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亙貫古今,最能體現文以載道。高中必修教材的文言文教學以積累“言”為主,而選修教材應該重“文”的教學,“文”的教學就要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以此滲透人格教育。因此,高中文言文教學要以“道”為先。
關鍵詞:教學文言文;傳承;傳統文化;鍛造;人格
一、 傳“合時”之道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核心是“傳道”。作為承載著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文言文,其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必將對學生的思想和未來發展起到引領和教化作用,所以,教師要注重傳揚文言文的“道”,汲取優秀文化之精髓,鍛造學生優良之人格。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編纂教材者嘔心瀝血地在每一篇優秀作品中都蘊含各方面的“道”。有借鑒歷史興亡之道,如《諫太宗十思書》《阿房宮賦》《六國論》《伶官傳序》等;結合當今的養生之道,如《庖丁解牛》,借鑒古代的教學之道,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等;還有從平常生活中感慨人生變遷之道,如《祭十二郎文》《項脊軒志》《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等。
但是,我們要傳的是與時代相合的“道”,必須挖掘文言文教材中的“道”的現代意義。高中語文學科采用文言文和現代文同時教學,是由于語文除了傳承傳統文化外,還要傳達現代人的價值觀。如《六國論》,借六國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說到北宋如果一味賂遼、西夏,連六國都不如,從而讓我們更懂得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
所以,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排在第一位,何以傳道,傳什么道?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挖掘出文章中“道”的內涵,不要生搬硬套,要有方法,循序漸進,慢慢悟道傳道。還要結合現實,才有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二、 傳“利生”之道
汲取古代優秀文言文中的思想內涵,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學,要注重幫助學生理解傳統文化,理解文言文中滲透的“道”,從而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若學生對文化內涵一知半解,就無法從根本上將其熏染,也就無法真正繼承并傳播。《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能夠讓學生體會到其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并能夠理解作品的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這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因此,在滲透“道”時,應該著眼于兩個方面,其一是讓學生明確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要了解當時文人和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生活方式;其二,要結合現代社會的特征,客觀評價傳統文化,讓學生接受符合自己思想與發展的價值觀。
比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這篇文章主要是從一個側面了解到孔子獨具特色的教學理念及教育方法,我們從中可以與學生探討這種教學理念及教育方法,向學生滲透孔子的價值觀,感受其深邃而豐厚的思想,借鑒其精華之處。其中孔子對幾個弟子不同理想的不同表態與他的生活時代和思想是相關的。曾皙表現出的志向高潔、淡泊功名與孔子安貧樂道的思想是相符的,這種文化更應該向學生滲透,因為教育之道是為受教育者所學,而學生在文章中要學的是對未來人生有用的價值觀。
對學生來說,傳統文化有抽象和具體的兩個方面,抽象的一面需要教師從哲學或歷史背景角度進行闡釋,幫助學生深切體會與理解;而具體的一面需要學生調動自己的積淀理解傳統,結合當代視野,在實踐中應用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有利于自己的人格培養。
可以說,“道”是高深的,教師要以“利于學生發展”為宗旨進行傳道,切忌“故弄玄虛”,讓“道”漸行漸遠。
三、 傳道要“有道”
文言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要有恰當的方法。滲透文言文中的“道”,不能用“填鴨式”布道,因為每個學生在閱讀理解文言文時必定帶上個人情感和偏見。作品只有一個,意義則需要學生后期構建,能夠從中挖掘什么只能依靠學生個人能力。
1. 尊重學生,自然滲透
文言文教學是現代學生和古人之間的一場“對話”,也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文言文教學主要是為了從不同角度了解到祖國古代光輝燦爛的歷史,以及對社會、歷史、軍事、人生智慧的感悟,更好地傳承中國古代優秀的文化,汲取其中思想精髓,并借此達成學生的現代人格養成。當下社會中存在多種文化元素,大浪淘沙,泥沙俱下,但我們要以什么為根脈,才可海納百川、兼容并收?在這樣復雜的文化環境中,只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思考、領悟和選擇,學生才能確立自己的價值理念。
在傳統文化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并非為傳承某種文化而生的,不能將傳統文化的傳承強加在學生身上。所以教師自身要樹立“教育的宗旨在于促進人的現實發展”,在傳承文化當中,首要是尊重,尊重文化的發展、尊重學生自身生命需要和精神選擇,這樣才能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的生活和精神需求當中。
2. 敬畏歷史,正確滲透
在文言文教學中,需要教師尊重中國歷史,需要對作品進行詳細解讀,以便達成對傳統文化的正確理解,引導學生慢慢悟出“道”,進而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敬畏心理。但有些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言論自由,讓學生對文化的理解游離于歷史之外,這種對歷史的不敬畏造成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錯解。比如,學生對屈原精神的理解,他們對屈原自投汨羅江體現出的愛國情懷無法理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現代思想導致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誤解。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從歷史角度幫助學生理解文化精髓,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文人思想向學生正確滲透屈原的愛國精神。
比如房玄齡和紐祜祿氏·和珅,甚至部分教師在文言文教學當中完全以主觀思想將歷史人物扁平化、概念化,或者以情感取代理性進行分析,無端加以美化或者丑化,造成傳統文化人格總體上呈現生命抽象、精神單調化和性格單一。再如在教授李密《陳情表》時,針對文中“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有教師高度贊揚李密的仁孝,批判逼迫其的“郡縣長官”。但是實情是當年某地發生災害,需要朝廷抽調人手前往支援和調度,控制疫病災情的進一步發生。而李密對祖母的孝心可揚,但是卻不能一味批評郡縣長官。所以,教師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和魏晉時期的風氣,正確引導學生理解仁孝與忠誠的矛盾。
由此可見,教師要引導學生敬畏歷史,了解傳統生活方式,正確滲透傳統文化。教師應采用相應的措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人格和傳統生活方式的向往,讓傳統文化滋潤現代生活和信仰,讓其成為當下學生的精神食糧,實現文化的橫向傳播與縱向傳遞。
作者簡介:肖珠寶,福建省長樂市,長樂市第二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