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6年秋季起初中起始年級開始使用全新的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師的教學產生又一次新的“沖擊”,這引發了教師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課堂模式的思考。新教材從內容、立意、理念等方面都作出了改變,每一框內容的展開都圍繞一條引領生活經驗的線索。即從“運用你的經驗”開始,引導學生將個體生活經驗作為學習的起點,然后通過“研究與分享”“相關鏈接”“閱讀感悟”和“方法與技能”等活動設計,在不同層面促使個體生活經驗得以表達、分享、交流,引導學生在個體經驗、師生經驗的反思、沖突、碰撞中逐步達成共識,最后以“擴展空間”讓學生回歸到更廣闊的真實生活領域,整個結構設計凸顯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要求。但當前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在學習、生活方面,被動性、依賴性明顯,缺乏自主發展的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守護生命;自主發展能力
筆者認為,教師要把課堂作為培養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主陣地,打造生本課堂。所謂生本課堂,是以學生、生活為本,以課堂為陣地,追求教育之根本,追求人生之真諦的課堂教學。下面筆者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第四單元《守護生命》為例,談談如何通過打造生本課堂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
一、 用生活素材創設情境,讓學生開口說話
學生生活實際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回歸點。生本課堂的教學是離不開生活的,素材的使用都要源于生活。尤其作為道德與法治課,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適用于課堂教學,所以教師在選材時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在教學中又要引導學生回歸生活,這樣的素材才會讓學生很自然地開口說話。
筆者在執教《守護生命》一課時,運用了四幅生活中常見的公民交通違法圖導入,吸引了學生的眼球、引起了學生的關注,并且能讓學生直接感受到此類行為對生命的危害。在“關注內在感受”環節時,又出示了四副漫畫,展現了同齡學生被他人批評、指責、排擠的情形,引發了學生對比自我實際的思考。它們都源于生活、通俗易懂,使學生有話講、愿意講。在“關注內心感受”環節中,筆者加入了“某地男孩忍受不了媽媽的責罵而跳樓”的新聞,不僅震驚了學生,而且還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對該案例的評論和探討中去,同時也能對學生起到自我教育的作用。而在“守住自己心靈”環節中,使用了孝心少年龔連紅的視頻,該故事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簡單真實的故事極具教育意義引發了學生的共鳴,學生發言踴躍。
從教學實踐來看,高大上的素材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往往會讓學生產生距離感。而選擇那些接地氣的,發生在學生身邊的素材,卻能喚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 用生活語言創設問題,讓學生愿意分享
學生是生本課堂的主體,所以教師設計的每一個設問都非常關鍵,有效的設問是激起課堂“浪花”的“靈石”,是喚起每個學生愿意開口、敢于分享的“靈藥”,這對教師專業能力和課堂把控能力是一個考驗。筆者在平時聽課中觀察、了解到,學生不愿意開口、課堂參與度不高往往跟教師的設問是否有效直接有關。起點太高、難度太大、術語太多等設問,會使課堂沉靜,讓絕大部分學生變成了聽眾,這顯然不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也不符合教育的真諦。
筆者在執教《守護生命》一課時,設計的問題就相對比較簡單,如“出門上學或者外出玩耍時,父母總會嘮叨、叮囑幾句,請問你的父母一般會說什么?”“學校是否經常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組織逃生演習等?你覺得這些活動有什么意義?”在設計時,筆者做了以下幾點考慮:一是盡量讓提問變成師生間的聊天,拉近距離;二是盡量讓提問變得生活化,增強主動性;三是盡量讓設問達到人人有話講,擴大受眾面。基于這三點原因,我設計的問題就顯得“世俗化”了,仿佛失去了“高雅”“難度”,但卻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熱情相當高,主動積極舉手的學生層出不窮,個個都沉浸在師生互動對話中。當然教師不能只是為了課堂表面上的熱鬧,而忽視了設問的真正目的,要適時追問,引導學生再思考。如筆者執教時就進行了上述兩個問題的追問,“你覺得父母的這些嘮叨、叮囑代表了什么?”“你今后愿意參加這些安全教育活動嗎?”雖然表面看起來這個追問仍然“通俗”了點,但其實已引發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感悟。
三、 用已學知識創設探究,讓學生合作交流
生本課堂追求的是學生為主體,要實現課堂模式的轉變,教師一定要從高高在上的講壇走下,把話語權歸還給學生,創設各種課堂形式,給學生發揮的平臺。目前的課堂來看,小組合作的形式是使用率最高、最常見的形式,而很多小組合作往往是流于形式而且參與的學生也不多,這其實跟教師設計的探討內容和要求有關。怎樣實現小組合作的實效,教師一定要初步掌握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經驗,探討的內容可以基于難點、疑點,也可以基于匯總。
在《守護生命》一課中,筆者就設計了思維碰撞和小組合作的環節。在思維碰撞環節中,筆者拋出一個問題——如何看待帶病上學的問題,并附上兩個不同的觀點,觀點一“我覺得帶病上學是對身體的不負責,生病就應該休息!”,觀點二“帶病上學說明他非常熱愛學習,不允許自己落下功課,值得學習。”此環節一出,就激起了學生辯論的熱情,發表觀點的學生較多,引起了思維的碰撞。究其原因是該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態度來分析。在小組合作環節中,筆者是讓學生就地震、火災、交通事故、校園欺凌等傷害尋找自救自護的方法。各小組之間討論激烈,甚至對一些方法引起了內部“矛盾”。其實,這個探討的內容就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生活實際出發,學生討論有話說,人人得到參與,場面不僅熱鬧而且效果較好。
從目前《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來看,其中有部分案例、材料并不一定適合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所以教師一定要對教材進行再創造、再處理,要從依教施教走向依標施教、依生施教。教師要徹底改變自身的教學理念,要明確學生需要的是什么,社會需要的是什么,未來需要的是什么,明確自己的教學方向和目的,才能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正所謂知行合一,要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一定要接受新理念、新方式,改變自己的思想,改進課堂教學方式,把話語權歸還給學生,讓學生也做到知行合一,方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梁發祥.人教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人物選取的“去農化”傾向及矯正[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12).
[2]孫峰.多元文化視域下道德教育的文化追求[J].思想理論教育,2009(22).
作者簡介:
蔣健,浙江省寧波市,浙江省象山縣定塘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