兩次工業革命進行對比,提出具有探究性的問題:兩次工業革命在科學方面與技術方面是否存在關聯?它們二者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是什么?這樣,便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學生會主動對其材料文本進行解讀,使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得到進一步鍛煉,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以核心素養培養為基礎的高中歷史教學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不斷探索,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實現,所以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轉變其教學觀念,注重自我專業水平的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滲透核心素養培養,由此,才能夠更好的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馬雅平.淺析新課標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學周刊,2014,(03).
[2]田春苗,范英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中學歷史教學三著力點——以“評價秦始皇”一課為例[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7,(01).
作者簡介:
魏移山,甘肅省蘭州市,甘肅省永登縣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