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亞瓊
(作者單位: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職院校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情況,進行了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特性分析,指出了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依據,提出了物流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生產型實訓基地;校企合作;建設模式
從2003年教育部實行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水平評估工作以來,各高職院校將學生實訓練習與生產活動相結合,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特別是生產型實訓基地也開始起步。2006年12月以后,國家啟動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計劃,自此以后,生產型實訓基地更是得到了院校的青睞,建設比例大幅度增加,并且提高了教學設施與設備的使用率,建成了一定數量和質量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起到了一定積極的作用。
但是在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不足。比如由于各個院校受到經濟條件的制約,建成的生產型實訓基地在配套設施、規模、建設規劃上,都存在著盲目性,沒有進行系統的專業規劃,建成的實訓基地不能滿足學生實際的訓練需求,生產的效益體現也不明顯。究其原因,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存在問題,需要進一步探索適合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模式,才能適應培養人才的需要。
生產型實訓基地應當適應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發展,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強化學生會專業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學習,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良好職業素養。學生通過在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工作和學習,可以零距離接觸真實的生產作業環境,切身感受職場氛圍,提高綜合技能,促使學生畢業后快速適應工作崗位。生產型實訓基地可以對真實的客戶提供產品和服務,爭取社會的認可,獲得一定經濟收益,使得基地不斷持續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在建設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之前,要深入分析本校的物流管理專業的專業特點及建設基本條件,進而才能選擇適合學校的建設模式。
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需要耗費大量的建設資金,需要提前謀劃資金的可來源渠道,是學校籌集,還是企業出資,或者政府支持,要進一步落實。
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企業進行合作。物流企業的類型眾多,選擇哪種企業非常重要。最好選擇有一定規模的、物流作業規范、客戶熟悉的物流企業進行合作。同時,要不斷深化校企合作,可以從技術服務、教學團隊、基地管理、人才培養、文化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
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來保障,保證正常的生產經營,保證教學活動的開展。促使企業不斷開拓市場,使基地能源源不斷的產生經濟效益,能夠持續正常地運轉。
這種模式比較合適資金實力較強的學校。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所有基金都由學校出資。建成后的基地也有學校全權負責管理和運行。企業只需要負責開拓市場,提出物流服務過程要求,負責尋找客戶,基地利用企業的品牌提供物流服務。這種模式學校自主性很強,開展教學方便,可以充分突出基地的教學功能。但是基地的管理成本非常高,由于是學校管理,對市場缺乏熟悉了解,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不會有太好的生產效益。企業的參與程度不高,如果經營出現問題,企業與學校的溝通缺乏自主權。
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出資全部有企業來完成。企業在基地的管理運行方面有絕對的控制權。這種模式比較適合經濟實力欠佳的學校。該種模式下,學校提供基地所需的場地,為基地輸送人員,保證基地正常的生產運營。這種模式完全按照企業對市場的了解來建立,會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但是學校缺乏經營的主動權,在實訓教學的安排方面要受制于企業經營,不能主動靈活的完成教學任務。
學校和企業共同出資建設生產型實訓基地,除此之外,學校可提供場地,企業可提供管理經驗,技術服務等。基地的人力可從企業出一部分,從學校出一部分,相互融合。實訓學生能學到企業員工很多優秀的職場必備品質。學校提供場地,可以彌補企業場地缺乏的劣勢,降低物流設施成本。企業提供管理經驗和技術服務,可以彌補學校對現代企業管理和行業技術不熟悉、不擅長的缺陷,保障后續優質物流服務的提供。由于物流行業人員流動性較強,企業可以借助學校不斷補充人力,保障基地的正常運轉,降低基地的人力資源成本。通過這種校企深度合作的建設模式,學校和企業都獲得了自己想要的利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為后續的持續性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學校和企業合作良好的情況下,可以采用該種建設模式。
高職院校必須根據自身情況,深入了解,整合學校資源,選擇最合適的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的建設模式。堅持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激勵機制,保障企業和院校能共享資源,共享人力,共享效益,實現基地的可持續發展,保障基地的正常運行,提升實踐教學的質量,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SGH17V036)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