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兒歌是小學生非常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將兒歌巧妙地融入小學語文的識字教學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識字教學難度,同時提高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尋找合適的兒歌是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
關鍵詞:兒歌;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7-08-08
作者簡介:劉耿耿(1970—),女,湖南岳陽人,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紅日學校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兒歌是兒童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人類精神文化基石中的韻律奠基者,在小學生的咿呀吟唱中,兒歌逐漸成為不可替代的精神情感[1]。根據我國傳統識字經驗,必須遵循教師用心教和學生認真玩的基本思想,將兒歌作為識字載體。在具體的識字教育教學過程中,安排好順序,進行巧妙設計,在整體中加以認讀,拓寬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小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兒歌在小學語文識字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識字是小學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教師往往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進行相關學習:其一,音;其二,形;其三,義。教師在傳統的教育教學過程中,過分重視發音和書寫,不僅增加了學習難度,而且還影響到了學生的識字興趣。教師應該充分把握好學生的識字優勢和不足之處,將兒歌教學積極融入小學語文的教育及相關活動中,充分體現出兒歌的教育價值。首先,兒歌相比起教師的語言來說更為生動形象;其次,兒歌更有韻律感和節奏感,兒歌的速度能夠讓學生更容易接收;最后,跟著兒歌的節奏來學習識字還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記憶速度。以《白龍馬》為例:“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里……”歌詞旋律朗朗上口,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小學生認識更多的字詞。
二、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的實施方法
(1)正確認識兒歌的重要價值。識字是學生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教學內容,教師在識字教學中將漢字的音、形、義結合在一起,正確地書寫相關內容,對于剛剛接觸漢字的學生來說具有比較高的難度,也給學生帶來了諸多負擔。兒歌對學生的識字行為具有指導作用,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育中,教師可以通過兒歌來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先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再讓學生學習常用字。在學習漢字之前,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了解清楚筆畫的基本概念,讓其能夠了解筆畫的名稱,為兒歌在小學語文的課堂學習的運用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常用字的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兒歌的幫助下,引導學生辨別形近字和同音字,減少書寫錯誤。
(2)合理安排好兒歌的順序。現代社會的小學生由于接觸漢字比較早,識字能力比較強,而書寫能力差。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基本優勢,充分發揮出學生記憶力強的特點,指導其閱讀和學習,積極主動地認字、識字[2]。兒歌識字可以采用先認讀的方式,再理解書寫方式。這樣能夠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擔,又能夠盡快引導學生提高識字速度。兒歌短小精煉,讀起來朗朗上口,與此同時還能夠讓學生受到思想感染。專家指出,小學生的腦容量在七歲以后就和成年人無異,即使樂感相對而言比較低,但是此段時間是小學生記憶力最佳的時間段。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記憶優勢,使用多種方法,不斷激發學生的認字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優秀的思想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
(3)充分利用好兒歌來激發小學生的識字興趣。對于小學生而言,只有激發他們的識字興趣,才能提高識字效率。兒歌是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具有審美特點和節奏特點,十分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發展的重要階段,其對于生動且形象化的食物更感興趣。漢字兒歌還具有謎語性質,教師可以利用猜謎的方式來引入漢字,讓小學生成為漢字的發現者。
(4)使用兒歌來創造良好的課堂情境。在課堂中,通過講述兒歌基礎現象和描摹事物,讓學生理解其中的內容,從而在腦海中形成一幅生動而又有趣的畫面。由于學生的好奇心非常旺盛,教師可以利用兒歌來提高學生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天性,繼而讓學生對識字越來越感興趣。根據學生的階段性特點,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兒歌,使得課堂氣氛變得更為活躍。
(5)使用兒歌來實現生字的整體認讀。傳統的小學語文教育教學要按照教學步驟進行詳細講授,對字詞的形和義均要同時講解。教師在完成字詞的講解之后,加以造句和組詞,再進行寫作教學。如小學生尚未掌握好某一個字詞,教師可以通過兒歌的方式來實現整體認讀。
三、結語
兒歌識字教育教學方法是韻語教學方法中的一種,以兒歌為識字載體加以識字能夠提高學生的識字質量和識字效率,從而讓學生感受到識字的趣味性。
參考文獻:
[1]張利利.探析兒歌在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中的作用[J].教師,2016(30):32.
[2]李晏秋.兒歌促進小學語文有效識字教學探究[J].新課程(小學版),2014(10):100-101.endprint